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玉米自交系选育及特征(11)___选自百度文库
(2013-02-18 22:29: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玉米育种 |
个人觉得内容很全面,分享给喜欢的朋友们---玉米粒儿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ofee0522)
晚熟类群玉米自交系
一、京83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自交系8112与国外优良杂交种78573杂交,杂种一代经多代自交于1990年选育而成。
在春播区从出苗~成熟125天左右。叶鞘有茸毛。植株总叶数21片。株型紧凑,似8112自交系。株高170厘米左右,穗位高75厘米左右。雄花序分枝数15个左右,花药红色,花粉量中等。丝状花柱绿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7.5~19厘米,穗行数12~14,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千粒重280克。根系发达,茎秆坚韧,抗倒性强。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丝黑穗病、黑粉病、矮花叶病和粗缩病。适宜种植密度每亩5000株左右。因生育期长,冷凉地区需覆膜种植。
该自交系与京404已组配成的品种是京单951,1998年3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京89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0年育成。以自交系478为母本,和国外优良杂交种78599为父本进行杂交,杂种后代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
在春播区从出苗~成熟约120天。总叶片数20~21片。株形紧凑,中矮秆。株高160~170厘米,穗位高70~80厘米。雄花序短小,分枝数10个左右,花药红色,花粉量少。花柱绿色。果穗长筒形,穗长18厘米,穗行数14~16,穗粗4.5厘米左右,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千粒重353克,苗势较强。抗倒性强。综合抗病性好,抗大、小斑病、青枯病和矮花叶病毒病,较抗穗粒腐病。适宜种植密度每亩5000株左右。
该自交系与京186组配成京单601,已参加北京市夏玉米区域试验(1996~1998年),比对照唐抗5号增产12%~15%。该系花粉量少,植株较矮,仅适于作母本,不适于作父本。双列杂交试验证明,京89早熟性和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均显著超过478。
三、178
由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选育而成。
在北京春播生育期115天左右,中熟偏晚。幼苗叶鞘紫色,第一叶短宽,叶脉和叶缘紫色。叶片宽短,色浓,叶距短,壮,长势稳健。茎秆和背部叶脉发红。叶片宽厚,色浓绿,挺直,上部3片叶腋角小,中部2~3片叶有扭曲。成株株型较紧凑,株高170厘米,穗位高70厘米。雄花序中等,分枝较短,花粉量中等。雌穗苞叶中等,较薄。花柱粉红色。抽雄、散粉、吐丝都快,雌雄协调,灌浆快。果穗圆柱形,长16厘米,12~14行,穗轴白色。籽粒硬粒型,粒色深黄,透明,品质好,千粒重约230克。拔节前扎根快,拔节后地上部快速生长。植株健壮,抗旱、抗病,后期保绿性好。配合力好,栽培密度4000~4500株/亩左右,亩产250~300公斤,高的可达350公斤。
该自交系已配制品种有农大108等。
四、黄C
由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选育而成。
在北京播种生育期约125天,属中晚熟。幼苗叶鞘浅紫,第一叶狭长,叶色浅,叶脉浅黄,叶缘波少,长势中等。植株叶片宽中等,色较浅,叶缘波少,中部叶片叶尖下垂,顶部叶片紧包雄花序。株型较紧凑。成株株高约160厘米,穗位高约50厘米。雄花序大小中等,主轴长,分枝短,6~10个,角度小,护颖绿色。花柱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大,散粉时间长。雌穗苞叶长,如天气干旱,花柱抽出慢,会出现雌雄不协调现象,需剪苞叶或人工辅助授粉,在海南南繁或干燥、昼夜温差较大地区则无此现象。果穗长锥型,长约18厘米,14~16行,穗轴粉红色。籽粒中大,半马齿型,顶尖黄色,半透明,千粒重约270克。赖氨酸含量高。双穗性好。抗大斑病、小斑病和青枯病,中感矮花叶病。由于果穗苞叶长,后期高温多雨或湿度大,易感穗粒腐,可于蜡熟期剥开苞叶,晾晒果穗,以防止粒腐发生。繁种时为防止雌雄不调,可隔行去雄或每3行去雄2行,以促进授粉结实。该自交系喜肥水,植株粗壮,宜种植土壤肥沃、能排灌的地块。适宜昼夜温差大,成熟时气候干燥地区种植。配合力中上,密度4000~4500株/亩,亩产 250~300公斤,高的可达 400公斤。
该自交系已配制品种有农大108等。
五、综3
由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从综合种中选株自交培育而成。
属中晚熟自交系,从出苗~成熟夏播为106~114天,春播为120~135天。全生育期需≥10℃积温2660~2840度·日。幼苗叶鞘为绿色,仅基部略带微红色,叶片绿色,第一片椭圆,第三叶弧形有波纹,七叶一心前叶片明显扭曲,叶尖下垂,叶片细长。幼苗生长势强。植株总叶片数18~20片。株型半紧凑。株高190~230厘米,穗位50~70厘米。雄花序长31~44厘米,分枝9~18个,护颖绿色,花药黄色。雌穗苞叶长,丝状花柱绿色。雌雄花期不甚协调,吐丝较散粉早5~7天,易形成空秆。果穗长筒型,穗长16~18厘米,穗粗4.6~5.0厘米,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24~30粒,穗轴红色,轴粗2.7~3.1厘米。籽粒马齿型,黄色,千粒重310~370克,出籽率81%~83%。茎粗2.1~2.8厘米,韧性中等,抗倒伏。抗旱。耐涝性中等。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轻感纹枯病,感青枯病、穗腐病。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亩产量为200~350公斤。
