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

(2016-11-09 20:16:38)
标签:

教育

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讲课比赛反思

  徐玉萍

 

    《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紧扣《新课标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指导精神,充分利用文本,挖教材。整堂课,我抓住了基本技能训练,注重了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理解文,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可以说,这堂课,让路学生走指路人

开课导语:英雄故事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心,创设了一读为快的学习情境

    开好头,定好调。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我从作者的二战期间一次“孤身一人驾驶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的飞行经历导入。让学生走近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激起探求他小时候经历让他受益终生的事情的欲望,从而引出课题。

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进行的,配以白板投出“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句话,迎合了初一孩子好奇的心理,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整体感知:“走一步,再走一步”,问题设计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

在学生走近作者、扫除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圈点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小时候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题目是谁对谁说的一句话? 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结果如何?几个小问题对学生来说简单易懂。最后再提问“谁能将刚才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呢?注意给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结果主动回答的3位同学,按照上面几个问题的提示都完整清晰的把文章内容复述出来了。如果,一开始我就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来。我从文中父亲教儿子下悬崖的方法得到启发,把问题一步步分解,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内容把复述故事变得异常简单

升华提升:跳读课文品味细节,联系生活小组研讨,求解问题直指文章主旨 

首先:研讨主旨。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这个表层次的意思学生很容易说出来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体部分写了一脱险经历,那脱险了文章结束了吗”此时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此作用,并且理解这里的“一小步”和“我”下悬崖石架的“一小步”一样吗?当学生理解到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下悬崖的经历了,从而也就非常容易的悟出了文章所蕴含的“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终将赢得胜利”的生活哲理,并能谈到所受到的启发——在学习生活中,要走好每一步,步步坚持就会成功。

其次,品读细节。小组讨论:杰利的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父亲目睹“我”伏在悬崖上,为什么不用想法把我抱下来,而引导“我”一步步爬下来?  当“我”遇险时,跟我一起的还有5个小男孩,他们是如何对等我的?这告诫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朋友?请用我们刚刚学过的《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说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让我一辈子受用。当学生认识到上面几点后,延伸提问“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做为孩子你们如何做”?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遇到困难时要自己想法一步一步克服,不能让大人包揽代替。特别是引导学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来谈与朋友相处,正是告诫学生别把知识学死了,活学活用。

拓展延伸:三个环节,拓展思维空间,立足“语文主题阅读”提高学习质量

    一是温故知新。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散步》结构上与本文共同点?让学生了解记结尾由实写到虚写,由叙事到说理上,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道理在不起眼的题材上写出好文章,学习“以小见大”的习作方法。

    二是开阔视野。读吴强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诗词,理解“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这句话,让学生体会“你努力了不一定会得到回报可是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得到回报所以应该勇于去尝试进而引导学生联想到著名诗人过的充满希望的名句,如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陆游“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

    三是学以致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仿写句子。

课堂小结:了了数语,学生展示,主体地位得到突显,紧扣实际激情奋发

    让学生作课堂小结,加深对“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再走一小步,你就能成功”这一主题的印象。最后,课件投出汪国真的一首诗《旅程》,寄语同学们在各自的学习旅程中,坚持走一步,再走一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优异成绩。

面对一篇文章,从何处入手,又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剖析,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是我这段时间一直注意思考的问题。当讲完这一课,回过头去反思时,我欣慰在这方面自己已经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