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游闽北·雨雾归宗岩

闽北民间曾流传着这么一则神话。说的是在很早以前,武夷山有100座山峰,天上仙人每晚要点燃100支香,每峰都插上1支。翌晨收回残梗。不料有一天只收回99支,原来其中最美丽的一座山峰夜里已飞到武夷山以南百余里远的建瓯城外,这座山峰就是归宗岩。有神话说,“王母娘娘”曾令福建名山齐集武夷。归宗山主深受王母钟爱,但她不愿离开故乡,漏夜驰归故里,于是有了“归宗”之名。
前些天,我和几位朋友到建瓯看望一位好友,顺游了这座美丽的山峰。
归宗岩,位于闽北建瓯市城北十五公里徐墩镇宜均溪口,方圆四平方公里。峰峦叠嶂,古树参天,老藤盘错,岩洞峭奇,一壑万状,亭轩典雅,寺院别致。古人喻之宛若一盆“玉树琪花”,拱揖于碧水丹山之中。北宋诗人游酢称赞“奇冠南闽此最奇。”明代陈珪诗云:“归宗未遇朱夫子,廖落人间若不闻,假使当年聊一憩,风流何羡武夷君”。归宗岩是建瓯一大名胜,素有“小武夷”之称。

我们登游归宗岩那天,恰逢雨天,细雨纷飞。游山时,虽然雨已停住,但是浓雾密布,能见度非常有限,归宗岩山景在一片朦胧中,但还是不禁为大自然原始的极致所震撼。时值初冬,沿途树林依然茂密,路旁的嶙峋怪石上长满了厚厚的苔藓。千年古藤沿着擎天的古木向上攀延,快到树冠时却忽悠转向树旁的怪岩,沿着岩壁蜿蜒前伸,天然别极,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没有现代社会任何社会嘈杂,一切都向人们昭示着它的远古和世代繁衍的生生不息。

一路上峭壁,树丛,石刻,寺庙,由于雨雾,隐隐约约,拍照不理想。远景和全景,都难以拍摄。加上雨天路滑,一些景观未去,也没能留下光影。不过,因为山上的各种景观别致,还是感觉归宗岩值得一游。

我们踏着归宗的山林古道,沿着崎岖石阶而上。绿树掩映中,见一廊式古桥,缕花雕画,古朴端庄,这是进山看到的第一个景观。该桥架于两山相峡之间,桥下清泉飞瀑从怪岩石中欢流而过,潺潺有声,绿盖其上,满眼积翠。传说有二仙对弈,乡人张氏之子樵余拱立旁窥,仙啖以桃核遂轻身羽化,故名“会仙桥”。传说无从考证,那座黑檐白墙朱梁的缕空桥亭,却真切地矗立眼前,站在桥上感受林涛泉声,不由使人进入“谩言蓬岛远,犹见泛舟来,飞鹊山腰渡,长虹水面开”的意境。


过会仙桥,进入深山老林,一路上的摩崖石刻,顿觉心底恬静,如同步趋仙境,领略到归宗岩将是一个不凡之地。




前面出现一个“石门”,这是归宗岩的天然屏障,进山锁口。游者到此,似觉路塞,走于近处,始知石屏开裂,如洞似穴,仅容一人通过。洞长约5米,高约2米,洞壁石刻“扃嵒”(读音:jiong[炯],yan[岩]。解读:从外面关门的闩,高峻的山崖)、“仙灵窟宅”等尺大楷书。过石门,眼前豁然开朗,古木参天,老藤缠蔓、怪石岭峋、曲径通幽,又是另一番景象。有诗赞曰:“石门信奇绝,幽阻突然通,入地犹天色,搏人笑鬼工。”
过石门,前方一块巨大锥形的孤石,拔地而起,拦住了去路,巨石高10余米,底削中粗顶尖,亭亭玉立,奇丽多姿,巨石上布满了无数的洞眼,石上刻有“补天遗品”四个大字,雄放劲道。传说此石为远古女娲娘娘补天之时,不慎遗落之物。


