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标签:
武夷山旅游杂谈 |
分类: 旅游足迹 |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2013年12月16日被《中国文化摄影网》评为“推荐”作品、
2014年1月13日《新浪福建旅游》·走遍福建·刊载)



800年前的宋代,中国南方以福建的建安(即今建阳周围区域)为制作中心的黑釉瓷茶具产品,被称作“建瓷”(或“建窑”、“建盏”)。遇林亭宋代古窑当年所烧制的,正是属於“建窑”系列的以黑釉瓷茶具为主的产品。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由于朝野的兴趣,文人的渲扬,建盏在宋代即已声名播,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亦步亦趋,同行一时,建茶、黑盏的生产亦达鼎盛时期。据地下出土的文物显示,当时这里的茶碗、茶盏产品中有不少是“兔毫”类的“上品”,甚至还发现了被誉为“举世奇珍”的金银彩黑釉瓷碗的残片,这是中国陶瓷考古领域的一大收获,也直接证明了800年前遇林亭古窑的陶瓷大师们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工艺水平。我们在行摄武夷期间,也游览了遇林亭窑址。
遇林亭窑址四周山峦叠嶂,中有小溪注入崇阳溪,有古道通往武夷山市区。在窑址的左侧建有展示古窑历史文物的“遇林亭宋代窑址博物馆”,我们去那里时,博物馆恰逢不是开馆时间,没能看到里面精彩的内容。
我们径直往窑址方向前行。前方来到1、2号窑址的岔路口。在一片空旷地上,发掘的石构淘洗池、水井、排水沟、古路段、工棚基础等瓷器作坊遗迹呈现在眼前。还有一些王棚遗址发掘后,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了复埋,上面植上草坪、绿树加以保护。
面前这座雕像是一宋代陶工正在制盏的抽象艺术雕塑品。它用武夷山特有的红色砂砾岩雕造,将历史上默默无闻的陶工的形象永久地熔进了武夷山中。正是他们创造了中华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他们虽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作品直到今天仍在展示着中华文明繁盛的唐宋时期的丰采,他们值得今人和后人的永远怀念和铭记。
延着古官道,顺着山谷继续前行,在两侧低缓的山坡上可以看到废窑堆积,数以万计的匣钵和碗垫,堆积层厚1-5米。该窑发现于1959年,以后多次复查。局部受破坏,大部分保存良好。



沿1号窑炉下的山脚向左前行百余步,有一处美丽的三叠泉,名为遇林叠瀑。泉下是清澈见底的天然水池,池上旋动着一架古风车,池旁是一座典雅的宋式建筑物,这就是颇为吸引游人的“遇林亭陶坊”。进入陶坊,游人可以品茶小憩,还可以依据专业人员的指点,制作自己喜爱的陶器,并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名言警句,以体验制陶的美好感受。
据考古专家称,遇林亭1、2号窑炉周围还有好几座类似的古窑炉,一直静静地待在这里。
遇林亭窑址的发现,使沉睡了近千年的古窑显露出真实的面目,再现其曾经辉煌的历史风貌,为陶艺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