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子乐】又逢初冬,正临10月18日柳树庙会,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庙会是由邻村渭洲村一组主办,戏台座东朝西,搭在离柳树庙不到两公里的渭洲村一组的村民门前。在我们老家周至联三,远近闻名的柳树庙一年有两个庙会,分别是4月1日的老母会和10月18日的地母会,这在周至可以说是最大的庙会了。

秧歌队表演前,特别要求来给张写真,感觉不错
曾经拍档唱过戏,至今亲密无间

柳树庙前人来人往,推自行车的大都是外地人
庙里锣鼓声悠悠,拜神上香者络绎不绝
秧歌队进入柳树庙
刚从老母宫出来的菩萨
菩萨替财神整理衣冠

秧歌队准备拜神
给母亲来张近照

母亲指挥,准备合影

秧歌队集体合影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通常都是搭台唱戏,一般演期为三天四夜,大都是每天演三场:早三折、午戏和夜戏,特别时候还请一些名家来清唱。说起这三天四夜的“不倒台”戏,就是从第一夜挂灯开演起,一本连一本,一折接一折,一刻不停地连唱三天四夜。这使得固定的地方长期有着小摊贩、生意人、江湖游客络绎不绝。商贩们通常都是在头一天的晚上挂灯之前早早的撒上石灰,拉上绳子等等为自己占地方。

秧歌队整装待发
侧面看,对还很长
扭起来,先预热
整个秧歌队有母亲总指挥
离开柳树庙,边走边演
母亲给秧歌队示范表演
秧歌队在柳树庙门前表演
秧歌队已经进入邻村渭洲
在我姑家门前表演,这里也是庙会总指挥处
大头娃表演很突出

母亲指挥队形

我站在高凳上全拍
全景抓拍秧歌表演

表妹家儿子也上场了,拍张照吓得够呛
说起今年的庙会,还是有些渊源的。那时刚回家,恰逢门前修路,村上领导也都在,想起每年的庙会,我还特意问了父母,然后在村干部面前提了下,没想到他们就开始筹划,不过自己村子今年是唱不起来了,很多对上都在修路,资金是很大的问题,要过会就得花钱,这很现实。后来有人提出说邻村之前就有提过要为我们村上的柳树庙唱戏,恰巧这邻村的村长刚好是我姑父,于是几个庙里管事的和村上干部就找我家了,我母亲是个热心肠,喜欢热闹,我父亲也对唱戏什么的感兴趣,于是就给我姑父打了个电话,基本说定了,后来我们村领导和几个管庙会的热心人就去商谈,唱戏由邻村承办,我们村和柳树庙协办,当天就直接定戏了。

人潮涌动,都是来看热闹的

我站在乐队行动车上随手拍的

爆竹声、唱戏声、噪声混成一片,声声不断,秧歌队开始进场

场地虽小,却是热闹非凡热闹

菩萨、财神、大头娃、媒婆齐头并进

秧歌队转了几圈好不容易圈了块表演的地方

母亲吹哨现场指挥秧歌队

戏台子下,秧歌队准备表演
秧歌队开始表演了

台下秧歌队表演了,台上秦腔戏照常唱着,大家好像都在看秧歌表演了
台上受冷落,几乎没人看唱戏了,都在关注着秧歌队

母亲指挥,连台上唱戏的也在看着

给母亲来张现场特写
秧歌队的牌子一直竖立着,似乎没人关注这个
这个场面,台上唱戏的显得很尴尬

秧歌队台下倾情表演,惹来观众紧紧围观

秧歌队里打伞的相公和大头娃特写

菩萨特写

媒婆特写

当媳妇的和菩萨合影,当相公的后面打个伞有些别扭
过庙会,热闹是肯定的,虽说今年由邻村承办,但在我们老家,村里有自己的秧歌队,当然更是不甘落后。说起这秧歌队,跟我家也有着一定的渊源,起初由我母亲发起成立,最后村上张罗扩大,由我母亲主管。那些道具衣服什么的都在我老家放着,逢年过节,只要大家齐心张罗,都会聚集人员表演的,而我老家门前地场基本就是最简陋的训练场地了。说起老家,正好处于街道中心,即使不是逢年过节的,基本上也是人们常常聚集的地方,可谓热闹。

西安秦腔剧院著名演员康亚婵献唱
西安秦腔剧院青年演员张倩献唱

戏曲丑角表演艺术家薛广民献唱

戏曲艺术家侯红琴20年重返家乡,向父老乡亲三鞠躬后倾心献唱

歌舞开演了,灯变暗了,舞台上黑乎乎的似曾一群美女在乱舞
歌舞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啥的都没兴趣关注,关相机离场
庙会前前后后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不少事情,自己总是过不了自己的那一关,于是索性选择了远离喧嚣的闹市,好好的回老家呆着。从西安到周至,断断续续的来来去去,时间最长的一次直呆了整整一个礼拜,一日两餐的习惯变成了一日三餐,休息的习惯也有了一些改变,白天坚持不睡觉了,晚上基本不失眠了,不过耐床的习惯还是没有改过来,不是贪睡,而是心事太多,思想负担太重,人躺着,心已经飘远了。呵呵,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空空空,别把一切看得太重……
在此,太多感慨的话就不想多说了,也许说了也没人明白,更没人理解。不强求自己,还是随遇而安吧,也许这样,能好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