当你为自然的神奇所迷醉时,忽然觉得脚底寒气入髓,原来是到了“风洞”前,从风洞出来的风,常年不超过20摄氏度,被誉为天然的优质空调。夏日间,这里吸引众多游人在洞口流连忘返。建瓯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层峦拔翠,暑月亦寒”。
归宗岩多属石英砂地质,奇异洞穴极多,鳞次栉比的怪岩构成了众多的岩洞,构成了归宗的特殊景观。山中的“云洞”,在冬天常常从中冒出白色蒸气,云雾缭绕,变化多端、气象万千,特别在日光照射中,犹如九天云彩飘落人间。可惜那天只见雨雾,未睹奇观。
山中的“蝙蝠洞”,洞口窄小,仅容一人匍匐而入,洞深百余米,洞穴有七层,宽处如厅堂,约五六平方,地面平坦,高达三四米;窄处一人尚须侧身,高不及一米要伏地蛇行。洞中有成千上万只蝙蝠,小的如麻雀,大的如母鸡。还有栖云洞、南蛇洞等等,形态各异却名符其实。
天下名山僧占多,归宗岩也有座古刹,名“崇仁禅寺”。绕过补天遗品、风洞,至揽秀亭少憩,古寺钟声悠扬入耳,归宗崇仁禅寺映入眼帘。禅寺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宋咸淳二年曾进行移址改建,清康熙十八年重建。在岁月的长河中,几经沧桑,几经风雨,盛衰互乘,迄今历经千余年历史。整个寺庙依山而筑,坐东朝西,占地三千多平方,采用民居楼廊式建筑组合,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斋堂,全在楼层,形成独具一格的回字型四合院式布局,古刹的深幽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造就了古寺丰厚的文化底蕴。宋杨时临寺时曾留下这样的佳句:“瑶草侵阶古刹幽,曹刘风格几经秋,至今洞口泉声戛,犹奏当年启迪猷”;明代罗伦登归宗诗:“蹬云振袂到仙家,竹径松荫日影斜,扣罢禅关参遍处,僧堂钟声诵楞伽”。明陈珪诗“归宗未遇朱夫子,廖落人间若不闻,假使当年聊一憩,风流保羡武夷君”。千年古刹三面环山,偎依在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峰——齐云峰的脚下,无论春暖花开,还是霜风扫落叶之时,大殿屋顶却四季片叶不沾,如同有人常年打扫,每使游人叹为奇观。在上个世纪,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等人曾专门到此采访摄播为“世界真奇妙”节目。







崇仁禅寺前,有一座奇峭的山峰,形似香炉,称为“凌虚台”,又名香台,太虚寥廓台。在突兀高耸拔尖峰顶的石台上,建有一座朱柱青瓦重檐攒尖的六角小亭,曾塑有白鹤仙,因此得名“白鹤亭”。立足亭中犹如置身霄汉,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想。据朋友介绍,晴天在此凭栏远眺,峰峦叠翠,建溪如带、轻烟袅袅,田园如茵。俯瞰则万木峥嵘,郁郁葱葱,生机蓬勃。犹如一幅天然画卷,美不胜收。那天因雨雾围绕,雾海茫茫,我们未能及远。但置身高台,却有飘然若仙之感。







归宗岩风景,美在天然,为文人墨客所陶醉,留下许多赞美诗篇。清代邓其文诗云:“幽岩玉削异山阴,结构琪花碧冠禽。十八九盘磨日角,百千万象凿天心。熊幡骢骑名游重,无洞珠泉好处寻,莫叹紫阳曾未遇,横渠此度掷声金。”更有许多名人题刻、真、草、隶、篆摩崖石刻比比皆是。崇仁禅寺的后山,有一高三十余丈的山峰,峰峦峭拔上薄岩之巅,峭不可取,有“天下第一奇峰”之称。峰腰处,“天外奇峰”四个苍劲有力的字摩,耸入天际,十分壮观。齐云峰的石壁上,刻有一方五六百字的勒梵文,古朴苍劲的笔划,怪异的风格,境蜒迭宕,琪似盘龙缠蛇,至今无人能识,被誉为“天书”,成为归宗岩珍贵的摩崖石刻。由于那天能见度太低,未能拍到清晰的照片。

归宗岩还有一线天、石心泉、落珠崖、仙人探井、仙人下棋等著名景观,因那天雨雾太大和山路太滑,无法领略,未及游览。但置身于归宗岩那个慑人的奇山意境中,流连于人文历史的积淀,思绪随着归宗山水的变幻与历史的脉络,在尽情地舒展流淌,仿佛享受着山水与人文结合的永恒生命和灵魂。
归宗岩景致,纯出自然,鬼斧神工,毫无雕饰,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归宗岩地域不大,景点集中,交通便利。近年有关部门集资修路建亭,把这个古老的风光名胜之地,点缀得更加流光溢彩!
(写于2012年12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