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往事:乡土小吃薯包米果满城飘香
客家人有很多饮食的传统习俗,其中重阳吃薯包米果是一个重头戏。
吃薯包米果,必须要有脚板薯。
脚板薯,学名叫毛薯,别名很多,有参薯、薯莨、黎洞薯,长薯,佛手薯等叫法,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均产,冬季才有。它的皮和肉跟淮山差不多,块茎为不规则的扁块形,状似脚板,富含黏液质、维生素、淀粉酶等多种营养物质,只是外形不一样,长得就是一大脚丫子样,指头清晰可见,所以叫它“脚板薯”。
将脚板薯洗干净,用专门的刷薯工具将脚板薯刷成泥状,然后加入生姜、大蒜、韭菜、味精、辣椒等,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米粉(技术含量就在这里:米粉多则薯包米果硬,不好吃,米粉少则薯包米果软,同样不好吃)下油锅炸成褐色即可。
还可以煮汤,传说很“暖”,适合体虚者,也适合妇女坐月子饮食,大补。不过赣州人还是喜欢油炸的薯包米果。
每年秋高气爽时候,赣州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油炸薯包米果的香气,大人忙前忙后,小孩子欢呼雀跃,油锅里面刚刚出来的薯包米果滚烫滚烫,也顾不得那许多,喜孜孜咬上一口,韭菜和薯包特有的香味道混合在一起,还有辣椒和生姜的辛辣,让人飘飘然,忍不住要吃第二口。
内子制作薯包米果熟门熟路,女儿和我都喜欢吃这种乡土小吃,每到脚板薯上市之日,就是她忙碌之时,从买、洗、刷到调味,她都风风火火做好。
每次问及是“油炸还是水煮”,我和女儿都异口同声:油炸!
她一边说:油炸的东西上火,又说:文革时候什么都要凭票供应,哪有这么多油来炸东西吃?一边已经哗啦啦倒了一锅的调和油,开始油炸了。
女儿喜欢在一旁帮忙:拿漏勺捞炸好的薯包米果。
我则在一旁和她们说说笑笑,聊一些文革时候艰苦的陈年往事。
每一次女儿都睁大了眼睛:那时候每月才二两油票?怎么够吃啊?老爸你一定非常馋薯包米果吧?
“只要是吃的,什么都馋啊。”
女儿上大学去了,每年九月开学,内子都要炸上一大锅薯包米果和番薯米果,一部分让她带给远方的亲戚,一部分让她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赣南独有的乡土美味。
2010年的深秋,远方的女儿思念我们,我们也思念她,于是,决定去看她。
临行的前一天,内子炸了满满当当一大锅薯包米果(咸)和番薯米果(甜),知道她喜欢吃赣南口味,内子还精心烹饪了若干她喜欢吃的菜…….
薯包米果,家乡的味道,父母的关爱啊……..
http://s5/middle/43b10d7ax75a7a0ceb4b4&690
http://s8/middle/43b10d7ax75a7a0fae307&690
http://s2/middle/43b10d7ax75a7a1242351&690
http://s3/middle/43b10d7ax75a7a14a3582&690
http://s1/middle/43b10d7ax75a7a17066a0&690
http://s8/middle/43b10d7ax75a7a1982097&690
http://s11/middle/43b10d7ax75a7a1bc9d8a&690
http://s7/middle/43b10d7ax75a7a1de4d96&690
http://s7/middle/43b10d7ax75a7a210ab36&690
http://s8/middle/43b10d7ax988c66a19af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