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玉米自交系选育及特征(4)___选自百度文库
(2013-01-04 20:40: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玉米育种 |
个人觉得内容很全面,分享给喜欢的朋友们---玉米粒儿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ofee0522)
中熟类群玉米自交系(一)
一、黄早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共同育成,凝结了一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心血。1970年冬在海南岛“塘四平头”自交系繁殖田中选择。1971年夏又在S1代穗行中选早熟、抗病性更突出的两株天然授粉株作为 So(第二次选基本株),于1971年冬自交加代。在以后各代选育中,一直注意对早熟、抗病(大小斑病,矮花叶病)、直立叶型、双穗性进行选择,使这些性状得到改善和加强。1974年春已到四代。保留下“早四1111”的一个穗行,籽粒为黄、白色,各主要农艺性状均已稳定。当年,依黄、白粒分为两个系。1974年冬,将黄粒系改名为“黄早四1111”。1975年删去尾号,定名为“黄早四”。
春播区生育期105~115天,夏播区生育期90~95天。生育期内约需≥10℃积温2344~2520度·日。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黄绿色,第一叶长卵形,第三叶宽大,斜伸,边缘有波纹。成株叶数18~21片。叶片厚,有纵纹,叶色深绿。穗下部叶片开张角度较穗上部叶片大,穗上第三叶夹角20~28度,长41.2~48.3厘米,宽6.6~7.6厘米。株型紧凑,呈塔形。春播区株高174~193厘米,穗位68~86厘米;夏播区株高150~170厘米,穗位约70厘米。茎粗1.75~2.1厘米,韧性较强。雄花序主轴明显,分枝较短且近直立,分枝10~15个,护颖绿色,略带紫色,花药黄色,花粉量多,整个花序长23~26厘米。雌穗苞叶长度中等,丝状花柱粗,紫红色,吐丝整齐,果穗着生节位茎秆弯曲,易折。雌雄花期协调,间隔1~2天。果穗短圆锥型,双穗率可达70%~80%,空秆率1%左右。穗长10~13厘米,穗粗4.3~4.9厘米,穗行数14~16行,排列不甚整齐,行粒数20~26粒,穗粒数400粒左右,穗轴白色,轴粗2.5~3.1厘米。籽粒黄色,有干白顶,角质较多,硬粒型。抗倒伏性中等。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大斑病1级,特殊年份小斑病重。丝黑穗病和黑粉病发生率各为3%和4%。抗青枯病。个别年份轻感穗、粒腐病。种植密度一般为5000株/亩。亩产量一般在250~300公斤。
黄早四集多种优良性状于一身,其他玉米自交系无法比拟。它独具特色,是我国玉米优良地方种质的创新。玉米育种界一致公认,黄早四是我国最优秀的中早熟种质。该自交系及其衍生系在我国玉米杂种优势主体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是我国玉米最重要的杂种优势类群之一。它是我国玉米育种利用率最高的自交系。生系数目超过国内外任何一个玉米自交系,用黄早四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数目和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任何一个国内育成及国内应用的国外亲本系。黄早四的出现也促进了我国玉米栽培学科的发展。由黄早四组配的玉米杂交种,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有43个,未经审定但已在生产上利用的有9个。1982~1997年,累计推广面积7.18亿亩。其中仅用黄早四和Mo17配制的玉米杂交种“黄417”(烟单14、户单1号),已累计推广2.44亿亩。用黄早四配制的玉米杂交种已审定的有:京早7号、烟单14、户单1号、黄417、黄莫、烟单15(鲁玉1号)、掖单2号(鲁玉2号)、聊玉5号(鲁玉5号)、津夏1号、莱农4号(鲁玉4号)、鲁原单8号(鲁玉5号)、掖单4号、鲁单39(鲁玉7号)、商单3号(豫玉1号)、郑单8号(豫玉2号)、豫单8号(豫三3号)、邯单2号(冀单10号)、廊玉2号(冀单15号)、邢单1号(冀单 16号)、衡单 8号(冀单 18号)、81159(冀单 22号)、冀玉 1号(冀单 23号)、河农207(冀单24号),冀单25号、苏玉1号、沪单5号、同单26(晋单18号)、中原单4号、吉单122、四单11号、晋单17号、晋单22号、平单2号、高油1号、石911(新玉8号)、五黄单交、七黄单交、南黄单交、掖单3号、鲁原单9号、宜单4号、苏玉6号、中单5384。未审定的有:昌单8号、鲁单37、鲁单38、鲁早1号、郑单5号、京单403、鲁原三2号、沧三1号(冀三1号)、冀承单1号。
