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论语》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1
(2018-02-12 21:09:59)
					
											标签:
																				
                            转载 | 
					
《论语》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1
 
 
《论语》阅读强化训练
一、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1),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2)家(3)者,所谓立之斯立,道(4)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1)知:通“智”。 (2)邦:诸侯统治的地区。 (3)家:卿大夫统治的地区。 (4)道:通“导”。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老师治国齐家的学说,就像所说的:要立就能立,引导就遵行,招绥就来附,举动皆适中。
②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您是因为尊敬吧,仲尼难道真比您还贤能吗?
2、文中子贡是怎样评价孔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老师是不可及的,就像天是不能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
【参考译文】
 
二、17"7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3)磷lìn:薄。(4)涅niè: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活用作动词,染黑。(5)缁:音zī,黑色。(6)匏páo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7)系:音jì,结,扣。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我难道是只匏瓜吗?哪里能够只是被挂着而不给人吃呢?
②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佛肸凭着中牟背叛,您要去。怎么说得过去呢?
2、孔子对自己的品德有足够的自信,他是怎么比喻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人,富足却不骄傲自大,这样做怎么样?”
②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我告诉你这一点,你就有所领悟而知道那一点。”
2、文中体现孔子推崇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1)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1)恶(wū)乎:恶,哪里。恶乎,哪里,怎么。(2)造次:仓促、匆忙的意思。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不会有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时候也一定不忘仁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在实行仁德。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用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君子不享受。
2、文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1)也。”
4"23子曰:“以约(2)失之者鲜(3)矣。”
4"24子曰:“君子欲讷(4)于言而敏(5)于行。”
【注释】(1) 逮(dài):及,赶上。(2)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3)鲜:少的意思。(4)讷(nè):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5)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人话不轻易说出口,怕行动赶不上感到羞耻。”
②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的比较少。”
2、文中孔子提倡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六、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3)何诛(4)!”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2)杇(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3) 与:语气词。 (4) 诛:意为责备、批评。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②于予与何诛!
对于宰予值得责备吗?
2、孔子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一个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七、6"30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1)施:旧读shì,动词。(2)众:指众人。(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5)夫:句首发语词。(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把好处给人民.而且能够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得仁德吗?”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人自己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就要使别人也行得通。
2、文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的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八、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2)病间:病情减轻。(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4)大葬:指大夫的隆重葬礼。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孔子病重,子路叫孔子的学生充当家臣准备料理丧事。
②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很久啦,仲由干这种欺骗的事!
2、孔子为什么批评子路?(用自己的话回答)
 
 
 
九、12"8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2)?”子贡曰:“惜乎夫子(3)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4)。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5)犹犬羊之鞟。”
【注释】(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2)质,质地,指思想品德。文,文采,知礼节仪式。(3) 夫子: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4)驷不及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意思。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5)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做什么?
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同样重要。
2、子贡用什么比喻反驳棘子成?(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1)达:通达,显达。(2)闻:有名望。(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
②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这种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2、文中是怎样辨析通达和名声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一、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小人不懂天命而不怕,不尊重高贵的人。侮慢圣人的言论。
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遇到困难而不去学习,这种老百姓就是最下等的了。
2、孔子认为君子要警惕哪三件事?(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二、19"22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2)仲尼:孔子的字。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贤人记住大处,不贤的人只记住小节。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
②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在人间流传。
2、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三、14"13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1)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4)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公叔老先生该说话时才说,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笑;该取时才取,别人不讨厌他的取。
②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叔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
2、从公叔文子身上可以学到什么做人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四、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3)忿:忿怒,气愤。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检查自己的错误,不指责别人的错误,不是改正了过失吗?
②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改正过失,辨别迷惑。
2、文中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五、5"26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2)盍:何不。(3)伐:夸耀。(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愿意把车马、衣服、皮袄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②子曰:“盍各言尔志。”
孔子说:“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
2、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志向?(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六、13"3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说得有理,一定行得通。
②有是哉,子之迂也!
您的迂腐竟到了这种程度哇!
2、文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七、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②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
2、孔子对于过错有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八、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的人。
②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
2、文中关于交朋友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十九、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动。”
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能够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天下都归向仁人。
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十、8"4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注释】(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2)问:探望、探视。(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4)暴慢:粗暴、放肆。(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鸟将要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他说出的话是和善的。
②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至于礼仪中的细节,自有主管部门的官吏在那里。
2、曾参临死前告诉孟敬子应该重视哪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