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山揽胜(1)

(2012-08-03 14:11:14)
标签:

于山

旅游

杂谈

分类: 旅游足迹

于山揽胜(1) 

(201453日被《中国旅游摄影网》评为“推荐” 作品) 

于山揽胜(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福州五一广场北侧的于山,是一个海拔只有58.6米的丘陵小山,面积11.9公顷,是福州市区内著名的“三山两塔”标志山之一,山形如鳌似龟,引人入胜。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由浙江逃难到此居住,故名“于山”。又传汉代何氏九兄弟到此山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据说闽越王无诸曾每年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九天,故又称“九日山”。

    对于福州市民而言,于山是繁华闹市中,随时可以享受的一处野趣。如果林间散步,半小时就可走完丘壑间的山道。如果游览观光,对妙处胜景一步一看,再细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没有半天的时间,是无法下得山来。

    于山名胜古迹众多,怪石嶙峋,山上林木参天,景色秀丽,有丰富的古文化遗迹,特别是摩崖石刻很多,有据可查的从宋代以来的就有100多处。于山古迹道观,摩崖题刻,发古幽情,历为游览胜地。于山隔开了城市的喧哗,春可对花观鸟,夏可消暑纳凉,秋可赏菊品蟹,冬可避寒曝日,好一段闹市中的山情古趣,一个四时皆宜的山景园林。

    从西面入口处的汽车水泥大道蜿蜒而上,沿途可游览廓然台与吸翠亭。有着于山门钥之称的廓然台,这个名字是北宋的礼部侍郎、闽清人陈旸起的。昔人好登高怀古,廓然者,四望无碍之意也。“廓然台”三个字,由宋代高僧鸿份手书,俊秀洒脱。 

于山揽胜(1)

    

     廓然台的高处建有一座四方亭,名为吸翠亭。明朝正德十四(1519)年,督船太监尚春登此远眺,城南绿野尽收眼底,景色翠绿宜人,于是在此建亭吸翠。

于山揽胜(1)


      “吸翠亭”旁的一块巨石上刻有“蓬莱峰”三个大字。

于山揽胜(1)   

    从廓然台往前右旁,有一个炼丹井和九仙洞。炼丹井是于山二十四奇景之一。相传何氏九兄弟仅老大有点视力,其余均是瞎子,他们一起出走,来到于山,住在九仙洞内,采药划薪,汲井水炼丹,服丹洗眼复明。后云游仙游九鲤湖,以丹喂鲤,骑鲤飞天。 

于山揽胜(1)

于山揽胜(1)

    “九仙洞”,洞侧有一个一人多高、龙飞凤舞的“寿”字,飘然若仙姿。这是1998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赵学敏所题。 

于山揽胜(1)
   

    “九仙洞”顶后面有一巨石,刻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福州郡守李拔所题“清风郎月”四个苍劲有力大字。旁边的古榕树在福州名榕评选中名列第七。

于山揽胜(1)

 

    廓然台的左前方,就是于山中景观绘萃的戚公祠了。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戚公词建在号为于山第一峰的补山南麓,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 于山揽胜(1)


     戚公祠门外的松荫下,卧着一方镌着“醉石”二字的巨石,石面平整如榻。传说戚继光在抗倭胜利庆功宴上饮醉后,醉卧在这块方岩上,酣然入睡,后人以此刻石纪念。

于山揽胜(1)

     从祠厅右折进入花墙,有一座雕梁画栋、廊坊纤巧的小楼叫做“补山精舍”。精舍建在榕寿岩旁,岩壁上镌有大"寿"字,岩隙间的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这里,曾经策划过一个让蒋介石胆战心惊的事件。1933年底,1·28事变中,粉碎了日寇强占领淞沪企图的十九路军领导人,在蔡廷锴领导下,就在这个所房子里,召开“闽变”会议,决定停止剿共,枪口对外,成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十九路军因此被蒋介石视为叛军,但在人民的心中,却可比让倭寇胆寒的戚家军。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抗倭的主题,近五百年的时间跨度,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戚继光的英魂不灭?门外石壁上刻着的“国魂”两个鲜红的大字,是参加闽变的的福州将军丘国珍的手迹。 

于山揽胜(1)

于山揽胜(1)

于山揽胜(1)


    补山精舍内有一块高四米许、形同武将头盔的巨岩,石壁及周围的山岩上,刻满了“平远台”等历代的题字。 

于山揽胜(1)

     出戚公祠大门,对面是大士殿。此殿又名观音阁,位居全山中心。殿建于清康熙年间,原称万寿亭,至乾隆年间才改为大士殿。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当时于山作为总攻阵地,曾在周围发生过激烈的恶战。现为辛亥革命展览馆。 

于山揽胜(1)
于山揽胜(1) 于山揽胜(1)


     出大士殿,向右前行,一路古树参天,老榕苍柏,山道岩壑。

于山揽胜(1)


     再向右拐,来到“平远台”。 “平远台”始建于宋代,位于号称“于山第一峰”的补山,是于山上另一处“平远台”遗迹,是明代在宋嘉福院遗址上重建的“平远台”。此处的“平远台”重建于明代,位居全山的最中心。据《名胜志》记载:“山有二十四奇,最著者,曰平远台,居中占胜”。巨石中央刻有“平远台”三个行书大字,乃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闽县人张炜所书,字径足有三尺。由于字顶上榕树根的延伸下长,“平”字已被遮住了大半。(待续)

于山揽胜(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首游乌山
后一篇:于山揽胜(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