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春秋时期的福州冶山公园
标签:
福州冶山公园游记杂谈 |
分类: 旅游足迹 |
源于春秋时期的福州冶山公园
(2020年2月5日被《中国旅游摄影网》评为“优秀”作品,被新浪博客《视角》、《新浪好博文》、《旅游走天下》、《旅游》、《晓荷游记》、《旅行摄影》官方主题收录刊载,2021年1月20日被美篇加“精”推荐首页和“带你去旅游”话题刊载)
这个公园名叫“冶山春秋园”。冶山,这个福州文明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冶炼家欧冶子,就选在了冶山的池畔铸造名剑,留下了闻名古今的“欧冶池”胜地,把福州的历史写入了吴越春秋的史册。福州的第一座王都“冶城”,也在这里拔地而起,即为闽越王无诸(越王勾践的后裔)的都城。冶山成为福州建城2200多年的文明标志。
从地铁屏山站出口,向东北侧行进数十步,就来到冶山春秋园正门。冶山并不高,千百年来山体早已与周围的民居融为一体,四周楼房就将之完全遮蔽在小街巷中。冶山春秋园大门西面,出现了一块刻着“无诸故城”的巨石,它提醒着游人,这里和闽越国王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巨石旁数十米处,就是冶山复原的汉井和从永泰来此展示的宋代石槽。
踏进冶山春秋园,即直接进入公园的核心园区。正面一座凉亭,梁额上挂着“喜雨轩”,屋脊飞檐翘角,阁内雕梁画栋,雕工精巧,古典园林味浓。
走进这古风满满的凉亭,站在喜雨轩内,可望见整个欧冶池。那是春秋时期冶炼名家欧冶子铸剑淬火的地方,又称“剑池”,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如今,眼前的“剑池”作为公园景观,已经是满池碧荷。
在喜雨轩的右边,现保留着欧冶池元泰定五年(1328年)“三皇庙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刻。元时,这里尚有三皇庙、五龙堂、凌云台等胜迹。
在喜雨轩的左边,并排立有两块石碑。一块刻有“欧冶子铸剑古迹”的古碑,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选择端午节而立。另一块刻有“欧冶池”的石碑,是福州市人民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而立为文物保护单位。背面刻有对石碑的文字介绍。
在喜雨轩左前方的欧冶池里,有一座六角亭。亭名“剑光亭”,它与喜雨轩,以及欧冶池和池中右角的石舫,同为上世纪80年代初重修的。
从左边绕池漫步,池岸边几株古榕枝繁叶茂,像撑开了几把大伞,遮盖起半个池面。站在岸边看池水,古榕枝叶的倒影仿佛把天空遮盖。
绕到欧冶池的右边,即来到欧冶池的南岸,伫立着一尊欧冶子塑像。这是定做的玻璃钢塑像。欧冶子是传说中的铸剑大师,曾为越王勾践铸了五柄宝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中国七大名剑排行里,这五把都榜上有名。在文史专家看来,欧冶子福州铸剑虽只是传说,但唐代就在欧冶池中发现了铜刀等兵器,北宋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在此建欧冶亭,欧冶池可谓福州古代冶金业发达的见证之一。塑像前摆着一块巨大的“剑石”。
冶山春秋园除了欧冶池,还有泉山摩崖题刻、仁寿堂(萨镇冰晚年故居)等主要景点。顺着欧冶池,往南走,穿过葱茏榕树,可见有绿色护栏的石梯。拾阶而上,古树参天,便可看到泉山摩崖题刻。冶山又叫泉山,从唐宋之至民国,不少文人墨客会在上面泼墨挥毫,吟诗作赋、镌刻文字。在冶山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当初他们留下来的书法墨宝、诗词文章,这便是泉山上最具特色的“泉山摩崖题刻”。
在冶山上,有石刻“一曲”到“九曲”,路一折则一现。古时冶山应有泉水小溪,九曲迴流与欧冶池相连,沧海桑田,时过竟迁,如今已不见溪流,只剩地名了。但岩石上的雕刻,留下历史的印迹。
小小的冶山上,既有“望京山”,又有“观海亭”, 还有闽越王鼓琴处的“玩琴台”。
如今的冶山遗迹虽小,但依旧林阴蔽日,石阶曲折。上面年代久远的有“山阴亭”题刻,旁署“唐刺史裴次元建,昆陵刘博修,侯官张治国书,闽侯欧阳英重建”。一块藤蔓交覆的巨石镌着“独秀峰”三字,又有“登山道”可上,这里就是冶山最高处。
泉山摩崖题刻旁边,即为萨镇冰故居,又名“仁寿堂”,是萨镇冰晚年居住的场所。2013年,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名单。


看完古文物,接着来看福州的传奇人物——萨镇冰,中国近代卓越的传奇人物。历任清朝海军提督、北洋政府海军总司令、海军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民国福建省长、海军上将、新中国第一届政协委员。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可谓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 




春秋时期的欧冶子传说、西汉的闽越王城、唐代的兵营、宋代的欧冶亭遗址、元代的官地碑、明清的贡院、民国时期的仁寿堂和泉山摩崖题刻……冶山公园变成了一条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
(摄于2019年10月,书于次年1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