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大声对你说 |
03版射雕才是真正符合原著的一部电视剧(超长评论)
所谓“经典”
要说新射雕,不能不说TVB的83版。现下,不论是媒体还是网上,“经典”二字已用得滥了。窃以为,所谓“经典”,总要有相应的艺术水准作为保证的。不是随便一部引起轰动的热门影视剧都可冠以“经典”二字的。否则,诸如《还珠格格》《流星花园》也是“经典”?准确的说,83版是当年的武侠精品,是香港武侠剧的颠峰之作。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了它的辉煌,成了一代人心中永远的梦。只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且不说其惨不忍睹的“外景、道具、特技”等硬件,即使是为广大网友推崇的“表演、剧本、配音”等“软件”,也离“经典”二字差得太远。
何谓“经典”?某一领域内最权威之著述也。其价值是永恒的,足以成为此领域内后来者高山仰止之颠峰。《哈姆雷特》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红楼梦》是经典;《战舰波将金号》是经典;《飘》,《魂断蓝桥》是经典;《贵妃醉酒》也是经典。时间的流逝反而更显出它们灿烂的艺术光辉。《战舰波将金号》与卓别林的喜剧都是无声的黑白电影,但前者对蒙太奇手法炉火纯青的运用仍令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而透过后者的笑声,我们仍可清楚地感到大师的愤怒和悲悯,那广阔的胸怀和厚重的历史。《贵妃醉酒》被后来人不知演绎过多少次了,可谁又敢说达到了当年梅兰芳的造诣了呢?《魂断蓝桥》没有离奇的情节,亦无绚烂的色彩,但费雯丽的一颦一笑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令人百看不厌。再看看83版射雕,看看那幼稚俗滥的情节和演员们浅薄而模式化的表演,83版单薄的双肩能承担“经典”二字的分量吗?有网友为83版惨不忍睹的外景,道具等辩解,可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它的这些“硬件”可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显得落后,但决不会显得粗糙。这完完全全是创作态度的问题。看看同是83年拍的央视版《红楼梦》,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审视,她的道具,布景显得落后了吗?从中你能找到一丝一毫敷衍了事,粗制滥造的痕迹来吗?看着83版里的平头和尚,还有话剧舞台般的外景,连匹马都难得一见的草原……——很多地方只要稍微认真严谨一点便能大有改观——我愈发坚信,83版与“经典”无关。(关于83版为广大网友极为推崇的“表演”,将在后文与新版对照详加论述)
但是,央笑毕竟是央视第一次拍摄金剧。确有许多缺陷。不合理的改编和拖沓的叙事节奏是笑剧的两大硬伤。黄健中导演是拍电影出身,且擅长文艺片。显然他是以拍文艺片的态度来对笑剧精雕细琢的。黄导努力拍出原著的意境,因此用了大量的留白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然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过分细腻悠长的表达手法大大减缓了叙事节奏,对于韵味的着力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小说本身的情节张力。使得观众明显觉得节奏过慢。毕竟,武侠片不是文艺片,普通观众更需要紧凑的节奏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而且,武侠小说本身的内涵似乎也不需要如此多的写意手法来表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好了,言归正传。以下谈谈我对新射雕的感觉。
一.道具,外景
