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微博整理(五)
(2011-11-06 14:39:45)
标签:
杂谈 |
我估计绝大多数企业大学都是由公司的培训部门转过来的,初期都是培训事务专家。我昨天在网上下载了一本电子书,叫“企业如何建立培训中心”,里面有一些内容可以参考。
-
1、关键的不是你讲多少内容,而是让你的听众记住你想他记住的核心内容;2、所有可能在演讲中发生的情况都要充分准备,即使到时候用不上;3、演讲的三V要素,7-38-55法则,要重视肢体语言等视觉要素;4、双手要一直放在腰部以上,方便随时做手式,连握笔和翻页器的手式都要做到专业。 -
三板斧:1、如何使培训工作促进业务发展,2、如何使培训工作和人力资源体系有效衔接,3、如何使培训成为战略的一部分。 -
成人教育的五个基本假设:1、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指导自己的学习;2、积累的生活经验对于学习是丰富的资源;3、学习需求与社会角色相关;4、以问题为中心,对能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5、学习动机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以后安排和设计培训项目首先要考虑这几点。 - 企业大学八维功能:人才培养、培训资源整合、知识管理、职业生涯、文化塑造传播、战略推动、整合产
- 业链、生态环境建设;五大学院;行动学习法-做项目;三原则:70%经验、20%是反馈、10%是教育。
顾立民回答企业大学和培训中心的区别:战略化(领导重视)、职能化(系统、有用)、专业化(科学化)。
用友大学田俊国校长:行动学习太有用了!脑走不通的路,脚来走(沙漠行动);设计课程(编剧和导演),搜集素材,本色演出,导企业自己的大片;#赢单九问#,学习平台上要放新员工的技能类和一些精品课程,视频不能超过30分钟。
圣象学院院长崔学良介绍企业大学与高校资源良性互动:外聘客座教授28位;高管在交大定制Emba课程;金鹰(交大合作)、雄鹰(吉林大学)、雏鹰(辽宁林业学校合作)三个计划。企业大学三阶段:认同、对接、创新。
中央党校钟国兴教授介绍链式学习:1、找到问题(学习的第一动力);2、小组研讨(团契、世界咖啡屋);3、自主学习(不强制、不指定内容、不学语录);4、知识共享(让知识跳交谊舞);5、深入研讨(症结点);6、突破创新。#裸面学习#,不是一场戴着面具的表演活动。
如何建设学习氛围:1.把课程视频化上传;2、学习号-电子期刊;3、好玩的海报;4、有奖征求课程;5、导师照片墙;6、设一个培训宣传员。企业大学成功四要素:1、企业特色的培训体系;2、高层参与的内部讲师;3、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4、形成制度的知识管理。
行动学习的两种类型:基于问题解决,基于人才培养。4个要素:合适的选题、适当的分组、高层参与、助教的催化。
腾讯学院马永武院长发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建体系,二是做重点项目。产品经理「大雁计划」,中层「飞龙计划」,新人入职培训多样化;混合式学习:学习和工作混、线上线下混、个人与组织混。
有分公司建立每个员工的培训档案,把参加培训量化成福利,把分享培训成果量化成收入,促进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内部学习氛围,效果很好,当然后面还有很多的机制、流程、文化的配合。
高层提出的想法,关注的是效能;中层需要提出方法,关注的是结果;基层需要了解的是做法,关注的是效率。从培训的角度,最重要的是“行为的改变!”。
团队的领导常常会有一个困惑,面对团队成员不尽完美的工作表现到底应该用“棒喝”的方式当面指出来,还是用更加温和的方式保留颜面,甚至以“仁爱”的名义忍隐不发。袁老师的回答让我明白了答案,“
我极其严苛,但充满爱意。”关键是要充满爱意!
有一个E-learning方面的问题向秦老师和各位请教,在企业大学建设初期,在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的
时候,有没有必要花太大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网上平台的建设,是否可以通过租用的方式把那些不涉及公司专业的学习内容外包?
1、企业大学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应该是在一起的,不要等企业大学和课程建设完善了再考虑平台,因为它们永远不会“完善”的。而且完善的课程体系必定包含e-Learning课程和混合学习的课程,这些都需要平台支持。 2、不涉及公司专业的学习内容外包是个趋势。
培训价值链的深度分析,一场培训下来,真正授课2天占整个培训效果的多少呢?ASTD研究表明,培训前的准备工作占40%,而填正的授课只占15%,而培训后的跟进与实践占45%,而我们培训组织者所花费最大的力气都在培训的组织安排上了,这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重心. 培训方面的名言,「培训的结束才是培训的开始
1、如何用专业方法反映服务对客户的真实价值;2、标准化的流程能解决服务品质的问题吗?3、卓越服务、客户忠诚度和利润之间是什么关系?4、如何建立员工的拥有感以主动帮客户真正解决问题?5、如何去设计与管理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