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公社奋斗爱情亲情的失职传承与矛盾 |
关于爱情
终于,将《奋斗》全部看完了,闭上眼睛,想想关于爱情的故事,两段“一见钟情”久久难忘,一个是开头的陆涛和夏琳,另一个是结尾的华子和春晓。不是因为自己渴望,而是我们80后的“爱”让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
《奋斗》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揭露一些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去琢磨,去反思自我。能让一代人看清楚自己。
“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爱情和奋斗有关系吗?是起点?是终点?是动力?是目的?是满足?是负担?......当陆涛以他自私的方式,用他的钱和成功让夏琳感到失去自我;当米莱和陆涛故地重游,米莱的执着在某一秒钟让这个高傲的男人流下眼泪;当华子和另一对夫妻在雨中拥抱;当向南松开瑶瑶的手去选择晓芸;当群心乱碎,在最终被夷为平地的乌托邦,爱情是手段,是回忆,是胸怀,是责任,是心碎。无论如何,奋斗时期的爱情都不是男孩女孩呼喊时那般浪漫。片子中的几个插曲让我觉得或许人生如歌。《单身情歌》,《爱如潮水》,《真心英雄》,《为爱痴狂》,《后来》,《左边》。潮水般的爱情最终会被生活的引力抚平,转化成后来回味的材料,甚至遗憾。
哦!奋斗时的爱情怎么看上去更像是欲望!让心灵得到依托的欲望、让身体得到证明的欲望、让成绩得到肯定的欲望……
关于友情
说到片中的友情,其实是我最想谈论的部分。爱情,只不过是欲望指使下的语言和行动的集合。这样描述爱情,肯定会有很多人说我猥琐。但是别担心,起码我们还有合法合情合理的外衣存在:让我们互相照顾,结伴而行,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其实,爱情真的很难描述,说不清它是这么一回事。不说也罢,以后,就让我们永远把它举的高高在上,神一样的拱着,遇到的时候,就老老实实的在它的庇护之下偷着乐吧。要说爱情高高在上,那么友情则是不得上也不得下、伴随一生的必需品了!
片中提到三个友情组合:第一组是陆涛、向南和华子三个男人之间;第二组是米莱、夏琳和杨小芸三个女人之间;第三组是华子、猪头和露露三角恋爱之间的友情。
最有看点的是陆涛、向南和华子三个男人之间的友情。看到他们三个人,不由得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的两个玩伴,后来长大了,不得不散了;上高中的时候也有两个“铁磁”,后来各有各的理想,结果还是不得不散了……片中的三个人,拥有着让人羡慕的友情:一起CS、一起台球、一起抽烟、一起喝酒,还有共同拥有的LOFT。这一切陆涛是支柱,因为大家都喜欢陆涛,他最聪明、最浪漫、最要求完美。最后他去了法国,友情支柱走了,我想也就等于散了吧,让人惋惜。不过散掉的只是形式罢了,“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爱情则不同,特别是我们80后的爱情,形式没了,情则无处生根;情没了,形式更是天方夜谭!这三个人彼此之间都足够仗义,男人之间的问题往往无需准确表达、也没有极端可言,也正因此这种感情才足够稳定。
华子反复说过“友谊万岁”,“友谊第一,女朋友第二”,“兄弟是兄弟,女人是女人”,显然,这种感情对有些男人来说,重过爱情。现实更是如此,我们不得不看清自己,反思自己,在自己面前平摊开来的都有那些人、哪些感情,仔细权衡、仔细分析后在作取舍或者侧重!这个社会仍旧是男人的世界,因此男人做的好不好,很容易分辨,也是事情结果的最终责任承担者。所以我认为感情观的树立在男人身上显得尤为重要!女孩子之间有感情我比较相信,至于女人之间,却很少让人相信。米莱总把“我恨夏琳”挂在嘴上,我承认这是真的,并且我相信夏琳制造的阴影将永远挥之不散。另外女人的依附心理与生俱来,当由女孩变成女人的一瞬间,就神奇般的忘记了一切,爱情和家庭变成此生的极品崇高!朋友和女人孰重孰轻,华子在处理和露露、猪头的事情上,你会看得更清楚。对于男人来说,这种友情很可能对他们更重要,失去了更让他们疼痛,也最为输不起。杨小芸和夏琳的友情更像是女孩子之间的友情,像是姐妹之间的亲情,互相保守秘密,互相出谋划策……算是很铁的一对姐妹了。
最后,我还想强调:友情是永恒的,爱情无法与之相比,因为它实在是太脆弱了!
关于亲情
本剧中,亲情在我看来不是石康编剧)想表达的主要情感,但故事又离不开对亲情的描述,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像红花永远离不开绿叶一样,既不可以惜墨如金一笔带过,也不可以豪情万丈大肆渲染。石康最终采取了“轻描淡写”,对本剧主题的发挥是恰到好处。
不对作者太多评论,想想《奋斗》之初,高强的轻身,让人为之震撼!其导火线是阳台对话,但是让我们仔细琢磨一下,最主要的原因难道不是亲情的失职吗?引人深思!我们80后的一代,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年代,别说世界观的建立,就连简单的处事原则可能都难以具备!有人说,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失败。胡说!别随便犯个错,就找个替死鬼!对于高强,父母责无旁贷!亲情,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有多大,有人思考过吗?在看《奋斗》的家长们思考过吗!?