在金庸小说中,《射雕》是气魄很大的一部。从蒙古大漠到烟雨江南;从华山到东海;从金中都到苏杭,两湖。气魄宏伟,景色奇丽。83版囿于条件,多用摄影棚内搭景对付了事,根本无法表现出原著中苍凉宏大,气象万千的韵味。而新版几乎完全采用了实地拍摄,完美地展现了原著中的宏丽画卷。加上拍摄技术的进步,新版的画面常给人一种接近电影胶片的美感。蒙古草原的壮阔与江南山水的清丽大大烘托了影片的气氛。而其中不少精心构造的画面更是如山水画一般清雅,令人回味无穷。陡增了一番中华古典文化的韵味。这在港台武侠片中是绝对看不到的。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新版不同于港片的艺术追求。
除自然风光以外,各种建筑,道具的运用新版射雕也算中规中矩。片中金中都,宋临安的建筑均合历史规制。片末攻花剌子摸一段中,虽拍得显得仓促草率,但花剌子摸的建筑及士兵装束均是阿拉伯式,则是符合历史的。本来,武侠剧的拍摄,在这些细节上不必苛求,但正是这些细节,真正反映出整个剧作的创作态度。
就黄蓉与穆念慈二人来说,脂粉过浓,头饰过多,发型过于琐碎,多了一份造作堆砌,少了一份清爽自然。而且其中几乎所有女妆造型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不似新版中黄蓉造型卓尔不群,光彩照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因循守旧,裹足不前,是不可取的。
至于杨康的造型,色调偏暗了些,以致让人觉得缺少华贵之气。穆念慈造型清丽脱俗,倒与蒋勤勤之美貌相称。其余造型应为原设计师之作。中规中矩。象黄药师、洪七公、欧阳克、完颜洪烈,及全真七子,江南七怪等等,亦得原著风韵。另,惊艳版梅超风实为一大创新,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总体说来,新版射雕的服装是精致用心的。大处合乎历史同时又有创新。但若再细细斟酌取舍一番原可更好。较之寻常武侠片中千篇一律,不伦不类的庸俗造型,花哨单薄的服装,新射雕在视觉上给我提供了一次美的享受。
三.动作,特效
这两点应该是受时代影响最大的。20年的技术差距,新旧两版在这方面没有可比性。但是,03版的动作设计仍显得不够精致。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是下了工夫的,出色的创意加上杨丽萍独一无二的形体和舞蹈功底使这款动作相当完美。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诡异阴森的特质又非常唯美,实在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而郭靖著名的降龙十八掌则逊色不少。动作设计上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除了特效做出的那条金龙外,并没有体现出降龙十八掌的雄浑刚猛。让人观后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除了这两项神功,其余的动作普遍流于常规化。藉于技术的进步,其观赏性较83版固然好了很多,也远远优于现下一般的武侠片,但和新版射雕的精品品质相比,仍显得有些薄弱。其实,射雕中的许多武功描写得非常出色,象兰花拂穴手,打狗棒法,天罡北斗阵等。如果下足了功夫,这都应是射雕中出彩的地方。不仅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烘托全剧气氛,表达其中独特的文化韵味。现今却被白白放过,实在可惜。而新射雕中天罡北斗阵搞成了不伦不类的叠罗汉,既没有丝毫的美感也失掉了原著中的文化意味,实在庸俗的可以,可谓一处败笔。
另外,83版的武打动作今天看来虽然简陋笨拙,但很有层次感。武功强弱高下分明。而新版的设计却显得有些混乱。本来,每一场武戏在原著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叙事作用的,而在新射雕里,甚至分辨不出初学降龙掌的郭靖和华山论剑时的郭靖在武功上到底有多大长进。也就难以体味出郭靖由菜鸟到一流绝顶高手那曲折神奇的成长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此外,剧中“水上飘”之类的特技用得太滥,且不分对象。黄药师,裘千仞可以,丘处机,马钰也可以,连尹志平都行——实在乱的可以。有的时候,太玄乎了也就不可信了。诸如此类太过明目张胆违背常识的手法还是少用为好。
