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百元,你分配给别人多少钱?

(2007-06-14 21:59:27)
标签:

博弈

冲突管理

分类: 人生感悟
在公司内部网上“在线学习”,有一门课程叫“冲突管理”, 其中谈到了关于冲突的几个理论,包括寻衅-认可学说、公平分配学说、利益最大化学说、资源学说等等,这些理论对我来说来是还比较陌生的。我倒想起来近来经济学中一个比较新的分支,叫“行为经济学”,这些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人的真实行动,以此来解释一些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特别对经济学的一个默认的假设:“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提出了大胆的挑战,这个约束条件的释放让经济学又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下面就是一个行动经济学相关的游戏:
 
将两个人分为一组,由他们共同决定100元钱的分配,其中一个是提议者,另一个是回应者,游戏规则是,提议者首先提出一个分配方案,比如他可提出分给回应者X元,从而自己就得到(100-X)元,然后回应者表示接受或拒绝该分配方案,如果接受则按此方案分配,如果拒绝则双方都将一无所获,在这样的一性博弈实验中,结果会是什么呢?
 
根据纯粹理性的判断,回应者只要有一点好处他就不应该拒绝,因为这样他会一无所获,而聪明的提议者可以事先猜到回应者的想法,觉得对方接受1元钱总比拒绝而一元钱也得不到要好。
 
但是,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分配给回应者的金额小于20元,被回应者拒绝的概率高达40%-50%,分配者给回应者50元以上的情况较为少见,而大多数提议者分配给回应者的金额在40至50元之间。
 
如果把回应者接受看成是“合作”,拒绝看成是“冲突”,那么造成冲突的原因和本文开头提到的一些理论有点相关,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一、公平原则
对于回应者来说,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得到多少钱,同时也很关注自己得到的钱和别人的比较,俗话说,不患寡,患不均,特别是当他知道自己和对方所得到的金钱对比时,这方面因素会得到强化。很多人才的流动并不因为是他拿的钱少了,而是因为他觉得别的人和他差不多却拿的多。
 
二、预期原则
每个回应者在开始都可能有一个预期,不同的人预期不一样,对于比较需要钱的人来说,预期可能比较小,只要分配方给个十元、二十元可能就会接受,如果对一个有钱人来说,他对二十元可能不屑一顾,这个时候分配方就要好好掂量一下,可能至少出到40至50元之间对他来说才是一个理性的方案。
 
其实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不同困难也是如果,特别是在利益分配方面,改革之初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们很有可能接受“一元钱”方案以摆脱饥饿状态,而当人们一旦从“饥饿”状态挣脱出来时,一定的个人财富存量使得他们很有可能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动策略,从而阻碍了整个改革发展的进程。
 
三、良心原则
分配者的良心决定了最后的方案,从长期来看,只有一个有良心的分配者才能更多的获得利益,而过份地关注自己的收益,以为对别人的一点点给予都是施舍,到头来自己也是一无所获的。
 
在过年一年多展开的股权分置改革其实和这个游戏也有一点类似,按规定,非流通股东必须向流通股东支付对价,才能获得流通权。对价的多寡,成为博弈核心问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欠完善的市场环境下,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的对价,其含金量到底有多大,不仅仅要靠流通股东的努力,还需要非流通股东有良心。这需要上市公司尤其是企业管理层有长远眼光,有让出甚至牺牲部分短期利益的勇气,才能达到合谐共赢的局面。
 
历史证明,那些短视、贪婪统治者因为缺乏良心而最终遭到灭顶之灾,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明万历皇帝就是这样一个不理性的人。他喜欢把民间的钱财占为已有,为了搜刮民膏,向全国增派了许多“税监”、“矿盐”,这些人横行霸道、鱼肉民间,万历就象这个游戏的分配者,连一元钱都不想分配给老百姓,希望把99元都留给自己,结果动摇了大明王朝的基业。


下次如果由你来分配这一百元钱,想一想,你会给别人多少钱?


 

其他和100有关的文章:

大街上的百元大钞,你捡吗?

一百元的钞票能拍卖出多少钱

100000,玩一个游戏

花一百万,玩一个游戏

价值一百元的一份礼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