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写了几篇关于培训未来趋势的文章,提出了“三品四化”的基本模型,并对其中的移动化谈了一些很肤浅的想法。“美国培训杂志”上周四在上海举办Learning3.0中国峰会,主题正好也是移动化、社区化和游戏化,于是我邀请了不少微信好友去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这次峰会请到的外国嘉宾是去年美国3.0论坛上最受欢迎的几位,有个叫Ray的专家很有名,可惜因为签证原因没法到现场,他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了演讲并参与我们的圆桌对话,让论坛有了点E化的味道。茶歇间隙我问了一些朋友对专家演讲的感觉,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来自那些提供培训产品和服务的乙方,他们普通感觉是并没有太多新东西,我们国内并不比国外差。而另一种声音来自几位企业大学的负责人,他们感觉嘉宾介绍的这些内容还是太超前,有点偏概念,不太接地气。
这也反应了我们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一个现状,都说E-learning是学习发展的方向,可是真正说得上有点效果的实际应用还是太少,对于刚处于起步阶段的M-learning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关于这次谈到的三类E化学习系统,我有一个比喻,"E-learning"相当于碗里的,"M-learning"相当于是锅里的,而微信这样的社会公众平台是属于田里的。
说E-learning是碗里的,是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已经上了自己的学习平台,不管是好吃还是难吃,反正大多数已经吃起来了。从功能的角度来说,E-learning平台包括了学习管理系统(LMS),内容可以做得很全面,课程的呈现方式也可以多样化,能满足相对复杂的需求。我们去年推出的“银联网络学院”,选用的是时代光华的ELN4.0系统,半年多来根据我们的需求不断进行改进,现在已经和初始的版本有很大区别。现在的核心难点不在功能,而如何通过运营让学员自发的、真正的用起来。最近推出了一个简洁版的学习地图项目,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配课,上线学习的人多了不少。
相对于碗里的E-learning,移动APP是马上从锅里盛上来的菜,必须好好重视。仅从移动学习的角度,以前的E-learning系统也是可以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的,比如在相对屏幕较大的平板电脑,如iPad上,也可以用浏览器打开我们在线版的银联网络学院,可问题是,很多课程的播放格式不支持,用户体验很差,我判断仅仅是浏览器模式的移动学习是没有出路的,做APP才是王道。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了移动APP学习系统的两个关键,一是完美的用户体验,另一个是经过设计的学习内容,目前大多数APP这两者都做得一般。关于用户体验,随着一批做互联网、电商的企业进军这一行业,应该很快能有突破,这两天看了几个App,还算不错。而学习设计正是教育工作者的本行,我最近接触到的一些朋友已经认识其到重要性,他们已经开始在进行移动数字化教学设计的探索,应该很有意义。
现在再多谈E-learning,好像已经有点落伍了,连M-learning、移动APP都已经不再时尚,最新的热点是关于微信的应用,这次Learning3.0峰会,不仅会议手册的封面和里面到处是二维码,会场外的展台上更是处处可见。本来我来带了一些自己的二维码名片,可一看这架势,干脆放在包里没拿出来。
把微信公众平台比喻成“田里的”,好像不是很适当,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离吃到碗里还有一段距离。我们银联培训中心在这方面算是吃螃蟹的,还好是大闸蟹,相对容易烧,吃起来味道还不错。和前面两个平台相比,微信公众平台不需要什么开发成本,只要花个几分钟注册一个企业帐号就可以了,吸引500位关注者之后就可以进行认证。我们去年9月份开通后,只用了两个月就达到了认证的人数要求,目前估计已经有近一半的银联员工关注了银联培训中心的官方微信(Uppeixunzhongxin)。如何把微信做成一个学习平台,我们也是在不断摸索,下次找机会详细聊。
关于这碗里、锅里和田里的三个阶段,是否可以逾越呢,比如直接把锅里的捡到碗里,跳过 E-learning平台直接上App 。我的答案是要看情况,看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准备投入的资源以及是否有相关的人才储备,还有公司的文化氛围。这三个平台都是为了用来学习,可是定位还是有所不同,功能也有很大差异,最好的方式是相互补充,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性或组合性应用。
如果把学习的方式分为四种,一是现场面授模式的正规化学习,二是传统E-learning平台上的系统性学习,第三种是基于移动APP的随时随地学习,第四种是基于社交网络(比如微博)以及公众平台(比如微信)的社会化学习。从需要的投入成本来说,应该是从高到低;从关系的紧密性来说,估计是从强到弱;从受众的影响面来说,可能是从小到大;从模式的新颖程度来说,应该是从旧到新。

同时,这四者之间也有一种渗透关系,从田里摘到锅里,锅里盛入碗里,碗里再喂到嘴里。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进行品牌宣传和碎片化知识传播,吸引有兴趣的朋友去下载移动端APP,在移动APP上可以看一些较为简短的视频资料和课件,把真正系统性的学习需求想办法引导到E-learning平台上。当然,电子化学习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替代面授,对某些类型的培训还是要回到教室,让学员和老师面对面。
学习平台之间相互补充也可以促进学员的进一步交流,比如参加同一期现场面授的同学,可以在E-learning平台的交流区里进一步讨论课程相关的内容,或者在移动APP和微博里进行成为好友,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将弱关系变为半强关系,甚至是强关系。
吴晓波老师的蓝狮子读书会最近也做了一个移动学习的APP叫“随学通”,今天下午在国金中心搞一个小范围的交流会,邀请我去聊一聊移动学习的话题,等会儿得准备一下。我想就结合前面写的几篇文章谈谈移动学习,还有与读书相关的内容。这里也先听听大家的想法,帮我提供点素材,谢谢。
(这篇文章封面配图是我们的实习生小沈刚才帮我画的,第二幅图比较烂,是我画的。既然发现小沈这个绘画天才,昨天晚上请她再帮我画了几幅,今天下午蓝狮子活动的分享准备来个全图片式PPT,呵呵。加油,“未来的插画师沈璐旸”!)
=====@付伟的轻描淡写=====
付伟,银联培训中心主任,爱学习、爱分享、爱生活,希望成为一个“数字时代的学习推动者”,业余时间通过 fuweiqmdx 这个微信公众号分享些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爱好,欢迎大家和我互动。觉得有用的文章,欢迎转发或分享至朋友圈。
回复“?”进入功能导航; 回复"M"查看近期文章;回复V1、V2...V9可以听童声语音版本的内容。
查看前面几篇相关的文章可以回复“移动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