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3 姹紫嫣红 她为思念梦中之爱而病而死    昆曲1

(2007-11-01 16:47:38)
标签:

学习公社

    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是能够把歌、舞、诗、戏揉合成那样精致优美的一种表演形式。
    昆曲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象来。
 
   400年的昆曲,被誉为「昆剧之母」的《牡丹亭》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那种生生死死的爱情,像其作者汤显祖所说的情炽、情真、情深,一个人的情达到那幺的高度,变成了一种神话、一种理想,每个人都有一种神话的爱情和理想,《牡丹亭》就把这个境界提高到这种地步。爱到死去还不够,还要爱得活过来。
    《牡丹亭》的魅力,归结到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情至”的言谈: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

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这一段话一再被引用作为了解汤显祖思想《牡丹亭》主题的锁钥,这是不错的。只是这段话说得实在精省,多数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牡丹亭》的了解始终只在入乎其中的人物与情节中兜圈,乃无法同时产生另一种出乎其外的鸟瞰式的全盘视野,以作为内缘视角的支援,扩大我们对这个作品的感知意识。如果一旦我们愿意转移观视的角度,就会发现入口原来近在眼前。换言之,既然《牡丹亭》是一个爱情神话,那么就从神话的观点去解读它,应该是合理又自然的道径了。

  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是一种灵魂的冒险。我们若透过神话大师乔瑟夫?坎贝尔的神话论述与话语(《神话》,台北:立绪,一九九五)来了解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便可以发现其中隐喻的深层结构讯息。神话原是人通向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现实社会和谐的指南。在《牡丹亭》故事中,杜丽娘由生活在精神的荒原、接受自然的情色启蒙,经历梦境而到死亡与复活的过程,已构成英雄历险的神话原型完整模式。它与成长危机的原型冒险具有相同的涵义,象喻青春期的心理转化与精神成长。

 
   杜丽娘在面临少女适婚年龄的人生重大门槛之际,花园游春的打破禁忌,开启了被礼教封闭的心灵,自然之美与爱带来“情”的启蒙,唤醒她的灵魂,使她发现了自我所失去欠缺的自然生命。在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的对照并呈中,她深深意识到生活在礼教荒原的生命危机。而已然被唤醒的灵魂是不会再甘于沉睡的,她接着在一场春梦中再度经历“性”的启蒙。杜丽娘的情欲启蒙,显然是礼教压抑下心理与生理的爆发,却激引她通往发现与追寻自我之路。有了这番花园之梦的内在体验,从此杜丽娘再也不是原来的杜丽娘了。
 

  她感受到爱情是大自然的恩赐,人类最美妙的经验。原来真正的爱情是一种内心的触电,一种致命的掳获感,而且真爱只为那特定的人鸣响。这就是她梦中的亲身体验,对她而言,梦中之爱完全是真实的与唯一的,因为那正是心中所爱,无可比拟。从此她拥有了自己的爱情,拥有了自己的感觉,也拥有了自我的个体意识,一个内在的世界。灵魂之爱的体验是无可取代的,她是再也不可能安于父母与社会的制约安排了。但是礼教垄断的荒原上,是开不出生命热烈的情花的;得不到真爱的满足与希望,杜丽娘的生命,似乎真的在荒原上枯萎了。她为思念梦中之爱而病而死,看似玄虚,底里隐藏着看不见的存在的真实,这就是“理”无“情”有。

 

  在神话中死亡是冒险的英雄寻找灵魂之泉常常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反面看杜丽娘之死可视为对于荒原的抛弃,自我保存之道。死亡是完全走向内在,在死亡中杜丽娘保全了她的爱情,她的感觉,她的经验。所以写真的自画像留下了美丽生命的线索与信念。死亡在这种情境下乃变成通往内在自我肯定的考验,也是从危机与困境逃遁的出口。在相对的意义下,死亡又是冒险追寻的入口。像所有的历险英雄一样,她必须进入不测的黑森林,降到地狱——黑暗的深处,与毒龙搏斗,杀死心中的恐惧,增强信心与勇气。所以她以深情通过地狱的审判,再度确认肯定梦中之爱,并且获得追寻真爱柳梦梅的自由。通过这一心理转化的杜丽娘,开始展现行动的能力。在找到柳梦梅之后,她变得主动而大胆。爱情追寻的结果,完成了性的结合,实现了爱的满足,杜丽娘终于寻找到她生活中欠缺失落的爱情,克服了生命的危机,但这还不是她历险之旅的终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