二、Mo17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于 1974年从美国引入,系 187-2 ×103的二环系。
该自交系在夏播区生育期为105天,在春播区生育期为110~120天,全生育期约需≥10℃积温2440~2600度·日。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1~2片叶黄白色,似水浸和受冻害状,三叶后转正常,第一叶椭圆形,第三叶边缘波纹状、叶细长、叶距较大,生长势较强。植株叶数17~19片,叶距大,成熟时能保持三分之一的绿叶,穗下叶呈抛物形开张,穗上叶斜上冲,穗上第三叶夹角为35度,长50~60厘米,宽7~9厘米,色深绿,主脉腊白色,穗上部叶片绿紫色,叶面有黄绿色条纹式斑点,成株株型平展。夏播区株高为150~170厘米,穗位60~75厘米,在春播区株高182~220厘米,穗位78~84厘米。雄花序长约30厘米,主轴长而直立,与分枝区别明显,分枝3~6个,花药黄色,花粉量少,散粉期短而集中,护颖绿色。雌穗苞叶较长,丝状花柱绿色变浅粉色,一般抽出7厘米左右后不再伸长,在正常情况下,雄花序开花比雌穗吐丝早4~6天,可长达10天,雌雄花期不协调。无双穗,空秆率约4%。果穗长筒型,穗长15~18厘米,轴粗3.4~3.8厘米,穗行数10~12行,行粒数31~37粒,穗粒数380粒左右,穗轴红色,轴粗1.8~2.1厘米。籽粒半马齿型,黄色,两侧发红,排列整齐,千粒重280克左右,出籽率88%左右。茎秆粗1.7~2.0厘米,韧性较强,植株清秀,抗倒伏,抗旱性强。玉米大斑病I级,抗小斑病和青枯病,轻感丝黑穗病、黑粉病、粗缩病和青桔病,感穗腐病和粒腐病,重感矮花叶病,易受玉米螟危害。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亩,亩产一般为250公斤。
该自交系已配制品种有:中单2号、丹玉11号、丹玉13号、丹玉15号、烟单14、鲁玉8号、四单8号和四单11号等。
三、中黄 64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任蕤于1981年育成。选自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玉米杂交种64。
北京地区春播生育期110天左右。出苗快,苗壮。植株叶数19片,上冲,叶片短。株高163厘米左右,穗位约90厘米。雄花序分枝10~18个,花药青绿色,花粉量大。雌穗丝状花柱青绿色。抽雄期7月13日,散粉期7月16日,吐丝期7月18日,雌雄协调。结实性好,无秃尖,轴细,穗长14厘米,穗行数16行。籽粒黄色,浅马齿型,品质好,出籽率90%,千粒重200克左右。抗倒性强。耐旱和耐涝性好。高抗大、小斑病,抗病毒病和青枯病。在冷凉和雨水较多地区易感圆斑病,引起穗腐。适宜种植密度为4000株/亩。
用该自交系已组配成玉米杂交种中单14号。
四、京 06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83年9月育成。以美杂S3、Va35、N6、A619、BS11等国外系为主的44个自交系组配成的30多个杂交种为原始材料,组成以国外血缘为主的D大群体。1978年冬,将D大群体种植在海南省崖城的一大块隔离区内,任其自然杂交授粉,收获前淘汰劣株,收获后淘汰有粒腐的果穗及其他劣穗。将脱粒后的种子均匀混合,1979年又在京郊的隔离区内播种,任其自然杂交授粉。收获前淘汰不抗倒和不抗病的劣株,收获后淘汰有粒腐的果穗,将脱粒后的种子混合均匀。1979年冬,在福建厦门开始选株自交,其中第145株经六代选优自交获得Dco145-21531种子(DCo145本身为S1代,DCo145-21531为S6代种子)。1983年育成时,定名为“京06”自交系。选育地点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彰化试验农场和海南省崖城及福建省厦门。
出苗至成熟 108天。全株总叶数 17~18片。植株上部叶片短小上挺,中、下部叶片平伸,呈塔状。叶色灰绿,光滑无毛,中部稍宽。雄花序分枝8~12个,呈伞状,花粉量不大。雌穗苞叶紧,花柱绿色。4月28日播种,5月8日出苗,抽雄期是7月13日,散粉期和吐丝期分别是7月15日和7月20日,雌雄花协调性差。株高180厘米,穗位52厘米。果穗筒型。穗长13.5厘米,穗粗4.2厘米,穗行数12行,穗粒数290粒左右,穗轴白色,轴粗2.3厘米。籽粒黄色,硬粒型,出籽率85%左右,千粒重290~300克。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耐旱性、耐涝性中等。大斑病1级,小斑病0.5级。抗矮花叶病、青枯病和黑粉病,中抗粗缩病和穗腐病。
