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媒体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做为一个微信的深度用户,我很看好这是一个可能改变工作和生活的产品。去年底和腾讯学院的同仁交流,我开玩笑说,冲着我们推出的“玩转微信系列”微课程,至少应该给我们一个微信义务推广员的称号。
微信是什么?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可能说连张小龙自己也说不清楚想不明白。对于我来说,微信不仅是一个替代短信的沟通方式,也是一个社交网络,
说起自媒体,倒是要追溯到几年前的新浪博客,当年可是火遍全国,07年时我也开了一个,因为正好一个写有“轻描淡写”四个字的背景模板,我就取了个名字叫“付伟的轻描淡写”,结果一路就顺着用了下来,后来还转用到了新浪微博上,成了自己的一个标志,第一次见我的人,经常会说,噢,你就是网上的那个“轻描淡写”!
去年公众微信平台正式开放,当时我并不太理解这个新东东,图好奇就注册了一个,要填帐户名字时,想了想,还是叫“付伟的轻描淡写”吧,英文名就用了个拼音缩写,叫fuweiqmdx。真正开始用起来,我还做了一张包括微信二维码、邮箱和微博的名片,很酷吧。
这一下,我有了三个网络表达空间,分别是微博、私人微信的朋友圈以及公众微信,说起来相当于每天得运营三个平台。有朋友人开玩笑说我是不是工作时太悠闲了,没事找事。熟悉我的同事都知道我上班时的忙碌程度,日程安排有多么的紧,有时上厕所都得挤时间。
这几个月以来,我的确是用了不少业余的时间在这几个平台上。一般来说,早上六点醒过来,先是刷微博,看评论给回复,有想法就发几个条。上班时,不看微博只看私人微信,大量使用微信和各方面进行交互,提高效率。六点半到家吃完饭,又得花上至少半个小时,构思、起草、测试和调整,最后发出一条公众微信。接着去外面散步锻炼,回来就开始处理公众平台上的信息。看我每天抱着个电脑,誉儿都有怨气,怪我不关心他,还好这次他争气,被理想的高中提早录取。
我问过别人对这个公众帐号微信内容的感觉,一个字,就是“乱”,说好听点,叫“多样化”,先是形式,有些是文字、不时几条语音,一会儿“单图文”,一会儿“多图文”,不像“罗辑思维”的罗胖,每天一条语音,平均时长58秒,误差不超过2秒,简单而清晰。
第二是内容乱,有“玩转微博”这样的技巧类课程,有培训相关的原创分享视频、有自己旅行的游记和照片,一会儿加一个“麦穗计划”分享PPT,过几天再加一个“演讲”专题,收集各位企业家的精彩片断,不用说还有和我工作相关的各类培训宣传、活动内容分享、资料传递等等。
上周六和秋叶老师碰头,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是一个微信技术高手,他自己用业余时间开发了一个技术平台,说可以给我使用。从那天开始,我的微信平台开始进入了API时代,以前用简单关键词回复的模式被替代,增加了很多功能,比如天气预报、飞机航班、智能机器人聊天,还可以进行人脸识别。有两三百个朋友拍了自己的大头照回复给我,得到了后台对他的年龄、人种以及气质的评定。虽然不一定准,但很有趣。
功能上的无限可能性加上日渐增长的关注人数,倒是逼着我开始思考这个公众微信的定位,这几天有了一些想法,但在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前,我很想听听您有什么建议。
回复“@+你想对我说的话”给我的公众微信fuweiqmdx,内容可以是你对我现在公众微信平台的一些感觉,或是对定位以及内容的建议,以及对发送频率的一些偏好,比如希望是一天一条,还是一周三到五条,发的话大约什么时间比较合适(以后准备晚上8:20左右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