该自交系已配制成品种或组合有农大65(综3 × 42-1),豫玉22(综3 × 87-1)等。
六、序363
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从辽源1号杂交种中选株自交培育而成。
该自交系春播生育期132天。全生育期≥0℃积温2850度·日。植株总叶数23片。株高215厘米,穗位90厘米。雄花序分枝13~22个,护颖黄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苞叶长,穗柄短,丝状花柱红色。抽雄至散粉仅1天,散粉至吐丝约经5天,雌雄不协调。果穗长锥型,长19厘米,粗5.5厘米,行数14~16行,行粒数27~35粒,穗轴白色。籽粒马齿型,白色,千粒重250克。无双穗。茎粗2.5厘米,韧性中等,次生根发达,无气生根,抗倒伏。大斑病0~0.5级,小斑病0级,抗黑粉病、粗缩病、穗腐病,褐斑病1级,轻感青枯病和纹枯病。
七、序366
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从辽源1号杂交种中自交选育而成。
该自交系春播生育期为132天。全生育期≥0℃积温为2850度·日。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生长势强。植株总叶数22片。成株株型平展。株高230厘米,穗位105厘米。雄花序分枝16~21个,护颖绿色,花药紫色,花粉量大。雌穗苞叶长,柄短,丝状花柱绿色。抽雄至开花约4~8天,可正常抽雄,雄穗开花至雌穗吐丝2~4天,雌雄基本协调。果穗锥型,顶端尖,长14.9厘米,粗4.7厘米,行数12~14行,行粒数30~33粒,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白色,千粒重220克。茎粗1.5厘米,韧性较强,次生根发达,气生根多,抗倒伏。小斑病0级,大斑病0.5~2级,抗丝黑穗病、黑粉病和粗缩病,轻感青枯病、纹枯病、穗腐病和褐斑病。无双穗,无空秆。一般种植密度为3300~3500株/亩,亩产可达250~300公斤。
八、604一1
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从辽巨 × 438-1中自交选育而成。
该自交系春播生育期116~145天。全生育期≥10℃积温2700~2800℃,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植株总叶数25片。拔节期叶鞘紫红色,叶片深绿色,叶脉白色。成株株型平展。株高170~180厘米,穗位78~90厘米。雄花序分枝13~32个,护颖绿中显浅紫色,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苞叶长度和穗柄长度均中等。丝状花柱绿色。果穗长筒型,长16厘米,粗4.3厘米,行数14行,行粒数26粒,穗轴白色。籽粒白色,近硬粒型,千粒重252克。双穗率0~20%,空秆率0~40%。茎韧性中等,气生根较多,抗倒伏。对低温、干旱、寡照极敏感。抗黑粉病、青枯病、粗缩病、褐斑和圆斑病,轻感纹枯病,小斑病0.5~1级,大斑病2级,矮花叶病和穗腐病均为1级。轻感蚜虫和玉米螟。一般种植密度为3500~4000株/亩,亩产可达200公斤左右。
九、0013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从西玉3号中选株自交而成。
该自交系春播生育期115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黄绿色,成株叶片浅绿色。株型紧凑,株高150厘米,穗位75厘米。雄花序长20~25厘米,1O~15个分枝,分枝较长,花药黄色,花粉量大,护颖绿色,微带紫色。雌穗苞叶长度中等,苞叶较紧,花柱粗,浅红色,吐丝整齐。雌雄花期协调。果穗锥型,秃尖小,穗长13~16厘米,穗粗4.5~5.0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轴白色,轴粗2.5厘米。籽粒硬粒型,浅黄色,角质多,千粒重320克。种植密度4500株/亩,亩产量一般为250~300公斤,高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十、多白18
该自交系春播生育期120~127天。全生育期≥0℃积温2600度·日。植株叶数21片,呈波状扭曲上冲。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220~250厘米,穗位92~117厘米。雄花序长32厘米,分枝11~22个,枝条软,下垂,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苞叶长度中等,丝状花柱红色。雌雄协调。果穗锥型,长14~14.6厘米,粗3.5~3.9厘米,秃尖2厘米,行数12行,行粒数18~30粒,穗粒数210~300粒,穗粒重50.8~70克,轴粗2厘米,白色。籽粒半硬粒型,白色,千粒重230~260克,出籽率84%。双穗率20%~100%,无空秆。茎粗1.6厘米,韧性较好,成熟时植株生活力强,大部分叶片能保持绿色。抗倒状。大斑病0.5级,小斑病1级,抗丝黑穗病,黑粉病,青枯病和穗腐病,轻感纹枯病。一般种植密度每亩3500~4000株,高可达4500株。亩产量200~250公斤。
用该自交系已配制承玉2号杂交品种。
十一、吉856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从黄早四 × 330材料中,于 1986年在公主岭选育而成。
当地春播,出苗至成熟130天。出苗快,幼苗生长势强。成株叶数22片,上冲。株高165厘米,穗位高70厘米。雄花序一级分枝10个,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花柱黄色。在公主岭表现,7月26日抽雄,7月29日散粉,7月30日吐丝,吐丝与散粉间隔1天,雌雄协调。果穗筒型。穗长18厘米,穗粗4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粒数480~500粒,穗轴白色,轴粗2.8厘米。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86%。根系发达,高抗倒伏。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高抗大小斑病、病毒病、青枯病、丝黑穗病、黑粉病、穗腐病。适宜种植密度为3900株/亩。