用该自交系组配的组合有京单 841(京 02 ×京 06),已审定。还有京单 901(478×京 06),京 24×京06等。
五、也铁2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与品资所合作,于1983年育成。基础材料来源于北纬14度、海拔200米的也门TI-HAMA地区的白玉米综合种。经引入北纬16度30分、海拔 1100米的 BIATNA,自交分离至第 5代,带回国内继续选育。大部分材料因光温反应敏感,难于正常结实而被淘汰。该系含100%热带玉米种质,是一个对光照反应趋于钝化的自交系。
北京地区春播生育期125天。植株叶数23片,叶片深绿色、窄而长,较披散。株高160厘米,穗位高60厘米。雄花序分枝多,花粉量大。丝状花柱青色。果穗锥型,白色轴,穗长15.7厘米,穗粗3.7厘米。穗行数14。籽粒白色,硬粒,有光泽,品质好,千粒重250克。生育期生长较缓慢。综合抗病性强。抗倒伏,较耐旱。
一般配合力高。同黄早四、获白112、5003等试配组合,产量都超过对照品种。
六、京0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84年9月育成。以黄早4、获白、西埃、白瑞埃、自330、许052、昌建等40多个国内系为主所组配的30多个杂交种为原始材料,组成以国内血缘为主的C大群体。1978年冬,在海南省崖城的隔离区内种植,使其自然杂交授粉。为使早晚熟材料能充分杂交,增加基因重组机率,将种子分成若干份(每份均含有全部种子),并错期6天分两期播种。收获前淘汰抗病性、抗倒性较差的植株,收获后淘汰劣穗和有粒腐病的果穗。1979年春,将1978年冬播收获的种子播在北京西郊的隔离区内。同年冬,将经过两代充分杂交的混合群体种子,播种在海南省崖城,并开始选株自交,获得S1代种于。其中第302株经6代选株自交后,于1984年9月得到CCo302-11211种子(CCo302本身为S1代,CCo302-11211为S6代种子)。此即被定名为“京02”自交系。选育地点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彰化试验农场和海南省崖城。
出苗至成熟105天。出苗快,苗势中等。全株叶数是19~20片,叶片上冲。株高170厘米,穗位高65厘米。雄花序分枝12~14个,花药黄色,花粉量较大。雌穗花柱绿色。春播抽雄期7月12日,散粉期7月13日,吐丝期7月14日(4月28日播种,5月8日出苗)。果穗筒型。穗长16.0厘米,穗粗4.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粒数约350粒,穗轮红色,轴粗2.8厘米。籽粒黄色,硬粒型,品质好,出籽率86%,千粒重280克。根系发达,气生根中等,抗倒性较好。耐旱性及耐涝性中等。大斑病与小斑病均为0.5级,抗青枯病、粗缩病,中抗黑粉病、粒腐病和丝黑穗病,
轻感矮花叶病,成熟前有轻度红叶病发生。
制种时应注意,雄花序未完全抽出旗叶时即开始散粉;散粉快。雌穗常含在叶腋中即开始吐丝。散粉与吐丝几乎在同一时间。用该自交系组配成的玉米杂交种有京单 841、京 02 × 08等,京单 841已通过审定。
七、中7490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与品资所合作,于1985年育成。1978年以也门矮玉米为母本,分别采集Oh43HtHt、矮金525、242和也门地方品种“晒里斯黄”4个优良单株花粉混合后授粉,所结籽粒全部种植,在也门经两代混合授粉,组成“选系小群体”,从中选优良单株自交,按系谱法分离自交系。1985年从8个S5的穗行中决选出性状整齐一致、株形紧凑挺拔、叶片上冲、抗病性强、双穗率高、熟期较早且籽粒饱满的7490穗行(详见《作物杂志))1989年第3期)。中7490含有50%的热带玉米种质。
北京地区春播生育期110天。株型紧凑挺拔,叶片宽而短,上冲。植株叶数19~20片。株高150厘米左右,穗位55厘米左右。雄花序分枝5~13个,散粉舒畅,黄花药。丝状花柱浅粉色。双穗率40%以上。第一果穗长12厘米,穗粗4.3厘米,圆柱型,白轴。穗行数10~12。硬粒,黄色,千粒重300克。大、小斑病均为0.5级左右。抗丝黑穗病、黑粉病、青枯病。
一般配合力高,同丹340、E28相组配的正反交组合,产量均超过中单2号、中单14号和丹玉13号。