真的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们都能对亲情作一次重新思考……
亲情,是每个人从降生那刻起,所接触到的第一份感情,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份感情。陆涛有两个父亲,最终在“陆徐亲情之争”中,以陆亚逊获胜而终。尽管徐智森亿万身价,但经过欢笑、经过泪水、经过孤独、经过彷徨的孩子怎会不明白最宝贵的是什么——“一家人永远在一起”!这是从心底里享受父爱的自白,是亲情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中国人血液里永远流淌着的美德!
陆亚逊身为国家房管局干部,拥有数不清的暗箱收入的机会,但却偏偏“享受”清贫简单的日子,却买不起自己儿子盖的房子,也许正是他的作风,最终影响了陆涛:从开始的每天以徐智森奋斗为目标,到让夏琳反感;再从拥有2000万,到失去夏琳,到最后亲口对亲生父亲说“你只是个流浪汉,你很可怜!”。是啊,“你有很多很多的财富,只不过是拥有很多很多的0,而家才是关键的1,没有家,你永远都只是0,只是个流浪汉”!人人都在奋斗,可奋斗是为了什么?想过吗?腰缠万贯,还不如一份真实的亲情来的温馨实在。我们不停奋斗,能让一家人幸福快乐,永远在一起那才是最有意义的奋斗。忽略了“1”的人是怎样的可怜,你还记得吧?
记得我跟前女友说过,我的努力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们的家……她笑,静静的看着我,原以为她在赞赏。后来才发现,好像我错了,果然,一个可以为“她”而存在的男人出现了。如今大学生中的恋爱还有多少是定期的,我真的不知道。
呵呵,和《奋斗》一样,经历了爱情、友情的风雨变换,最终给我们最安全、最贴心的不就是亲情吗?
找工作,谈恋爱,挣钱,心碎……哪个刚刚毕业,初涉职场的年轻人都经历过这些让人不得不强打精神面对却又让人迅速成长的事情。而这一切都集中在这部叫《奋斗》的电视剧里:一个只有一种理想,且年轻到根本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却面对着两种生活道路,两个恋人和两种情感,无论他做什么样的选择,都是自认为不同寻常的,有关心里的小理想的。况且生活、爱情和事业有时候是不可以从一条路上走就能同时得到的三样东西,但也终究逃不过“有舍才有得”的定律。
一些人看过《奋斗》后觉得看到了在不愿坠落到的红尘中奋斗的自己,剧中人物的举动就像现实生活一样,有时候不能理解,但又不得不接受。导演赵宝刚在《奋斗》里无疑彻底玩出了浪漫的气质,虽然并不刻意着笔于风花雪月,但这部剧从头到尾都把年轻岁月中与命运结合的那种不太纯粹的浪漫把握到了火候。依旧是俊男靓女的配搭,依旧是谈一场不知所终的恋爱,却透出别样的气息。这次的青春不是只深陷感情的痴缠决绝,态度也不再郁积悲怆。这样的青春有叛逆也有真诚,有专注也有嬉笑,就好像是身边的每个人。而编剧石康(blog)也不再全是小说里略带萎靡的调调,在《奋斗》里,把他诙谐、调侃的语言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能够对着屏幕,想到自己的生活,不断发笑,只有结尾的不完美让人看出了石康的悲剧感。
《奋斗》里,没有事业特别成功的人,而他们的奋斗都不仅仅为了一所房子,一个身份,而是每个人心里的小理想和小目标。所以,做着看来很俗套的事情,为的却是每个人心里独一无二的理想,这就更能引发观众共鸣。扮演男主角陆涛的佟大为(blog)的表演依旧是延续了《我们遥远的青春》里的路子,但男主角赋予他的各项特质让他依旧很帅气迷人。痴恋陆涛的米莱无疑是最讨人喜欢的一个角色,不但美貌、富有,而且有着不沾俗气的痴情。在被陆涛抛弃之后,三年不吃冰淇淋,三年不吃肯德基,不再做所有和陆涛有关的一切事情,这样小女生式的毅然,相信会让很多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感慨。李小璐(blog)演得有点“泼妇”感觉的角色让人看到了她的进步,经过这种势利的角色,李小璐的成长不可同日而语了。至少比《天堂口》里的那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有空间多了。
《奋斗》就是拍给如同剧中人的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人看的,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就会体验到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不奋斗,你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但是你如果奋斗了,也有可能不会得到你所想要的。最终,你只能走自己想走的路,用时间和失败的教训来指导自己。也许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才是奋斗的真正意义。
赵宝刚最初的构想就是要拍一部快乐的、充满希望的戏,戏中,他设立了一些大家比较关心或者很时尚的问题,比如“闪婚闪离”,爱情绝不脱泥带水,女性独立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注入当今思想,其中阐述的观点让观众反思人生,找到希望。赵宝刚坦承,这是他近几年来拍得最紧张的一部戏,也是最反传统的一部戏。“对主人公的生活方式不感兴趣或不认同的观众,可能认为这部戏很乏味,但《奋斗》带给社会的责任和力量,我认为是我近几年来拍得最好的。”
编剧石康用极富魅力的台词来解嘲每个人的窘态或困难,给人一种力量,可能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比较有感触。但同时,石康在写残酷青春的同时,又着重笔墨写了14位父母,两代人的传承与矛盾摆在观众面前。石康说,过去偶像剧之所以不受欢迎,就是因为忽略了父母这一层,好像年轻人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部戏,因为有父母这一代人托着,才显出年轻人很跳、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