用该自交系配制的玉米杂交种有吉单 165(856 × Mo17)、吉单 302(908 ×856)、吉单177(856×3002)、吉单302(908×856)。
+二、旅28
由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院用农家品种旅大红骨选择单株自交6代,于1960年育成。
在丹东地区春播生育期12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翠绿色,宽且扭曲,长势健壮。植株总叶为21~22片。成株后叶鞘多茸毛。株高150厘米左右,穗位65厘米。雄花序短小,分枝少且斜立,护颖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丝状花柱淡红色。果穗短粗、锥型,穗长12厘米,穗粗4.2厘米,穗行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43克。茎秆坚硬,根系发达,抗倒性强。耐瘠薄能力强。持绿性稍差、脱水快,旱涝兼抗。抗玉米大小斑病和粒腐病,中感丝黑穗病。
该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用其配制的单交种有:丹玉 1号(旅 28 ×北金14)、丹玉 6号(旅 28 × 330)、丹玉 9号(334-1×旅 28)、丹玉 10号(3341-11旅28),以上品种累计推广176万亩。
十三、旅 9宽
由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院罗登理、邱景煜等,从农家种旅大红骨经自交育成的旅9中选出变异株,于1975年培育而成。
在丹东地区春播生育期13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灰绿色,长势健壮,第一叶枝形、第三叶抛物状,波纹少。植株总叶片数为22片,叶脉蜡白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4厘米,穗位114厘米。雄花序长20厘米,分枝16个,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丝状花柱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6厘米,穗粗50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中间型,千粒重230克,茎粗2厘米,韧性较强,抗倒伏。抗旱能力中等。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和青枯病,抗玉米螟。
该自交系配合力较高。用其组配的丹玉 11号(Mo17Ht×旅 9宽)累计推广15747万亩,1987年获辽宁省农牧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铁单8号(铁7922×旅9宽)和铁单11号(C8605×旅9宽)等。
十四、E28
丹东市农科院吴纪昌等以 A619Ht为抗源与旅9宽杂交,用旅9宽回交三代,连续自交二代,于1979年选育而成。
在丹东地区春播,从出苗至成熟125天,出苗至吐丝100天。幼苗长势健壮。苗期叶鞘紫色,叶色深绿,叶片上冲,第一叶长卵形,第三叶梭形,呈抛物线状。成株叶数21片,植株呈塔型,株型半紧凑。植株穗位下叶片开张角度大,穗位上叶片开张角度小,且上冲。株高200厘米,穗位高85厘米。茎粗2.5厘米。雄花序分枝25~30枝,护颖绿带微紫,散粉畅,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丝状花柱粉红色。雌雄协调性较好。果穗筒型,长20厘米,粗4.5厘米,穗行数14~18行,行粒数30~38粒,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橙黄色,千粒重235克。该自交系喜肥水,抗旱性好,抗涝性差。抗丝黑穗病、穗粒腐病,大斑病1级,小斑病1级,青枯病8.6%。适宜种植密度2800~3400株/亩。保绿性好,宜做父本。
该系一般配合力较高,用其组配的杂交种有丹玉13号(Mo17Ht× E28)丹玉17号(E28 × 336-3),丹玉 18号(丹 1324 × E28),丹 702(9041×E28),沈单 7号(5003×E28),辽单 18号(辽轮 814×E28),豫单 7号(许 05×E28)等。其中丹玉 13号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五、辽巨311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所陈庆华等以辽巨综群体为来源,于1981年选育而成。
选育地点辽宁省沈阳市,从出苗至成熟130天。植株叶数21片。株型叶片平展。株高170厘米,穗位高85厘米。雄花序分枝中等,约16枝,花药浅紫色或间有黄绿色,花粉量多。雌穗丝状花柱白色。出苗至散粉80天,出苗至吐丝83天,雌雄协调。果穗锥型,长14.5厘米,粗4.5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白色。籽粒偏马齿型,白色,含赖氨酸0.424%,属高赖氨酸系。抗倒伏。耐旱性中等。大斑病0.5~1.0级,小斑病0.5级,抗丝黑穗病。适宜种植密度3500株/亩。
用该自交系做母本组配成的玉米杂交种有辽原一号。
十六、辽白371
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原子能所陈庆华等选自原始材料“大白粒”中的二环系,于1981年育成。
幼苗苗叶肥,鲜绿色,叶面有波曲,中脉较粗,呈白绿色,叶缘黄白,无花青素,茎扁平,叶鞘紫红色。成株叶数23片,上部叶片较挺立上冲。株高175厘米,穗位84厘米。雄花序分枝略长而多,约23~24枝,花药鲜黄色,花粉量较多。雌穗丝状花柱绿白色。出苗至散粉81天,出苗至吐丝86天。果穗长14厘米,粗3.8厘米,穗行数12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粒色发亮,含角质较多。高抗大、小斑病(0.5级),不抗丝黑穗病,人工接种发病率为39.3%。
用该自交系做父本,组配的杂交种有辽原1号。
十七、丹黄02
丹东市农业科学院吴纪昌、陈刚、张铁一等人1977年在海南岛以旅28、旅9宽、大秋36、旅11、哈24-4、哈24-1、华风100、旅9改、旅旱1、Va35十个自交系,经混合授粉2次,组成混合种,然后选择优良单株,连续自交6代,于1985年育成。
