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青歌赛专业娱乐戎戎 |
分类: 选秀评论盘点 |
青歌赛如何在专业和娱乐之间寻求平衡
眼看“蓝色经典天之蓝”杯第十四届青歌赛团体决赛已经进入了尾声,由于往届比赛中最受争议的综合素质考核已在团体赛中取消,所以,本届青歌赛给观众的普遍感觉是不够娱乐。的确,没有了与观众互动性最强的这一环节,原本就很严肃的青歌赛变得更加模式化和流程化,基本就是选手上来唱,唱完打分,接着下一个唱,再打分,如此循环往复,青歌赛完全成为了自娱自乐的舞台,与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严重脱节,让观众在看得呵欠连天的同时,大呼受不了。
其实对于观众来说,观看这一类型的比赛,更多的是在找寻娱乐。而青歌赛的专业化与观众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所以,以往人们关注青歌赛的唯一看点似乎就是综合素质考核,选手的演唱则是在其次。如今,饱受争议的余秋雨从青歌赛评委席上消失,而综合素质考核也取消了,一下子让观众失望不已,顿时对青歌赛失去了观看的欲望。
是啊,谁会愿意耐着性子看这么枯燥乏味的节目呢?不能指望每一位观众的音乐素养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咱老百姓图的就是娱乐,就是高兴,你整得那么纯专业,自然没人愿意守候到底,纷纷拿起手中的遥控器换台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
于是,在这样的尴尬境地中,青歌赛愈发地显得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和观众失去了亲密的交流和互动。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文化艺术不是都能拿来娱乐的”,“不能为了所谓的收视率降低艺术的尊严”。但是,作为一项歌唱类的选拔比赛,其初衷还是为了遴选优秀的音乐人才,那就仍然属于选秀比赛的范畴。虽然它不同于一般的选秀,但即便是高层次的选秀,依然需要广大观众的声音。否则你劳民伤财地放在电视上直播干什么呢?若说不在乎收视率,那肯定是假的。
所以说,目前青歌赛的最大问题就是,其专业性和严肃性大大削弱了可看性,让观众无法从中获取想要的心理满足,更加产生不了共鸣。主办方应当多考虑观众的感受,努力地在专业和娱乐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让它既不失专业氛围,又能有吸引观众往下看的元素。
简单举个例子,既然综合素质考核取消了,那就在曲目环节设置等别的方面多动动脑筋。比如说,每场唱一个国家的歌曲或者一个地方的歌曲,假设本周就唱北京,无论是《北京一夜》还是《北京北京》,都围绕着北京这个城市。这样,就会吸引观众去关注,到底有哪些与北京相关的歌曲呢,她们又通过什么方式来唱呢?互动性不就出来了吗?
希望主办方能好好揣摩广大观众的心理,让青歌赛的专业性和娱乐性交相辉映,让选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满意开心。
严正声明:本文由戎戎的娱乐梦工厂新浪博客独家首发,网络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报刊、广电等媒体如需转载和引用请事先与本人取得联系,同意后方可转载。谢谢合作,违者必究!
专栏合作/
MSN(邮箱):hsryz@hotmail.com
QQ:36174059(注明工作联系,闲聊者请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