新射雕中电脑特技也用了不少。水平一般。倒没影响影片质量,但离“逼真”二字还差得远。
四.配音
新版的配音是争议较大的一处。焦点便在靖蓉二人身上。
李亚鹏的配音和它的表演一样,都显得有些“过”。他刻意减缓说话速度,以此表达郭靖的憨厚朴拙。可他在自然状态下说话的速度就不快,且嗓音低沉浑厚,本来只须很自然地去配音就可以了,而现在的刻意处理成了真正的画蛇添足。总体说来,在首尾蒙古部分的配音相对自然些,而中原部分,每当郭靖梗着脖子,翘着下巴,一个字一个字地向外迸着台词的时候,我的心里实在堵得慌。
至于周迅的配音,所受非议更多。普遍观点是声音太粗,不够“脆”,平淡,无感情起伏。这里,我说说自己的观点。
不论是按原著或是人们的欣赏习惯,黄蓉确实该有副清脆婉转的嗓子。我在刚看射雕时,也非常不适应。黄蓉出场是第8集,到了14,15集时,我却基本适应了周迅的配音。已经没有了刚开始那种突兀的感觉。再往下看,反而觉得周迅那哑哑的声音越来越有味道。到后来,周迅的配音和她的表演已经完全地融为一体,非常自然和谐。我甚至觉得黄蓉的声音就该是这种感觉。等到第二遍,第三遍重看时,周迅的配音也成了我欣赏的重点之一。我以为,周迅的配音是哑了点,但决不难听。真正的缺点在于某些地方语速过快,语气较平淡,缺乏节奏感。这也和周迅缺乏配音经验有关。但这只是局部问题,在更多的地方,周迅的配音很有个性,自然而贴切。像小乞丐的调皮惫懒,缠着洪七公教郭靖武功时的娇俏可爱,受伤后的淡定从容……等等。特别是蓉儿见郭靖冥顽不灵时的那一声“靖哥哥”,半是嗔怪,半是撒娇,真正小女儿情态,实在可爱。还有铁掌峰一段戏弄裘千丈时的调皮情态,也表现地非常生动有趣。岛上巨变之后,郭靖离岛时与黄蓉的争吵,周迅的配音,不论语气,感情都非常到位,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徐小晴也曾为黄蓉配过一遍,但听来基本是小太平的语调。脆则脆矣,却与周迅的表演不合拍。不象演员本人对感情的把握那么到位。因为听来不够自然,故而换周迅配音。因此,在当时时间紧迫的条件下,由周迅本人配音,我以为未必不是明智之举。
总体说来,靖蓉二人的配音有缺憾,也有亮点,决不象夸张的媒体报道的那样不堪。个人以为完全可以接受。孙海英的配音也还不错,其余角色均由专业配音演员完成,中规中矩,除了黄药师的声音略显苍老外,都不错。特别是欧阳克的声音,与我的想象完全符合,非常喜欢。
另,我以为83版的配音非常一般。就拿为网友推崇的黄蓉的配音来说,决非清亮悦耳,而且略显做作。从头至尾,喜怒哀乐,均是那一种腔调。我没看过粤语版,也许翁美玲的原声要好些。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其中诗词的朗诵——都读得支离破碎,胡乱断句,不仅诗意全无,且大煞风景。郭靖的配音相对自然一些,比李亚鹏的拖腔拖调好听了许多。但也是从头至尾,毫无变化。亲切柔和有余,豪迈浑厚不足。总体看来,是典型的港台式配音,千人一腔,听多了令人烦腻。
五.剧本改编
新版射雕恐怕是有史以来最忠于金庸原著的武侠剧之一。不仅情节忠于原著,连剧中大部分的人物对白也是原汁原味的金庸语言,生动传神,足令人再三回味。在这一点上,新版射雕较央笑有了很大进步。相比之下,83版的剧本则对原著进行了相当大的改动。有成功之处,但更多的是拙劣的败笔。前者如大量增加的靖蓉之间的感情戏。虽然不出港台的老套路,但基本符合人物性格,为两人感情的进展作了合理的铺垫。且其中不少情节具有相当的趣味性。而其败笔或流于平庸套路,或有悖于逻辑和人物个性。比如杨穆二人的肥皂爱情戏,拖沓冗长,嚼之如蜡;比如陆,程的比武招亲,实乃横生枝蔓,且流于寻常武侠剧之滥俗套路;比如靖、蓉、筝的三角恋情,其平庸俗滥自不必说,且蓉、筝尽显拈酸吃醋之能事,纠缠不清。蓉儿之纯真超远,华筝之飒爽英气皆无影矣。如此严重扭曲人物性格,降低人物档次的改编,不可不谓拙劣也。再有,83版中洪七公屡屡中毒,且被梅超风打伤,而读过原著的人都该知道,梅超风的武功也就洪七公的一两成而已。如此大违常理的剧情,也亏83版编剧想得出来。至于梅超风撮合杨穆成亲,一样的莫名其妙。另外,83版的剧情主线即郭黄之线尚有保证,然而支线混乱。像丐帮内讧一段,前后占了两三集,严重失衡。射雕原著情节前后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83版来了个大改特改,结果除了若干重大关节外,已全然不是原著的面貌。若改得好也罢,但其中前后抵触,荒谬错乱之处太多,几乎乱成了一锅粥。完全不见原著的风韵神采。从这一点来说,83版的剧本改编是失败的。从语言上来说,新版射雕基本照搬原著,尽得原著神韵,出色地表现了人物个性。且其凝练古朴的风格与全剧非常统一。而83版的语言过于现代,且港味太浓,实在缺乏原著中的中华古典文化的韵味。