在丹东地区春播,从出苗至成熟135~140天,属晚熟粗穗自交系。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而窄长,平展。成株叶数23~25片。穗下叶较长,平展,穗上叶上冲紧凑。株高210厘米,穗位高107厘米。雄花序分枝26枝,护颖绿色,花药黄绿,花粉量大。雌穗苞叶较短,丝状花柱绿色。果穗略扁筒型,长11.5厘米,粗4.9厘米,穗行数20~22行,穗轴白色。籽粒马齿型,黄色,千粒重237克。植株繁茂,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抗倒伏。喜光,喜肥水,抗旱能力强。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
用该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有丹玉 16号(5003 ×丹黄 02),1988年累计种植666.1万亩。1996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还有丹 710(9041×丹黄 02),产量表现也较好。
十八、丹340
丹东市农业科学院周宝林等利用白轴旅 9(24行)×野生近缘属有稃玉米,经钴60辐射处理后选优自交,于1986年育成。
丹东地区春播,从出苗至成熟135天,出苗至吐丝日数99天。全生育期约需积温 2517~2740度·日。苗势强。幼苗叶鞘绿色,遇低温出现紫晕,叶色黄绿。成株叶数19片,叶片上冲,株型紧凑。株高188厘米,穗位高80厘米。雄花序发达,分枝9~11枝,护颖绿色,花药黄色,花粉畅。雌穗丝状花柱白绿,兼有淡玫瑰色。果穗筒型稍扁,顶端多呈鸭嘴状。长17.4厘米,粗4.6厘米,穗行数18~20行,行粒数23粒左右,穗轴白色,有空心。籽粒淡黄色,中间型,千粒重377克。茎秆坚硬,根系发达。抗旱、耐涝、耐盐碱。高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适宜种植密度3500~
4000株/亩。
该自交系属晚熟粗穗材料,一般配合力较高,用其配制的杂交种有丹玉15号(Mo17Ht×丹 340),1998年累计推广 3038万亩,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还有掖单13号(掖478×丹340),吉单159(吉846×丹340),铁单9号 (7922×丹 340),铁单 10号(C8605×丹 340),太谷 1号,丹玉 19号(美 3184×丹340),丹玉23号(丹9046 ×丹340),辽单19号(辽轮753×丹340),辽单20号(辽6107×丹340),四单 48号(四 477×丹 340),四单 72(四 405×丹 340),四密 21(四412 ×丹 340),吉单 304(吉 854 ×丹 340),西单 2号(835 ×丹 340),豫单 9号(郑13×丹340)等等。用该系做基础材料育成的新系也较多,有瓦138,西502,丹T35, 丹232,丹360,掖H204,掖H351,郑23,郑25等。1993年统计,用丹340配制的单交种在全国种植2600万亩,累计种植数亿亩,是全国玉米杂交种中应用最广的自交系之一。
十九、丹341
丹东市农业科学院景希强、何晶等人1983年冬在海南岛用5003×561-1·332-2·门·B·330与粗团混粉后自交 6代,于 1988年育成。
丹东地区春播,从出苗至成熟135天,出苗至吐丝日数108天。成株叶数22 片,株型半上冲,叶片较宽且繁茂。株高188厘米,穗位高85厘米。雄花序分枝多,护颖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丝状花柱绿色。雌雄协调性好。果穗锥型,长17厘米,粗5.7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轴红色。籽粒马齿型,淡黄色,千粒重258克。植株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保绿性好。耐旱、耐涝性好。高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
用该自交系配成的杂交种有丹玉 20号(铁 7922 ×丹 341),1988年累计推广 195.6万亩,1998年获丹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还有丹 3034(丹 3130 ×丹 341),沈试30(沈137×丹341),辽丹911(9195×丹341),丹313(S80×丹341)等。近年来用该自交系与KH6、3501、3120、N46、78599等系组配,产量表现都较突出。
二十、辽7352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李明德等以回交种(辽轮 973 ×辽 752)/辽轮973为来源,于1989年12月选育而成。
选育地点辽宁省沈阳市,从出苗至成熟128天。出苗快慢中等,苗势中等。植株叶数21片,株型半上冲。株高218厘米,穗位高82厘米。雄花序分枝6枝,花药黄色,花粉量中等。雌穗丝状花柱黄色。抽雄期7月20日,散粉期7月25日,吐丝期7月27日,雌雄协调(吐丝与散粉间隔2天)。果穗筒型,长14厘米,粗4.8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轴粗3厘米。籽粒马齿型,黄色,出籽率80%,千粒重320克。抗倒性中等。耐旱性中等,耐涝性强。高抗丝黑穗病、黑粉病,大斑病0.5级,小斑病0.5级。适宜种植密度2800株/亩。
用该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有辽单 22号(辽 7352 ×丹 340)。
二十一、辽2309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徐乐澜等由美国先锋杂交种78613(op)连续自交多代,于1994年12月选育而成。
选育地点辽宁省沈阳市,从出苗至成熟约135天。出苗快,苗势强。成株叶数21~22片,叶片半上冲。株高219厘米,穗位高95厘米。雄花序分枝11~14个,花药淡褐色,花粉量中等。雌穗丝状花柱黄色。雌雄协调。果穗简型,长17厘米,粗4.4厘米,穗行数平均14行,穗粒数392~448粒,穗轴白色,轴粗2.8厘米。籽粒近硬粒型,黄色,千粒重345克。根系发达,抗倒性强。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高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抗病毒病、茎腐病、青枯病。适宜种植密度3500~4000株/亩。
