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视《神雕侠侣》的两大败笔和两大亮点

(2006-07-27 23:08:31)
分类: 影视作品鉴赏
央视《神雕侠侣》的两大败笔和两大亮点
 
央视《神雕侠侣》的两大败笔和两大亮点
 
——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伴随着小郭襄流泪的吟诵,片尾曲《天下无双》适时地响起……从暑假刚开始,断断续续、零零星星,直到今天,我终于看完了央视版《神雕侠侣》。张纪中的片子向来是毁誉参半,之前他的几部金庸剧我亦全部看过。对于他的作品,我一直是抱着比较宽容的态度来欣赏。这部《神雕侠侣》看下来,抛开众所周知的恢弘大气的风格以及任何片子都会不同程度存在的漏洞瑕疵不谈,我认为存在着两大败笔和两大亮点。
败笔一:小龙女的形象
  我要说的不是刘亦菲,关于她的表演优劣,大家有目共睹,我无需多做评价。我要说的是全片对于小龙女的形象设置。刚开始在古墓,小龙女第一次出现,演员就是刘亦菲了;而此时的杨过却是由童星叮当扮演的童年形象。如此悬殊的差异,很难让人想象今后他们竟会相恋,且相爱之深惊天地泣鬼神。虽然据书中所写小龙女的确比杨过年长几岁,可是也没有片中这么明显。照这样的格局,杨过在小龙女心中只不过是个孩子,她又怎么可能会爱上他。固然杨过后来长大成人,但是印象已根深蒂固,是很难改变的。到了后期,杨过在谷底发现小龙女时,已是中年男子略显沧桑的形象,可是小龙女的样子却一点没变,小龙女果真是不食人间烟火,前后时间跨度长达20年,样貌却无任何变化,实乃败笔。
败笔二:不该删的删节
  凡看过的人都知道,这部《神雕侠侣》对原著做了一些删节,许多部分都省略掉了,本来此举是为了缩减电视剧的长度,使情节更加紧凑,动机是好的,却弄巧成拙,效果非常差。在此举一明显例子,就是片子将杨过童年时期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删掉了,但这部分内容却是非常重要的不该删的。杨过童年与郭靖一家的相处那段时光是后来全片的伏笔,是杨过性格形成的关键,而其与郭芙从小形成的积怨也是后来郭芙怒斩其臂的导火索。而剧中却完全略去,只在后来通过人物之口陆续作了简短交代,显然这些交代是非常单薄的,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如此例子还有不少处,不一一列举。
亮点一:三个配角的演绎
  我想表扬的是李莫愁、公孙绿萼和郭襄这三个配角。承袭《射雕》中对于梅超风的成功处理,新版的李莫愁更加偏重于人性化,没有之前的版本所表现的那样恶毒,其无数作恶行为也作淡化处理,而突出展示她始终也是为了一个“情”字,使李莫愁这个形象更多了些悲剧色彩。公孙绿萼的戏分明显增加,扮演者傅淼将这个痴情女子的善良可贵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称赞。郭襄也是我所认为的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角色,杨幂长相灵秀,非常符合郭襄这个形象,表演也很真实,丝毫不做作,很是让人怜爱。虽说是亮点,但是就《神雕》一剧来说,主角不被认可却是配角出彩,不知道算不算一种悲哀呢。
亮点二:结局的艺术处理
  在金老的原著中,襄阳一役之后,对于各人的去向还有甚多交代,全书故事是在华山之颠结束。而此剧中却处理得非常好,救出郭襄,襄阳之战获胜,接着就是皎洁的月色下杨龙二人携手飞舞,而窗前的郭襄梨花带雨,吟诵了我开头引用的那段经典名句。这样的艺术处理我认为是非常完美,在这样一种唯美的气氛下剧终,谁不深感荡气回肠呢?这让我想到《天龙八部》,我一直坚持全剧理应在萧峰自刎于雁门关时戛然而止,才更添强烈的悲剧色彩和艺术性。
  对于央视版《神雕侠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仅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欢迎金庸迷们与我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