新版射雕的剧本改编较央笑大有进步,比83版的胡编乱造也强得多,但也远未臻完美。我在观看了全片之后,觉得其中多有比例失当,取舍不明之处。但看了网上贴出的12-26集剧本之后,却觉得剧本本身相当不错,基本没什么毛病。那么目前剧中欠缺或处于导演统筹错误,或出于剪辑不当,一下也说不清楚。在此,姑且算在剧本头上吧(还请编剧原谅)
总体看来,新射雕最大的问题是篇幅过短,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又要面面俱到,以致不少地方渲染得不够,显得过于简略(特别是靖蓉相遇初期的戏份太少,以及全剧后期一些重头戏的过于简单)从剧本原作来看,并不存在这些问题。我想,如果拍摄时的财力物力再雄厚一些,时间再充裕一些,全剧能拍上50集,应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再说说新射雕剧情本身的缺憾。第一个明显缺陷在王府盗药一段。本来,黄蓉在王府内与欧阳克,沙通天等人周旋一段相当精彩。既可表现黄蓉之聪慧狡黠,又可交代人物关系。且情节活泼有趣,与同期较紧张峻急之剧情一张一弛,正好互为补充。现今草草带过,白白放过这一塑造人物的大好机会,实在可惜。而郭靖被梅超风擒住后二人本有一大段对话,既突出了郭靖的憨厚朴拙,又彰显靖对蓉之真情。今亦大多删去,不仅观感草率,亦使人觉得后文靖蓉之亲密感情过于突兀,缺乏铺垫。相比之下,83版在这一段增加了大量郭黄的感情戏,先不论质量如何,如此着力渲染,确使二人的感情进程显得自然了许多。
第二处是桃花岛求亲一段。这一段中,剧中增加的一些戏,如郭靖作梦,黄药师父女对手戏及“独孤求败”等都不错。符合人物个性,有趣有创意。特别是东邪父女的对话,充分表现了黄蓉的精灵任性和黄药师对女儿的眷爱之情。其语气分寸与原著中人物完全合拍,比83版这一段的剧本要强得多。可见编剧是确确实实下了一番功夫的。只可惜剧本上的精彩之处在剧中删去了不少。原著上比武求亲一段原极精彩,不仅情节引人入胜,人物个性也很突出。像欧阳锋误击黄蓉,郭靖舍身相救;黄药师许婚西毒,黄蓉以死相抗等等……虽然都是细节,但活画出人物性格。今大多删去拍出来的效果就差了不少。以致看了这一段后,仍有不尽兴的感觉。
再有,东邪误会郭靖,将其赶下岛去。黄蓉伤心委屈,躲在母亲棺前诉说心事。原剧本上增加了一段黄蓉做梦与靖哥哥成亲的戏:梦境恍惚错乱,很能表现黄蓉现下的心情。今删去不用,可惜。到西毒船沉,郭靖与欧阳锋失踪,黄蓉伤心欲绝,昏迷过去。剧本上也有一段梦境。将黄蓉平日所思所忧,痴情、伤心、无助、迷茫,都表现地非常恰当。剧中又都删去,于是此节显得非常单薄,让人无法接受。这里有导演取舍的问题,也有周迅表演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只可惜了剧本作者的良苦用心。
类似的问题还有:剧本精彩到位而剧中删去,取舍的不当大大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使不少重头戏显得单薄草率。比如夜探皇宫一段中剧本加的石彦清一角,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且与情节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其遭际又从侧面表现了南宋衰弱遭欺的原因,相当成功,可谓一石三鸟。今删去,可惜。再有,梅超风临死时与黄药师一段对话原剧本写得极精彩,很有震撼力。如照此拍出一定可成为剧中亮点之一。如今却草草带过,实在令人不解。黄蓉在郭靖当众言明要守约娶华筝后与父一大段对话,原著写得极为精彩。东邪父女卓然不群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剧本将这段精彩对白全数照搬,今亦删去,大大的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