用该自交系配成的杂交种(辽2309 ×丹340)已命名为“辽单27号”,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9年6月审定。
二十二、辽2345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徐乐澜等由7922 ×5003连续自交多代,在辽宁省沈阳市于1994年12月选育而成。
从出苗至成熟约135天,出苗快,苗势强。成株叶数20~21片,叶片半上冲。株高175厘米,穗位高68厘米。雄花序分枝10~16个(平均13.5个),花药淡褐色,花粉量中等。雌穗丝状花柱黄色。雌雄协调。果穗筒型,长17.3厘米,粗4.5厘米,穗行数平均18行,穗粒数528~594粒,穗轴红色,轴粗3厘米。籽粒半马齿型,黄色,出籽率84%,千粒重300克以上。植株根系发达,抗倒性强。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高抗大、小斑病(在接种条件下,大、小斑病均低于0.5级)、丝黑穗病、黑粉病,抗病毒病、茎腐病,无青枯病。适宜种植密度3500~4000株/亩。
用该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有辽单 24号(辽 2345×丹 340),1998年 3月由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正待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在1999年度审定。
二十三、丹 598
是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院用 OH43Ht3和丹 340于 1984年杂交配成基础材料,1986年自交一代,1987年以此为母本与丹黄02杂交,杂交后代于1988年再与丹黄11杂交,自交三代后,于1991年冬去海南又与78599后代杂交,1992年再回交一次,经过连续自交7代,于1995年育成该自交系。主要选育人有陈刚、王孝杰。王作英、孙义、刘波等。
在辽宁地区生育期为130天左右,比丹340早2~3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浓绿。窄长平整,苗势强。成株叶数22片。穗下叶片较长、较平展,穗上叶上冲、紧凑。株高185厘米,穗位77.6厘米。雄花序分枝20个左右,护颖绿色,花药黄绿色,花粉量大,单株散粉时间为7天左右。雌穗丝状花柱绿色、较粗。果穗锥型,长16厘米,粗5厘米,行数18~20行,行粒数25粒左右,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桔黄色,千粒重270克。茎秆韧性较好、粗2.7厘米,抗倒。抗大斑病、尾孢菌、弯孢菌、叶斑病和丝黑穗病,较抗玉米螟。适应性广。
用该自交系组配的丹 2100(丹 9046 ×丹 598)新组合,在478×丹辽宁省内外表现突出,1996年在吉林省创亩产978.9公斤的高产纪录。有着很好的前景。还有丹黄20×丹 598、598等组合,在辽宁省区试、预试试验中均名列前茅。
二十四、5003
系辽宁省沈阳农业科学院利用美国3147杂交种经多代连续自交选育成的二环系。
在夏播区生育期115~120天,在春播区120~130天。全生育期约需≥0℃积温2587~2880度·日。叶鞘基部浅紫,叶片灰绿色,叶缘浅紫色,第一叶椭圆形,第二叶柳叶形,第三叶抛物形,边缘波状扭曲。幼苗生长缓慢。总叶片数18~19片,叶片灰绿色,拔节期叶片、芽鞘均为绿色,叶脉白色,叶片平展开张。成株短小清秀。穗上第三叶夹角27~33度,长为35~49厘米,宽6.9~10厘米,越上部叶片越短,植株呈塔型,中上部叶片较宽厚,株型紧凑。株高124~168厘米,穗位40~58厘米。雄花序长27~30厘米,主轴明显,分枝7~13个,较短,开张度小,花药黄色,微呈绿色,花粉量较多,护颖绿色,微带紫色。雌穗苞叶长而紧,丝状花柱中下部黄白色,上部粉红色,不易伸出苞叶,在苞叶内呈团曲状,且吐丝慢,不整齐。雌雄花期不协调,雄花序开花至雌穗吐丝相差4~7天。双穗率5%左右,空秆率1%~10%。果穗粗筒型,穗长11.6~14.5厘米,穗粗4.5~5.0厘米,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22~27粒,穗粒数400粒,穗轴红色,轴粗2.6~4.3厘米。籽粒马齿型,黄色,粉质多,易破损,出籽率79%,千粒重320克。抗倒伏。抗旱、耐涝性中等。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感穗粒腐病、纹枯病,中感茎腐病、矮花叶病。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一般亩产250~300公斤。
该自交系配制的品种有:沈单7号、晋单27号、农大60、沈单4号、沈单5号、沈单8号、遗单6号、掖单11号、丹玉16号等。
二十五、N29
由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育成。
该自交系春播生育期126~130天。全生育期≥0℃积温2700度·日。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浅绿色,生长势强。植株叶数22片。株型半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125厘米。雄花序长37厘米,分枝12个,花药黄色。雌穗苞叶短,丝状花柱红色,雌雄协调。果穗筒型,长16厘米,粗4.7厘米,顶部扁,秃尖3厘米,行数16行,行粒数26粒,穗粒数416粒,穗粒重144克,轴粗3.3厘米、白色。籽粒白色,硬粒型,千粒重345克,出籽率76%。双穗率2%,空秆率1%。茎粗、韧性中等。轻感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成熟时大部分叶片保持绿色。一般种植密度为3500~4000株/亩,亩产300~350公斤。
二十六、7922
由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从美国杂交种3382材料中选育而成。
