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校长推荐制”又一糖衣炮弹?

(2009-11-23 00:56:21)
标签:

北大

校长推荐制

陕西

西工大附中

高考

教育

王旭明

钱钟书

韩寒

子乐

分类: 子乐杂谈◆评说论道

北大“校长推荐制”的深度思考

             ——会不会又是一糖衣炮弹?
                                      文/子乐

    从北大实行“校长实名推荐”以来,引得网上是一片沸腾。仅凭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学生便有机会免试参加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可享受降30分进入北大的资格。呵呵,首先让子乐感慨的是,教育部换人了,北大开始搞创新了。
    就拿我们陕西来说,西工大附中就有5个推荐名额。据子乐了解,该校目前已贴出了5名人选的公示。其中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综合素质全面、北大“校长推荐制”又一糖衣炮弹?学业成绩优异、特长明显。作为西工大附中校长王永智是这样说的,“校长推荐制”不是校长说了算——各班和年级先提出了推荐人选,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全面考察,从年级推荐人选中择优选拔了5名同学。虽然是以我的名义进行推荐,可推荐哪名学生,并不是由我说了算。正常发挥,高考肯定能上北大——5人选学习成绩不完全是年级前五名,但肯定是前十名(文科无法排名除外),这5人高考正常发挥,肯定能考入北大。不是所有尖子学生都愿入选——有的尖子生的梦想是清华,有的则是复旦,有的学生想考取中意的另外一些高校某专业。
    看情况还可以,使原来的担忧减少了许多,但仔细又一想,其引发的思考却让人并不怎么看好。
    众所周知,北大作为我国大学的品牌和象征,是亿万学子的向往之地,北大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全国的振荡。试想,全国所有大学都来模仿北大的做法,都来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这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混乱后果?最近也看了不少此类的评论,简单的概括一下北大的这一做法至少会产生如下的不良后果:其一,你凭什么只规定这39所中学的校长有推荐权,难道这39所以外的中学就没有更好的学生了吗?这不仅是对除了这39所中学外的其他成千上万的中学的不公平,也是对没有列入这39所名单的个别省区市的不公平,是对除了这39所中学学生以外的全国亿万中学生的不公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歧视。其二,这些中学校长真的能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荐学生吗?这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评价这些推荐生的标准又是什么?在“一小部分人”比较“含糊”又“不透明”的“推荐”下,你怎么保证公平公正?即使这些中学校长是公平公正的,但是作为一个身在各种焦点矛盾中的校长岗位上的“脆弱的个人”,这些校长能顶得住来自四面八方的强大压力以及权钱的诱惑吗?其三,本人对这39所中学均作了一番了解,发现这些学校均是当地的所谓的“重点学校”,更确切地说都是应试教育的重点学校,这些学校无一不是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最大受益者,让这些学校推荐学生来打破“一考定终身”,与其说是打破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还不如说是巩固应试教育“未考就可定终身”。
    毫无疑问,对于此子乐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想必大家记得曾大胆抛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中国教育成功论”、“名校生养猪论”等论调的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一个从中学教师、教育记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直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自己把一辈子都献给了教育。据悉这次他依然不改往日犀利的言辞,对眼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上北大,王旭明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所全国瞩目的学校似乎太相信自己了,他甚至大胆地预言今后这项制度一定会引发越来越大的矛盾。对于这些,当然子乐也有些自己的看法,从目前公布在39所学校来看,无一不是各个大城市的重点中学,而对于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学生进入北大的道路似乎更加狭窄了呢?而这无疑会使得教育更加不均衡,原本意是想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北大“校长推荐制”又一糖衣炮弹?最好的学校,且不说我国地广人多,在东西部差异巨大、农村与城乡差异巨大的背景下,西部孩子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们往返艰难,就是面试这一关,恐怕也难与和城里孩子相比,迈进著名高校的门槛那不是就更难了吗?对于现在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伴随着的竞争也在急剧加速,而对于学生们来说,压力负担会越来越沉重,最终难免有走极端的,而这种走极端的还会越来越多。
    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中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然而经过不断完善的高考制度在体现公平竞争、抵制腐败方面的成就还是有目共睹的。不是有人这样说吗,按照北大的这一方案,本意是想让钱钟书或者韩寒这样可能会被高考体制枪毙的人才也能进入北大校园,可是现在看来他们连上重点高中的资格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获得被推荐资格?的确是这样,一项制度好不好,人们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检验。尽管高考有过很多“看上去很美”的加分、保送制度,但若干年后,加分政策被指成为权贵盛宴,自主招生也时有丑闻爆出。
    北大的这一做法也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学校长向大学推荐优秀学生、大学教授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的现象很普遍,但在当下中国,如果说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校长们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我想不会很多,事实上无非是通过各种非直接手段去了解和推荐,又怎么能保证校长对推荐学生的公平、公正?也许刚推行新的制度时,有大家和各方媒体关注,特别是有有关国家政府监督部门严格把关,可能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可不敢说再过上三年两年会不会在大家关注度不高,监督部门把关不严的情况下,会不会依然公平公正公开?再试想,这样长此以往,会不会制造出更多的糖衣炮弹呢?作为一个行外人,在此子乐就不多说了,最后套用一句老话,前面的路很长,河里的水很深,摸着石头过河,走走再看吧!

 

注:本文新浪独家首发。除图片及部分资料源于网络,其他均为博主子乐原创,未经同意,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网媒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及时告知!

相关媒体链接:《京江晚报》

发表评论...北大“校长推荐制”又一糖衣炮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