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民生银行、泰隆银行三种信贷模式比较
(2014-11-11 16:29:21)
标签:
阿里小微民生银行金融模式 |
分类: 融资 |
小微企业似乎一直处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夹心层”:既不像国有企业享受政府隐性的信用背书,又不像大型民企具备雄厚的资产实力,与金融沾边的算下来主要还是结算服务。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开始针对如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纷纷研究并提出了不少针对解决方案。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
·
·
·
一阿里金融模式
以网络数据分析模型为骨架,阿里巴巴、淘宝和支付宝中沉淀的海量客户交易和信用数据为血液,引入在线视频资信调查和云计算技术,这套系统成功地将客户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并由此自动为大部分客户完成贷款审批。相比于银行动辄上千元的贷款操作成本,阿里金融单笔操作成本仅需2.3元,平均不到10秒就有一笔贷款放出,准入门槛近乎为零,更实现了7×24全年无休的信贷服务。
“快”已成为阿里金融的亮点,而其短板是“全”。例如,凭借既往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并不一定能把握客户的全部真实情况,通过虚拟网络较难掌握客户综合信息,这会削弱阿里金融的风险把控能力;同时,业务开展局限在阿里集团旗下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一闭环中,模式难以被其他金融机构所复制,很难为网络平台之外的小微金融市场主体服务。同时,这一模式受困于资本金的限制,无法通过吸收低成本的存款进行业务扩张,限制了阿里金融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民生银行模式
从“商贷通1.0”到“小微金融2.0”,民生银行对一圈两链中的中小企业大胆地采取批量营销、集群授信的模式,通过联保联贷的方式弱化个体的信用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实现了信贷业务的工厂化、低成本运作。借助信贷工厂的批量化输出,转型三年多的时间内,其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突破3000亿元,累计信贷投放超过8000亿元。
诚然,“批量化”模式能够降低贷款投放的成本,提升行业客户服务的专业能力,但由于“团体”取代了“个体”,导致客户的黏性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受利率、服务等同业竞争的影响。此外,集群授信模式的风险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关联性,也使得民生银行承受了较大的资产质量压力,比如钢贸行业的剧烈动荡。
三泰隆银行模式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认为客户的人品和经营前景是小微企业贷款中需要首先了解、确认的信息。在零售银行模式下,泰隆银行实行“一对一”服务,并将服务从业务合作延展到客户的事业和生活,由此建立起比一般业务往来更深的感情维系,获得了较高的客户忠诚度。
同样,在“做细”的同时,泰隆银行虽然解决了信息获取的全面性问题、降低了信贷风险,但也给自身带来成本的压力。例如,同样的投放金额,阿里金融由计算机可在几分钟内自动投放几十笔,成本不过百余元;民生银行一次操作的批量贷款也能完成;但泰隆银行可能要分十几笔,甚至几十笔才能完成,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依靠“人海战术”的泰隆银行,如何破解效率提升难题,是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