八、多黄22A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潘才暹,黄长玲等于1989年育成。选自苏弯1号。
北京地区春播生育期105天。植株叶数19片。叶片半上冲。株高150厘米左右,穗位高约70厘米。雄穗分枝数10~18,花粉量大,花药青绿。花柱青绿,果穗筒型。穗长约15厘米,穗粗4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粒数480粒左右。穗轴白色,轴粗1.8厘米。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出籽率85%,千粒重160克。出苗慢,苗势弱。抽雄期7月10日,散粉期7月14日,吐丝期7月18日,吐丝比散粉晚4天。耐旱性强,耐涝性弱。大斑病3级,小斑病0~0.5级。抗矮花叶病毒病和粗缩病,抗青枯病,丝黑穗病和黑粉病轻。抗倒性中等。双穗率60%。适宜种植密度4000株/亩。
用该自交系已组配成中单8号玉米杂交种。
九、多黄25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潘才暹、黄长玲等于1989年育成。选自苏弯1号。
北京地区春播生育期105天。植株叶数19片。叶片上冲。株高150厘米,穗位高70厘米。雄穗分枝10~15个,花粉和花药青绿色。花柱青绿,果穗筒型。穗长15厘米,穗粗4厘米,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450粒。穗轴粉红色,轴粗1.8厘米。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出籽率 85%,千粒重160克。出苗慢,苗势弱。抽雄期7月9日,散粉期7月13日,吐丝期7月17日,吐丝比散粉期晚4天。耐旱性强,耐涝性弱。大斑病3级,小斑病0~0.5级。抗矮花叶病毒病和粗缩病,抗青枯病,丝黑穗病和黑粉病轻。抗倒性中等。双穗率60%。适宜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
用该自交系已组配成中单8号玉米杂交种。
十、阿西16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与品资所合作,1989年育成。是阿西10的姊妹系。
北京地区生育期105天。穗位以上茎节较细,株型疏散,叶片基本平展,叶色浓绿。植株叶数18片。株高170厘米,穗位60厘米。雄花序分枝5~10个。丝状花柱青色。果穗柱型。穗长13厘米,穗粗4.1厘米,红色轴。穗行数16~18。籽粒黄色,近硬粒,千粒重240克。抗病性、配合力均与阿西10相似。
十一、阿西10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与品资所合作,1989年育成。是从也门地方品种阿谢黄与C103自交系顶交种的后代优良单株中,经连续自交分离选获的。含50%热带玉米种质。
北京地区春播生育期105天。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叶色浓绿。植株叶数20片。株高160厘米,穗位60厘米。雄花序分枝7~12个。丝状花柱青色。果穗柱型。穗长11.5厘米,穗粗4.3厘米,红色轴。穗行数14~16。马齿型黄粒,千粒重300克。小斑病0.5级,大斑病2.0级。抗丝黑穗病、黑粉病、青枯病和矮花叶病。
一般配合力高。以其为母本与丹340组配的组合,在4个不同纬度地点观察,产量均超过当地试验对照种。
十二、京404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89年育成。以自交系黄早四为母本,墨西哥玉米群体(墨白02)为父本,杂交后,杂种一代与黄早四回交一次,连续自交多代育成。
北京地区夏播,出苗~成熟历时100~105天,春播区则为115~120天。植株总叶数21~22片。株高190~200厘米,穗位100~105厘米,半紧凑型。雄花序分枝25个左右,护颖黄绿色,花药红色,花粉量多。雌穗苞叶严密,穗柄短,花柱红色。雌雄协调,雄花散粉持续时间长,雌花花柱寿命长。双穗率较高。果穗长15厘米,穗粗5.3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略有白顶),硬粒型,千粒重306克。较抗倒伏。综合抗病性显著超过黄早四。大斑病0.5级。抗丝黑穗病、黑粉病、褐斑病、矮花叶病和粗缩病。适宜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亩。因果穗较粗,在冷凉地区种植时,收获后应采取措施尽快脱水干燥,防止冻害。
