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台州(16)·天台济公故里
(2013年6月26日被《中国摄影师协会论坛》评为“优秀”作品、7月12日被《新浪福建》首页刊用、2018年3月23日被《北京金广角摄影论坛》评为“精华”作品)

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叶,电视剧《济公》随着“鞋儿破,帽儿破”的歌声传遍各地。济公以破蒲扇为武器,抑暴济困,神通广大,也名扬中外。如今人们对电视剧《济公》还记忆犹新。由于济公活佛一生事迹富有传奇性、侠义性,人们一直都认为济公只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天台是济公的故乡,神仙济公在其故里被还原成了人。我们离开琼台仙谷后,驱车直奔济公故里,进行那天的第三个行程游览。
济公,真有其人,生于南宋天台城北永宁村石墙头,原名李修元,天台人。济公李府祖居由于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早已不存在。现在的济公故居,是2004年复建的,看其豪华和规模,与电视剧中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的济公很难相互联系在一起。原来济公李氏家族也是历世仕宦,家境富裕,是天台望族。
复建后的济公故居,非常壮观,辟为旅游景区。其建筑群向世人展现了充满南宋时代气息、蕴含浙东地方建筑风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又犹如王室楼院。济公故居由永宁村口双牌楼与观霞阁、济公李氏祖居和陇西园三大部分组成。




我们先游览济公故居。李府宅第气势不凡,装饰华贵,是浙东典型的“三进九明堂”两层楼建筑。门楼东西两侧各有一方照壁,西侧照壁上书“济公故居”四个镏金行书大字,东侧照壁上镌刻着周恩来总理评论济公的手迹:“人民很喜欢济公,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


李府大门内也有“慈悲仁慧”四个浮雕金字的照壁,照壁中“慈、悲、慧”三字的底部都有一个“心”字,寓意人们“心”不要太高,要有平常心。向左拐,我们来到悟源门,大门口楹联:“入如是居清风明月贯古今,参济民道天理人情悟假真”,意为进入故居的环境就能通古今,辨人情。门前有一对白玉石狮,一副官宦人家的豪门气派。


李府宅第是对济公身世寻根悟源的翔实史篇。府内楼下前进为客厅与中堂,是接客与操办喜事的地方。后进为祖堂,供奉济公祖上七代人物的祖宗画像及其简历介绍,昭示济公是人而不是神。据《宋史》等史料记载,济公家族从北宋到南宋,自朝廷宰辅的李崇矩始,到弃官归隐的李茂春,一门国戚重臣,为官清正,勤政爱民。


李府大院左侧有一花园,叫陇西园,因祖上来自陇西郡,故名。陇西园虽小,却融入了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和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北首百米碑廊,美妙绝伦的斗拱、彩绘,高贵而华丽,融中国三种古典彩画(和玺、宋锦、苏式)于一体。假山、水池、亭榭、曲桥、跌水以及各种建筑小品,采用北京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建筑,有机组合江南园林的艺术手法,步移景异,曲径通幽,诗情画意。人在园中,闹中取静,仿佛进入画境。后人为了纪念济公,在陇西园北首还建设济公佛殿。




花园后塑有济公铜像,一手掌立胸前,一手托着葫芦,破芭蕉扇却插在腰背间,佛珠挂在颈上,脚步轻迈,一脸慈祥,向我们微笑。

跨过耕云桥,来到宝石葫芦,葫芦也是济公活佛的形象代表。石葫芦旁写着“葫芦圣水降福地,点水佑民济三千”。葫芦上“佛”字周边的回环顶针诗,体会当时济公的心情。

石葫芦前是醉仙楼,也是陇西园中的最高建筑,与观霞阁呼应,顶上一个葫芦,就是济公盛酒的用具。济公喜欢饮酒作诗,人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故名醉仙楼,现辟为三圣殿。

游览过济公李氏祖居后,我们来到石墙头永宁村牌楼。永宁村牌楼为木石结构,“永宁村”三个字为中国书协朱守道先生所书。石墙头牌楼为全石结构,“石墙头”三字为邵华泽书,两座牌楼均为四柱三间式。八根立柱均采用圆雕的工艺手法,盘龙、石狮子、麒麟等雕刻,栩栩如生,堪称艺术一绝。


永宁村牌楼旁边的观霞阁,耸入云天,与赤城山巅梁妃塔遥相辉映,成为天台城的标志性建筑。分台座共四层,红柱灰瓦,斗拱回环,彩绘装饰,美不胜收。巍峨壮丽的“双牌楼”跨街而立,珠联璧合,美轮美奂。



观霞阁现在为陈列济公文化展览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了解到济公的生平,欣赏到玉石和翡翠雕制的济公佛像等,世所罕见。我们因为时间不允许,走马观花,没有登阁观赏。在永宁村口观看拍摄了几张观霞阁照片后,就匆匆作别了天台之行。
天台之旅,虽然时间暂短,收获还是蛮大的。即便是游览了三个景点,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台内聚佛国之灵气,外擷仙山之精华,神仙济公在故里之还真,让我们仿佛在人间仙境中走了一回,留下了不少眷念。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天台独特的风景线,不愧为“神秀天台”,成为人们朝观和游览的圣地。
(写于2013年5月1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