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2014-01-10 08:35:34)
标签:

武夷山

旅游

杂谈

分类: 旅游足迹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2013年12月16日被《中国文化摄影网》评为“推荐”作品、

2014年1月13日《新浪福建旅游》·走遍福建·刊载

 

 

   这是一个宋代瓷窑遗址,座落在武夷山九曲溪北遇林亭的山谷中,名曰遇林亭窑址。它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中的建窑系窑址之一分布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遇林亭窑址”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遇林亭窑址”成为世界级的古窑址。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800年前的宋代,中国南方以福建的建安(即今建阳周围区域)为制作中心的黑釉瓷茶具产品,被称作“建瓷”(或“建窑”、“建盏”)。遇林亭宋代古窑当年所烧制的,正是属於“建窑”系列的以黑釉瓷茶具为主的产品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由于朝野的兴趣,文人的渲扬,建盏在宋代即已声名播,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亦步亦趋,同行一时,建茶、黑盏的生产亦达鼎盛时期。据地下出土的文物显示,当时这里的茶碗、茶盏产品中有不少是“兔毫”类的“上品”,甚至还发现了被誉为“举世奇珍”的金银彩黑釉瓷碗的残片,这是中国陶瓷考古领域的一大收获,也直接证明了800年前遇林亭古窑的陶瓷大师们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工艺水平。我们在行摄武夷期间,也游览了遇林亭窑址

 

遇林亭窑址四周山峦叠嶂,中有小溪注入崇阳溪,有古道通往武夷山市区。在窑址的左侧建有展示古窑历史文物的“遇林亭宋代窑址博物馆”,我们去那里时,博物馆恰逢不是开馆时间,没能看到里面精彩的内容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我们径直往窑址方向前行。前方来到1、2号窑址的岔路口。在一片空旷地上,发掘石构淘洗池、水井、排水沟、古路段、工棚基础等瓷器作坊遗迹呈现在眼前。还有一些王棚遗址发掘后,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了复埋,上面植上草坪、绿树加以保护。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面前这座雕像是一宋代陶工正在制盏的抽象艺术雕塑品它用武夷山特有的红色砂砾岩雕造,将历史上默默无闻的陶工的形象永久地熔进了武夷山中正是他们创造了中华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他们虽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作品直到今天仍在展示着中华文明繁盛的唐宋时期的丰采,他们值得今人和后人的永远怀念和铭记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延着古官道,顺着山谷继续前行,在两侧低缓的山坡上可以看到废窑堆积,数以万计的匣钵和碗垫,堆积层厚1-5米。该窑发现于1959年,以后多次复查。局部受破坏,大部分保存良好。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1号窑址,属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龙窑顺着山坡建造,烧窑时就象一条俯冲的“火龙”,故名“龙窑”,也似一条向下爬行的蛇或蜈蚣,又称为“蛇窑”、“蜈蚣窑”。它是我国汉代的烧窑陶工首先发明的,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宋代达到最成熟阶段。窑炉宏伟气派全长73.2米。从考古发掘的平面结构看,炉中为黑釉、青釉并烧的窑炉,品种多样。据考古推测,每窑约可烧制5万件瓷器。依照窑炉走向建成的具有宋式建筑风格的保护廊步步登高而上,游人可以缓缓欣赏整座炉膛的内部结构,品味数百年来遗留的堆积成列的匣钵、匣钵盖、垫圈等各种窑具。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沿1号窑炉下的山脚向左前行百余步,有一处美丽的三叠泉,名为遇林叠瀑。泉下是清澈见底的天然水池,池上旋动着架古风车,池旁是一座典雅的宋式建筑物,这就是颇为吸引游人的“遇林亭陶坊”进入陶坊,游人可以品茶小憩,还可以依据专业人员的指点,制作自己喜爱的陶器,并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名言警句,以体验制陶的美好感受。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山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蛇的种类,占全国蛇种类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被誉为“蛇的王国”在往三叠泉的半路上一条头呈三角形状、身着花皮的毒蛇在路边草丛中钻出,虽然惊险和恐怖。但我们还是抓住时机,把它收入镜中。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1号窑炉对面山坡上,蜿蜒坐落着与之相映成辉的2号窑炉。2号窑炉的结构与1号窑炉为同一类型,也是沿坡而建,只是比1号炉更长更宏伟容量更大。全长约113.1米,是我国已发掘的古窑址中最长之一 。龙窑由窑头、窑室和窑尾三大部分构成。我们看到的是窑头遗址据有关记载,它由火门、通风口和火膛组成,每窑装窑结束后即由此开始点火烧窑,顺序而上,形成火龙。窑室由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砖做窑墙和拱顶,旁边一定距离开有窑门,方便装窑和出窑,在拱顶上两侧对称开设投柴口。窑尾设有烟道和出烟室,一般不设烟囱,利用烟火在窑内产生的自然抽力,带动火焰平进烧制瓷器,它的最大特点是升温快,可达1300以上高温,节约燃料由于窑壁较薄,所以窑体降温也快,特别适宜烧造黑釉和青釉瓷器。为利用自然抽力,龙窑的建造一般都有一定的倾斜角,故老窑大都依山而建,利用自然地热形成倾斜角。该窑主要烧制黑釉瓷器,并以碗、盏类为主据考古界初步估计,此窑一次可装烧8万件瓷器,其产量之惊人,更甚於1号炉。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武夷深处(14)·遇林亭窑址
 

考古专家,遇林亭1、2号窑炉周围还有好几座类似的古窑炉一直静静地待在这里。

遇林亭窑址的发现,使沉睡了近千年的古窑显露出真实的面目,再现其曾经辉煌的历史风貌,为陶艺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摄于2013年8月,书写于10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