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赣江大桥,一头连接千年前的白塔,一头耸立着当今世界最高的钟塔。回望一千年,展望一千年,108米的高度,昭示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生生不息,昭示着今天赣州人正在夯实着另一个千年的厚实根基。
无与伦比的千年宋城与四省通衢大都市的交相辉映,这样的一座城市,在未来城市的竞争中,谁与争雄?
再造一个千年新赣州
无与伦比的千年宋城与四省通衢大都市的交相辉映
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告诉记者,2009年,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至5年时间拉开特大城市框架,用20年左右时间把中心城区打造成面积达200至300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人口200至300万的特大城市,以此确立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
赣州是宋代我国36个大城市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东南部最大的设区市,国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是江西南大门和对接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也是连接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四省的枢纽城市。
根据经济学理论,200公里半径将有一座特大城市。50公里半径将建一座中小城市。目前的赣州,200公里半径内有近2000万人口,却没有一座特大城市。赣州也是处在长三角、珠三角中国最活跃的这两大经济板块沟通的主要通道上,与南昌、厦门、广州、深圳、长沙距离均超过400公里,是这一区域的几何中心。
特殊的区位、交通、资源、历史文化等优势,激发了赣州发展的新憧憬。
千年名城欲建特大城市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轨迹,现代化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中心城市对一个地方来说占据核心地位,区域竞争演化为中心城市间竞争的趋势更加明显。苏荣到江西任省委书记后,明确提出通过中心城市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赣州有18个县(市、区),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880万人口,不够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心城区“首位度”偏低,辐射带动力不强。要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崛起,就必须通过建设特大城市,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赣州市市长王平指出:赣州构建特大城市,是打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最好载体,以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力量实现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腾飞。
早在宋代,赣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史上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都市之一。当时这里是州府所在地,在古代中国一般的州府城市面积都在2至2.5平方公里范围内,而赣州却有着3.1平方公里的面积。因地外赣粤湘闽四省边境之中心城市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使它历史上多次处极度繁华状态。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钱财广通,成为外界评价赣州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批词汇。
宋代,赣州城区内的道路系统也得到了完善,形成了以阳街、阴街、横街、长街、健街和斜街6条大街为骨架的城市道路系统,6条街道走向与位置一直不变,仍然是今天赣州的主要交通干道。尤为引人关注的赣州宋代城墙,成为见证赣州辉煌的一大明证。这座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墙,依章贡两江而立,气势雄伟壮观,也成为赣州后人进取的精神动力。
2003年底,赣州从开始探索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路子,当时主要考虑:第一,赣州欠发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主要指标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相差甚远,即使在周边地区也排名靠后。第二,赣州毗邻长珠闽,区位优势明显,为追赶与跨越提供了良好条件。第三,赣州是东江和赣江源头,钨、稀土等资源比较丰富,还是有着600多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市。基于这些基本市情,赣州提出了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以及加快把赣州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让赣州重现宋朝的鼎盛,再造一个千年名城新赣州!”为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2008年9月3日,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借鉴国内外经验,创新赣州城市发展模式,以超常规的做法,推动中心城区六大片区建设。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于是,赣州市邀请国际一流的专业公司,以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地完成了城市总体发展的概念性规划,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战略构想——建设一个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新都市成为赣州市的新目标。
事实上,赣州建设特大城市优势明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京九铁路、赣龙铁路和赣粤高速、赣大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黄金机场的开建,赣州已形成了以“二纵一横”铁路网、“二纵一横、二联一环”的高速公路网、“三纵三横、一环”干线公路网等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其南北承接、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另外,赣州市通过“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近几年来全市社会经济也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全市GDP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总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赣州中心城区人口已突破50万,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已迈入大城市行列,是省内第二个大型城市。