该自交系为导入热带种质的高配合力自交系,双列杂交试验证明,其单株粒重、穗粗、穗行数、千粒重、出籽率等的一般配合力都超过黄早四,结实性的一般配合力也超过黄早四。京404作母本或父本均适宜。用它与京83组配成的玉米杂交种京单951,已于199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于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北部、河南省北部夏播,还适于京郊北部、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和吉林省积温适宜地区春播。
十三、多黄29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潘才暹、黄长玲等于1990年育成。是从美国先锋78599杂种中选出的二环系。
北京地区春播生育期110天左右。植株叶数19片。叶片半上冲。株高155厘米左右,穗位高约75厘米。雄穗分枝5~10个,花粉量中等,花药青绿色。雌穗丝状花柱粉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1厘米左右,穗粗4.0厘米,穗行数12~14行,穗粒数400粒左右。穗轴粉红色,轴粗约1.8厘米。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160克左右。出苗慢,苗势弱。抽雄期7月5日左右,散粉期7月16日左右,吐丝期约7月18日,吐丝与散粉间隔2~4天,雌雄花期基本协调。根系发达,气生根一层,抗倒性强。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大斑病和小斑病0~0.5级。抗粗缩病和矮花叶病。对青枯病抗性强。抗丝黑穗病、黑粉病、穗粒腐病。
用该自交系已组配出玉米新品种中单2996。
十四、京 186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 1990年育成。以本所选育的早熟自交系“四自”为母本,本所育成的中熟单交种京单841(京02×京06)为父本,配成三交种,作为原始材料,连续多代自交选育而成。
春播区出苗~成熟115天左右。植株叶数19片。株高180厘米左右,穗位高约80厘米。半紧凑型。雄花序分枝15个左右,护颖绿色,花药黄色,花粉量较大,散粉持续时间较长。雌穗苞叶严密,花柱绿色。雌雄协调。果穗简型,穗长17~18.5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淡黄色,半硬粒型,千粒重280克。抗倒性中等。综合抗病性较好。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穗粒腐病。适宜种植密度为4200~4500株/亩。
以京186为父本,京89为母本,已组配成玉米早熟杂交种京单601。
十五、京 70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以美国先锋号多个玉米杂交种(综合小群体)为基础,经多代自交于1990年选育而成。
从出苗至成熟110天,为中熟类型。苗势较弱,拔节后生长迅速、强壮。幼苗叶背有紫晕,叶鞘紫色。成株叶数19片左右。半紧凑型。植株较高大,株高180厘米左右,穗位高85厘米左右。茎秆紫红色。雄花序分枝6~8个,花药黄色,花粉量较多。雌穗丝状花柱绿色。雌雄协调。果穗短筒型,粗大,长16厘米,穗行数18~20行,穗粒数550~600粒,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桔黄色,千粒重320克左右。结实性好。抗倒性较差。抗大、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种植密度不宜过大,3500~4000株/亩为宜。
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京701”籽粒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很高,早熟性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用该自交系配成的中晚熟杂交种“京单958”,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北部和吉林部分地区春播表现突出;“京单668”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表现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