该自交系在铁岭市气候生态条件下,从出苗至成熟为133天,属中晚熟型。出苗快,苗势强。成株叶数18~19片,株形上冲。株高256厘米,穗位高90厘米。雄花序分枝10~12个,花药淡紫色,花粉量大。丝状花柱也为淡紫色,雌雄协调性好。果穗筒型,穗长14.2厘米,穗粗3.6厘米,穗行数14~16,穗粒数390~410,白轴,轴粗2.6厘米。籽粒马齿型,黄色,千粒重293克,出籽率86.4%。根系发达,抗倒性强。耐旱耐涝性强。高抗青枯病和黑穗病,抗大、小斑病,中抗粗缩病,低抗矮花叶病毒病、穗腐病。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适宜种植密度3800~4000株/亩。
该自交系目前国内以7922为主已组配成杂交种及组合有,铁单9(7922 ×丹340)、四密 25(7922×81162)、沈单 9(7922×沈 125)、丹玉 20(7922×341)、蒙单 5号(7922×773-1)、哲单 20(773-2G×7922)、吉单 312(871×7922)、雅玉 2号(7922×苏37)和四单152(922×255)等。目前已成为辽宁省及北方临近省、区的春玉米产区主要骨干自交系,并且一般配合力高,是多数育种单位,科研院所用以组建基础群体、选育自交系、配制杂交种的主要材料来源。
二十七、冀53
该自交系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高楷于1993年用冀群2Co-2为材料,经多年自交选育而成。
属中晚熟自交系,春播从出苗到成熟134天,夏播95天。春播从出苗至拔节需42天,从拔节至抽雄39天,从抽雄至成熟53天,属“长一短一长”生长发育模式。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深绿,叶形细长,幼苗生长势较强。植株叶数春播为20片,夏播18~19片。穗上叶片直立,夹角小,上冲,宽大并有皱折。株型为塔型。株高一般为140~180厘米,穗位50~60厘米。雄花序分枝12~14个,护颖为绿色,花药为杏黄色,花粉量中等,花粉在高温环境中生活力较低。雌穗丝状花柱为青色。在河北省宣化县4月28日播种,7月15日为抽雄期,7月17日为散粉期。雌穗吐丝期7月23日,雌雄不协调,隔时间为七天。果穗圆柱型,没有秃尖,穗长春播18厘米左右,夏播14厘米左右,穗粗5厘米左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千粒重250~300克。芽鞘较软,顶上能力稍差并有少量空秆。茎秆粗壮,气生根不十分发达。抗倒能力较强。喜肥水,较抗旱。高抗大、小斑病,抗粗缩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和黑粉病。丰产性好,单株产量较高。一般春播繁种或制种亩产在350~450公斤。因种皮较厚,要抓好种子后期脱水工作。适宜的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
冀 53配合力较高,已组配成杂交种或组合主要有,冀丰 58,忻黄单 71,5005 ×冀 53。
二十八、H78
由河此省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
该自交系春播生育期122天。全生育期≥10℃积温为2550度·日。幼苗叶鞘紫色,叶片黄绿色。植株总叶片数23。拔节期叶鞘和叶片均为绿色,叶脉白色,叶片半上冲。成株株型半紧凑。株高210厘米,穗位80厘米。雄花序分枝20~22个,护颖绿色,花药浅紫色,花粉量大。雌穗苞叶长度中等,柄短,丝状花柱紫红色。出苗至抽雄约61天,抽雄至散粉约6天,雄穗开花至雌穗吐丝约为2天,雌雄协调。果穗短锥型,长14厘米,粗4.7厘米,行数12行,行粒数28粒,穗轴白色。籽粒色黄色,硬粒型。茎韧性中等,气生根少,活秆成熟,抗倒状。大斑病0级,小斑病0.5级,抗丝黑穗病、黑粉病、矮花叶病、粗缩病,穗腐病1级,轻感纹枯病,抗蚜虫和玉米螟。双穗率可高达50%,无空秆。一般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亩,亩产达200~250公斤。
二十九、旱21
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址在忻州市)抗旱玉米研究室黄述祖等人,选自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杂交种后代,在研究所试验田和海南,采用系谱法,F1自交后经连续自交,于1990年7月选育而成。
在忻州春播,从出苗至成熟为117天,全生育期共需≥10℃积温2800度·日左右。幼苗叶鞘、叶缘均呈紫色,顶土力强,生长势强,叶片细长,上举,叶色深绿,叶脉明显,叶面绒毛较多。植株总叶数21~22片。叶距较大,节间较长。株高260厘米,穗位120厘米。雄花序分枝5~7个,花药大,黄色,花粉量中等,花粉质量好,散粉畅。雌穗苞叶中长,易吐丝,一般雄花序散粉后第二天开始吐丝,雌雄协调。果穗长筒型,穗长16~18厘米,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0~34粒,轴白色。籽粒马齿型,黄色,千粒重300克左右,出籽率80%~83%。茎粗2.0厘米,茎秆坚硬,根系发达,气生根尤为突出,抗倒性好,抗旱性强,耐涝性适中。高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和青枯病,中抗矮花叶病毒病、粗缩病和穗腐病,对各种病害综合抗性好。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5000株/亩。
该自交系配合力好,已组配成晋单 33号(V187-4×旱21),于 1995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忻抗 5号(旱 21×丹 85566)于 1996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三十、033
由育种专家周宝林在山西省留屯县屯五种业集团玉米研究所于1993年育成。