六大片区建设合力推进梦想实现
原始的城市发展模式类似于“摊大饼”,由单一中心向外围层层拓展,往往造成城市功能紊乱、城区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后果,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城市都以规划为龙头,明确各区功能定位,通过分区建设拉开框架。
按照规划,赣州新城区在空间布局方面实行“一个核心、四个组团”。以现在的河套老城区和章江新区为核心。章贡区水东镇和赣县城区为东城区组团;潭口镇和南康市为南城区组团;章贡区水西镇、湖边镇、赣县储潭乡为北城区组团等。组团之间通过绿地、山林、河流进行柔性分割与过渡,通过快速干道实现连接。
规划显示,老城区和章江新区为集行政、商务、文化、博览、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新区;东城区主要建成传统商业、居住、佛教文化和旅游博览为主的特色功能区;西城区主要为产业承接基地,高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和生态园林式综合新区;南城区主要建成生态旅游、低密度住宅的山水园林景观区;北城区主要是国家森林公园、城市植物园、城市体育公园、低密度住宅城市自然景观区。
各城区功能有所不同,分别彰显文化内涵和自然生态,充分体现博大精深的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土文化、堪舆文化。赣县杨仙岭打造成堪舆文化的著名景区,赣县储潭和水东马祖岩利用佛教深厚的历史渊源,打造佛教文化名山。
赣州市规划建设局局长谢宝河强调:“赣州是国家园林城市,生态优势非常明显,特大城市首先突出的是生态园林建设。”在峰山脚下建设植物园以及正在开工建设的中央生态公园,不仅是重要景观带,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绿肺”成为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赣州将真正成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城市。
六大片区建设规划实际上是一个以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特征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好规划,全市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和调整就有了大方向,经济社会建设就有了长远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基础。
如今,赣州建设特大城市工作已经落实到操作层面。市政府成立了总指挥部和六大片区分指挥部。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长,有关市领导任分指挥长。各片区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片区功能定位,自主进行城市开发建设,实行资金,用地自筹平衡。
章江新区是赣州中心城区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从今年开始,赣州将力争在3年内,投入约60亿元,大力实施“十大工程、百大项目”等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建设。
河套老城区主要以优化整合资源、完善城市功能为主,挖掘老城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赣州文化旅游内涵,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发展商贸服务业,推动文化旅游建设。
水东片区建设,将把马祖岩佛教文化建设作为水东片区建设的一个核心工程来打造。
峰山片区,将坚持“保护优先,兼顾开发”的原则,全力打造“文化生态峰山”这一特色旅游品牌,在生态保护中适度开发,利用开发促进生态保护,把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集自然保护、水源涵养、科普科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城郊生态公益型国家森林公园。
赣南大道片区是构建赣州特大城市重要通道,也是连接赣县梅林镇、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通往南康市区的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道。
发展产业提升竞争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开发区组团作为赣州工业经济增长极、产业承接基地和高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和生态园林式城市综合新区,将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抓好城市配套服务建设。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围绕钨、稀土、氟盐化工等三大优势产业及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非金属矿及新材料、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轻纺工业、电子电器业等六大主导产业,依托香港产业园、赣州出口加工区等产业承接载体优势,致力于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三大主导产业,并与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合作,高标准建设赣州香港产业园。计划用8至10年时间,把香港工业园建成总面积50平方公里、容纳企业1000家、企业固定资产1000亿元、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3100亿元、税收达150亿元的产业园。现在已正式投入150亿元,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重大项目带动,成立城市项目运作公司,精心催生和策划重大城建项目,并通过特许经营、银行贷款,土地资本运作等措施,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推进城市建设,这些都是是赣州超常发展的举措。目前,全市已落实了一大批民生保障、城市安全、环境净化、公共服务等项目。仅章江新区今年就有268个、总投资为200亿元的城建项目开工建设。
此外,赣州发挥“稀土王国”和“世界钨都”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钨、稀土、氟盐化工和脐橙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电子电器、铜业加工、新型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为特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风好扬帆正逢时。可以畅想,未来的赣州中心城区将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各片区特色明显、优势互补、极具竞争力的城市,赣州成为四省通衢区域中心城的目标必将早日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