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阎肃
著名艺术家、歌词作家阎肃于今晨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1000多部(首)文艺作品,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留给我们的《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北京的桥》、《长城长》、《打靶归来》、《小白杨》、《说句心里话》等人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时刻响在我们的耳边。著名歌剧《江姐》、《党的女儿》,特别是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那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一代中国人,以致历经五十余年而传唱至今。
阎肃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在艺术园地辛勤耕耘数十年,他的受到广大受众的尊敬不仅在于他几于著作等身,更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观,正如人们挽他的“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十二个大字,概括了这位德艺双馨老艺术家的全部。
记得2015年12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艺术人生》栏目的特别节目《温暖2015》时,走上演播台的各位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亲友们,回顾了2015年的收获,展望了即将到来的2016新的一年。这些艺术家的名单中就有阎肃。但是老先生当时已经卧病在床,不能到场了。代替他出席的是他的儿子阎宇,还有几位艺术家。在谈到阎肃的艺术成就以及他高尚的品德之后,主持人朱军请大家点亮一盏标有一个关键词的红灯笼时,阎宇点亮的是“厚道”,歌唱家王莉点亮的是“智慧”,而空政文工团团长张天宇则点亮了“勤奋”红灯。这三盏红灯正映照着阎肃的处世为人。阎肃的儿子阎宇说:“但凡爸爸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大师傅、小战士,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摘自《央视新闻》2016-02-12《著名艺术家阎肃逝世
一起送别这位老人》)这种厚道贯穿了他的艺术人生。阎肃的歌词不仅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朗朗上口,广为传唱,充分表现了智者之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自古以来智者修身的重要方法,也是他们勤奋的表现。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阎老正是终生“厚积”,一旦需要即能“薄发”。记得也是一次在央视《艺术人生》栏目上,当谈到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的创作时,阎老说,《江姐》写完后,送给导演看,导演说这么大的一部戏,怎能没有主题歌呢,请阎老一定补一首。当时阎老已经去了上海,接受别的工作,再把思绪拉回到《江姐》上来,也有点来不及,思索再三,突然想起曾经写过一首歌词,与《江姐》的精神颇为相符,于是在手稿中找了出来,稍事修改即为成稿。这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红梅赞》。这就是“厚积”精神。
阎老离我们去了,但他那温暖的笑容总刻在我们的心中。
记得2012年3月4日曾写过一篇小文《温暖》,以阎老的一首金婚诗《伴君行》为引导,表达了我对阎老的尊敬,同时也述及了我们一个退休老人合唱团的温馨氛围。这篇小文曾在《老牛的博客》和我的QQ空间上发表过,后来又辑到自编的《老牛文集》中。今天,我把它附在这篇文字的后面,以为对阎老的纪念。
2016-02-12于老牛书斋
温 暖
去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台文艺节目中,著名的歌曲词作家,歌剧《江姐》的歌词作者阎肃先生被邀请上演播台,在一段短短的开场白以后,阎老请上了他的老伴和家人——女儿、女婿、儿媳、孙子和外孙。阎老即席朗诵了他的金婚诗作:《伴君行》。事后我在网上找到了这首诗,录写如下:
伴君行
闫肃
一叶扁舟浪花中,
去年海北,今岁江南,明朝河东,
任黄花碧水,青山红叶,白发秋风,
随你奔波这久,也算是五彩人生。
咽下了千杯喜,百盅泪,万盏情,
仍留得一颗心,七分月,三更梦,
淡定从容伴君行。
缘份早注定,心海已相通,
携手坎坷路,遥对夕阳红。
将惆怅,怨恼,寂寞,悲凉都抛却,
把忠诚,理解,宽容,和善拥怀中。
人生难得是相逢,
记得当年定情夜,香飘渺,月朦胧。
这首诗在网上是被人录写的,事后我也没有找到央视的那段视频,未曾校对,不知有无错误,不过大体是对的。由此使我联想到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博客《读友人的金婚诗》,那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录了我的友人老刘的一篇金婚诗:
风雨同舟几十年,朝夕相伴信有缘。
唠叨抱怨多关爱,忍让宽容少忧烦。
花前月下情依依,书里梦里意绵绵。
一朝结发终不悔,布衣粗食心里甜。
这两首诗虽然一篇是新体诗,一篇是旧体诗,但他们对老伴的深情,半个世纪以来对家庭的关怀,同样跃然纸上。两人所表达的夕阳情,不正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他们的那种激情,那种传统的道德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使我想起了我们的文化,从而也想起了我们的老年合唱团。
从六十年代初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阎肃先生还是一位年轻人。不仅是《红岩》的伟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江姐的英雄行为感染了他,也是他发自内心的道德观,使他写出了《江姐》中的一篇又一篇动人的歌词,真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直至今天。一曲《红梅赞》历经五十年而不衰,传唱至今。今天,阎老已是一位白发老者,但那种完美的道德观,依然不减当年。我想,如今我们的文化中,多一些人文道德观,少一些功利,我们的文化产品,就不至于有那么多的重负,那么多的急功近利,而可以做得更完美,更感人,更有感召力。近日看电视剧《感动生命》,虽然理想主义多了一点,但它所表达的却是一种完美的道德观,倡导人们向善,倡导人们和谐,倡导人们学会宽容。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文化所应该引导的吗?
在那篇《读友人的金婚诗》博客中,我提到了我们的老年合唱团,由这位老刘先生的夫人主持的合唱团,组建至今已经多年了。多年来,团内一直保持着一种和谐的气氛,一种互助的精神,一种宽容和大度。尽管我们发声不那么精准,音色不那么圆润,但是你若唱得不准,有人提醒你;你若有不会,有人帮助你;你若言语不当,别人会原谅你。就是这种精神使我们唱出了“夕阳无限好”,但丝毫没有“近黄昏”的感觉。千万个家庭的温暖是社会温暖的加热器,这种精神,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和谐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地散发,更是全体团员道德观的融会贯通,从而酿造出了一种团内文化。这份温暖,滋润着这么多人的心田,再从这儿传到每一个家庭乃至于社会,这样的加热器将会是多么地强大啊!
记得每年年末或年初,央视由著名主持人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栏目,就会推出一份特别节目《温暖****(年份)》,作为一年的回顾。比如回顾2011年,就会被称作《温暖2011》。出席的嘉宾们在讲完他们的主题后,就会被请点亮一盏红灯笼,这些灯笼上都标有一个词汇,比如快乐、光荣、努力、幸福、温暖、感激等等。我想,如果要我点亮一盏灯的话,我就选“温暖”。当然我没有走上那座光荣讲坛的幸运,但是我可以将这盏灯挂在我们的合唱团里,让它照亮我们每一位团员,永远照亮我们的心。
2012-03-04于老牛书斋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