属中晚熟自交系。春播生育期120~123天。幼苗苗势较强、整齐、叶鞘深紫。叶色深绿,叶型较上冲,叶尖下披。株高160~170厘米,穗位65~70厘米,成株长势强。雄花序长15~17厘米,分枝数12~14个,较长,花药黄绿色,花粉量较大,护颖绿色。雌穗丝状花柱粉红色。吐丝集中,雌雄协调。果穗筒型,穗长14~16厘米,穗粗4.3~4.5厘米,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35~37粒,穗轴色粉红。籽粒色橙红,半马齿型,千粒重330~345克,出籽率80%~82%,品质中上等。茎粗2.4~2.6厘米,可见茎节13节,韧性较好,根系发达,抗倒伏力强,较耐旱,持绿性好。抗青枯病、茎腐病、穗腐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多雨年份纹枯病较重。要求亩留苗3500株左右,一般亩产250公斤,中等以上水旱地均可种植。
该自交系配合力高,已配制品种屯玉 3号亲本为(330 × 033),主要适于西南多雨区种植,累计推广100万亩。
三十一、中72
由山西省屯留县屯五种业集团玉米研究所从美国坚秆群体中选育而成。
在选育地区春播生育期125~130天。约需≥10℃积温2700~2900度·日。幼苗苗势强,叶鞘紫色,第一叶呈梭形,叶片较窄,色浅绿,叶缘紫色。植株总叶数20~22片,穗上6片叶,叶距较大,半上冲,穗下叶夹角较大,成株长势强,整齐度高,植株清秀。株高200~220厘米,穗位80~85厘米。雄花序长20~25厘米,分枝数9~11个,护颖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中等。雌穗有附穗,丝状花柱为白色,顶端有玫瑰红色,吐丝集中,雌雄协调性好。果穗长筒型,穗长17~19厘米,穗粗2.4~2.6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32~42粒,穗轴白色。籽粒马齿型,黄色,且带紫红丝,千粒重265~285克,出籽率80%~83%。茎粗2.2~2.7厘米,韧性好,耐涝。抗大班病、小斑病、青枯病和黑粉病,轻感花叶病毒病,感红叶病。因灌浆较慢,应加强后期水肥管理,防止籽粒成熟度低,籽粒脱水较慢,注意防冻害。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亩。
该自交系配合力高,已配制品种有屯玉 1号(冲 72 ×辐 80)、屯玉 2号(冲 72 ×340)。
三十二、辐 80
山西省屯留县屯玉种业集团玉米研究所以旅9(24)行×有稃玉米为材料,经辐射诱变后多代选育而成。
在选育地区春播生育期123~127天。全生育期约需≥10℃积温3000~3100度·日。幼苗出苗快,苗势强,叶鞘紫绿,第一叶呈椭圆形,色深绿,叶片肥厚且上冲。植株总叶片数18~20片,叶色深绿。株型超紧凑。株高200~210厘米,穗位90~100厘米。雄花序长23~28厘米,分枝数15~17个,护颖绿色,花药黄绿色,花粉量较大。丝状花柱为玫瑰红色,吐丝集中。散粉与吐丝间隔约4天。果穗粗筒型,穗长15~17厘米,穗粗5~5.5厘米,穗行数18~20行,行粒数35~45粒,穗轴粗3.8~4.0厘米,白色。籽粒半马齿型,黄色,千粒重230~240克,出籽率75%~78%。茎粗2.2~2.5厘米,韧性好。耐涝。抗大、小斑病、青枯病和穗腐病,感黑粉病。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亩。
该自交系已配制成屯玉 1号(冲 72 ×辐 80)。配合力高。
三十三、U8112
山东省莱州市农科所1981年从美国商品玉米中分离选育而成。
全生育期135天。出苗慢,幼苗长势中等。芽鞘黄绿色,芽鞘节带暗紫色。第一片叶长椭圆形。成株叶数18~22片,叶缘浅绿,叶耳红色。株型紧凑。株高198厘米,穗位高约85厘米。茎秆硬,叶较宽,叶片上冲,穗上叶直立。旗叶包雄。雄花序柄较短,分枝约10~12个,护颖黄紫红色,花药淡黄色,花粉量中等。雌穗丝状花柱黄白略带微紫色。雌雄花期吻合,吐丝与散粉间隔1~4天。在张掖种植,抽雄期为7月18日左右,散粉期7月19日~20日,吐丝期7月22日左右。果穗圆筒型。穗长约18厘米,粗约5.5厘米,穗行数10~12行,穗粒数420~530粒,穗轴白色,轴粗3.5厘米。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出籽率81%,千粒重约288克。初生根紫红色,根系不发达,气生根发育不好。抗倒伏。耐旱性较差。抗大小斑病、粗缩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瘤黑粉病,轻感青枯病。在繁殖或制种过程中,适宜种植密度4500株/亩。
用该自交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有掖单4号、冀单27号。
三十四、515
山东省西由种子公司从(华风 100×矮 Go352)×黄早四中选育而成。
全生育期145天。出苗速度中等,苗生长势强。叶鞘红紫色,第一片叶长椭圆形,叶片短小,平展下披,大浪曲,叶色绿,叶面有紫云。成株叶数19~21片,叶片半上冲。茎秆粗壮。株高212.9厘米,穗位高84.5厘米。雄花序分枝较少,4~9个,护颖绿色,花药紫色,花粉量中等。雌穗丝状花柱乳白色。在张掖种植,抽雄期7月21日左右,散粉期7月26日,吐丝期7月30日,雌雄协调较好。果穗圆筒型。穗长15.6厘米,穗粗5.5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粒数368~424粒,白色轴,轴粗3.5厘米。籽粒黄色,梭楔硬粒型,出籽率76%,千粒重298克。根系发达,能形成一层气生根,2~3条。抗倒伏。耐旱。抗大小斑病、粗缩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青枯病、茎腐病,轻感瘤黑粉病。种植密度为4500株/亩。制种时可同期播种。
用该自交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有掖单12号。
三十五、郑 3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79年从美国单交种3382中经单株选优,连续自交育成。
全生育期142天。苗期生长慢,生长整齐,中期生长快。苗叶浓绿,叶片较小,叶鞘浅紫色。成株叶数19~21片,叶片宽大。穗下叶半上冲,穗上叶上冲,顶叶上举,对花粉散落有影响。株型紧凑。株高238厘米,穗位高146厘米。茎秆粗壮。雄花序分枝少,平均5.4个,分枝矮,护颖绿色,上有紫色斑点,花粉量少。雌穗丝状花柱乳白色。在张掖种植,抽雄期为7月26日,散粉期7月28日,吐丝期7月30日,雌雄基本协调。果穗短锥型。穗长14~16厘米,穗粗4.1厘米,穗行数10~12行,穗粒数250~310粒,穗轴白色,轴粗3.2厘米。双穗率18.3%。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78%,千粒重254克。根系发达,一层气生根,3~4条。耐旱性较差。高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感瘤黑粉病。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500株/亩。
用该自交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有郑单8号。
三十六、郑2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丹340×E28”杂交后代中于1993年选育出,是二环系。该自交系分A和B两个系,A系为姊妹系杂交种,B系为常规种。
全生育期143天。出苗快,幼苗长势强,叶鞘青绿色,基部有紫色斑纹,叶片绿色。成株叶数18~20片,叶片较长宽,穗下叶较平展,穗上叶5~7片,较上冲,叶脉较硬,株型适中。株高190~210厘米,穗位102厘米。雄花序分枝16~20个,护颖青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丝状花柱红色。在张掖种植,抽雄期7月14日,散粉期7月17日,吐丝与散粉间隔4~7天。果穗圆锥型。穗长17厘米,穗粗5.5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粒数336~480粒,穗柄短,穗轴红色,穗粗3.2厘米。籽粒黄色,偏马齿型,出籽率80%,千粒重250~270克。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气生根一层,4~5条。耐旱性强。抗大小斑病、粗缩病、红叶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轻感瘤黑粉病。种植密度宜控制在3500~4000株/亩。
用该自交系已组配成玉米杂交种郑单14号。
三十七、木6
该系由云南省曲靖地区种子公司育成。
该自交系春播生育期为138~141天。全生育期≥0℃积温2900度·日。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幼苗长势弱。成株叶数为22片。植株株型平展。株高200~220厘米,穗位100厘米。雄花序长35厘米,分枝13~18个,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苞叶长度中等,丝状花柱绿色。雌雄协调,间距2~3天。果穗长筒型,长20~23厘米,粗3.7~4.2厘米,行数12~14行,行粒数26~32粒,穗粒数310~380粒,穗粒重87~120克,轴白色。籽粒白色,硬粒型,粉质多,千粒重280~310克。无双穗,无空秆。茎细1.54厘米,韧性好,抗倒伏。大小斑病0.5级,抗丝黑穗病、黑粉病、青枯病和穗腐病,轻感纹枯病和粗缩病。一般种植密度为3500~4000株/亩,亩产200~300公斤。
用该自交系已配制出楚单2号玉米杂交种。
三十八、444
吉林省四平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A619×黄早4为基础,经连续6年自交于1990年选育而成。
在选育地点公主岭春播,从出苗至成熟为118天。出苗快,苗势强。成株叶片数17片,株型半上冲。株高170厘米,穗位高80厘米。雄花序一级分枝5~9个,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花柱绿色。在公主岭种植,7月19日抽雄,7月22日散粉,7月22日吐丝,吐丝与散粉同期,雌雄协调。果穗筒型,长12厘米,粗4.2厘米,穗行数14行,穗粒数210粒,穗轴白色,轴粗2.8厘米。籽粒半马齿型,黄色,出籽率82%。植株根系发达,高抗倒伏。耐旱、耐涝性强。属抗病型,高抗病毒病(粗缩病、花叶病)、青枯病、丝黑穗病、黑粉病、穗腐病、感大、小斑病(0.5级)。适宜种植密度为3900株/亩。
该自交系已组配成的杂交种有四单19(444×Mo17)、四单29(444×150)、四单154(D801×444)、四单104(444×477)
三十九、4F1
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把Mo17经辐射处理后,于1986年在公主岭选育而成。
在公主岭春播,出苗至成熟118天。出苗快,苗势强。成株叶数18片,株型平展。株高205厘米,穗位高85厘米。雄花序一级分枝7~10个,花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花柱粉色。当地抽雄期7月20日,散粉期7月22日,吐丝期7月21日,吐丝期与散粉期间隔一天,雌雄协调。果穗筒型,长16厘米,粗3厘米,穗行数14行,穗粒数240粒,穗轴白色,轴粗2.5厘米。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83%。根系发达,气生根8条,高抗倒伏。耐旱、耐涝性强。大、小斑病皆为0级。高抗粗缩病、矮花叶病、青枯病、丝黑穗病、穗腐病。适宜种植密度为3800~4000株/亩。
用该自交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有四早6号(434×4F1)、四早4号(A38×4F1)。
四十、434
四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1986年从466×桦94材料中选育而成。
选育地点公主岭,在当地春播从出苗至成熟110天。出苗快,幼苗长势强。成株叶数17片,株型紧凑。株高155厘米,穗位高60厘米。雄花序一级分枝5个,花药黄色,花粉量中等。雌穗丝状花柱粉色。在公主岭种植,7月12日抽雄,7月15日散粉,7月14日吐丝,吐丝与散粉间隔一天,雌雄协调。果穗筒型,长18厘米,粗3.5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粒数310粒,穗轴白色,轴粗2.0厘米。籽粒硬粒型,黄色,出籽率81%。植株根系发达,气生根6条,抗倒伏性强。耐旱、耐涝性中等。高抗大、小斑病(0级)、玉米病毒病(粗缩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黑粉病、穗腐病,中抗青枯病。适宜种植密度3800株/亩。
用该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种有四早6(434×4F1)
摘自:曹广才、徐雨昌主编《实用玉米自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