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公开课点评
(2009-12-20 22:09:08)
标签:
语速
陈太丘与友期
文言文
课文
文意
|
分类:
我的文章
|
精彩之处 |
读中有评,突出了过程指导 |
商榷之点
|
“学习目标”体现于教学过程中可矣,直接出示有必要否 |
建
议 |
语速再放慢一些 |
评 课 人 |
孙仲勇 |
精彩之处 |
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中有评,突出过程指导
|
商榷之点
|
学生先质疑再朗读,顺序是否颠倒? |
建
议 |
|
评 课 人 |
朱守华 |
精彩之处 |
1.课堂之初目标明确,好!
2.关于“怒”的分析比较独到,深刻!
|
商榷之点
|
1.教师范读时能不能语速放慢一些,停顿能不能清晰一些?
2.学生先质疑再朗读三分钟,这样安排是不是顺序有点颠倒了?
3.疏通文意和复述课文能划等号吗?
|
建
议 |
1.有的同学还没有表达完,教师就打断或阻止他的发言,是不是
挫伤孩子的积极进取之心?
2.挖掘太深,有点强人所难之嫌吧?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知识却
没有夯实,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
评 课 人 |
侯丽丽 |
精彩之处 |
1.思路条理清晰
2.让学生质疑,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你若是陈太丘、友人、元方,你会有不同的做法吗?”一问
有效拓宽了学生思维
|
商榷之点
|
1.质疑环节可否置于感知文意中
2.析文教师讲述是否偏多
|
建
议 |
1.细节处理要到位
2.赏文读中悟
|
评 课 人 |
杜中州 |
精彩之处 |
1.导入精彩,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2.课件制作较精美
3.条理清晰
|
商榷之点
|
1.加强学生“读”这一方法的运用
2.给学生更多时间多读
|
建
议 |
师生双边活动形式似应加强,尤其是双边活动的方法方式 |
评 课 人 |
赵 涛 |
精彩之处 |
1.范读
2.由“怒”分析全文中心,很新颖,学生的兴趣也在此被激
发,课堂效果较好
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要怎么办?”这个环节发挥了学
生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
商榷之点
|
1.开始时稍显紧张
2.学生读与提问这两个环节应调换一下位置
3.在分析“怒”时,学生说的少。
|
建
议 |
1.更有激情些
2.学生多说
|
评 课 人 |
褚福东 |
精彩之处 |
课堂组织张弛有度,有条不紊,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基本上
完成了学习目标,效果较好,尤其是教师的范诵,较好地给学
生作了示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
商榷之点
|
1.课堂上感知和疏通文意的模块是否应该稍作调整?
2.课文读的很充分,形式也很多,但读不应该单纯、单调地
读,为了读而读,而是否应当把读贯穿各个教学环节的始终?
|
建
议 |
1.增加点文学、问题知识的简介
2.教学设计再巧妙些
3.适当增加点板书
|
评 课 人 |
王士军 |
精彩之处 |
疏通文意时,先让学生提出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件三人“怒”——制作精当
教态自然 亲切和蔼
|
商榷之点
|
1.范读应再投入一些
2.男、女生对垒明显
3.最后探究的问题有些重复
|
建
议 |
师应该再少讲点 |
评 课 人 |
丁燕杰 |
精彩之处 |
1.反复读书、读书形式多样
2.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时间放给学生
|
商榷之点
|
1.教师的范读
2.经常提到男生、女生,不要有意把学生分成两派
|
建
议 |
讲课时要有激情不要太平淡 |
评 课 人 |
王伊明 |
精彩之处 |
1.学生素质较好,有个别同学读得很好
2.书声朗朗,课堂效果较好
3.分析文本,以怒“引出”文本的深意,设计很好
|
商榷之点
|
1.翻译文章环节,应再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找出较难
把握的字词
2.“读”应该贯穿全文始终
|
建
议 |
学生读文章后再疏通文意
语言再精炼,再简洁些
|
评 课 人 |
孙亚利 |
精彩之处 |
1.通过读,让学生自己发现疑问,互提互解,师在旁适时指点
较好。
2.让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3.重视读,不同形式,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4.一“怒”牵动全文内容,简洁明了,清晰
5.违约背后的深层原因,挖掘很深,自然过渡到元方的“入门
不顾”做法的对错。
|
商榷之点
|
1.课前出示学习目标,分的很细致很明确,但是否太过多,我
觉得应简洁些,来个齐读或者个别读,以引起学生重视。
2.师的语言欠简洁,还应少说,把话放给学生,应该可以。
|
建
议 |
1.语速稍快,声调太平和,缺少抑扬顿挫
2.各个环节应安排紧凑一点,过渡语言要明确,使环节之间衔接
自然
|
评 课 人 |
宗 薇 |
精彩之处 |
投影无句读课文,训练了课文的短句
知道学生的朗读,方法得当,步骤清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
投影“怒”围绕此切入问题,自然。
|
商榷之点
|
对重点词语要强调突出
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切入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
建
议 |
导入语要求起到创设情景的作用
《世说新语》文体知识简略介绍
增加点古代少年聪慧的故事
|
评 课 人 |
梁运波 |
精彩之处 |
1.师范读课文到位
2.分析文章透彻,线索清晰
3.课件精美
|
商榷之点
|
整体感知文章有点急 |
建
议 |
语言的准确性 |
评 课 人 |
王小国 |
精彩之处 |
1.读到位 2.程序合理 3.课件美
4.分析人物透彻 |
商榷之点
|
教态自然点语言表述简练点 |
建
议 |
激情点 评价点 少讲点 |
评 课 人 |
仲光国 |
精彩之处 |
1.注重读,通过读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2.范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读的形式多样
3.简单的课件,突出了重点
|
商榷之点
|
|
建
议 |
师少讲点 生再多参与点 |
评 课 人 |
祁春梅 |
精彩之处 |
1.在读、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提出疑难,学生
作答、学生点评,生生互动,师生交流不错
2.将重点字词的讲解穿插在对内容的把握当中,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方法不错。
|
商榷之点
|
学习目标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读一下增强印象? |
建
议 |
一早听一节课上三节课,不易啊! |
评 课 人 |
王海燕 |
精彩之处 |
1.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记忆,很好!
2.抓住了语文科的特点:“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
3.师及时对每个细节点评的很好,抓住要点。
4.图片、课件很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商榷之点
|
“委”“引”个别字的细节,“文”里的要点,与语文学科有关
的某些关键性,知识性的东东,吾不敢妄下评论,谅解!
|
建
议 |
1.多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
2.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增强课堂气氛。
|
评 课 人 |
李 莉 |
精彩之处 |
1.质疑:一生问一生答,形式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重点是读,读好,多读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机会多
4.师的点评:抓细节,联系生活
5.拓展延伸
|
商榷之点
|
可否在学生复述看课本时,把重点词语划出,重点掌握? |
建
议 |
语言能否简练一些? |
评 课 人 |
黄瑞霞 |
精彩之处 |
1.课堂结构清晰,层次明确
2.重视学生的“读”以及对读书的方法指导
3.抓住“怒”这个关键字,来引领整篇文章讲解
|
商榷之点
|
|
建
议 |
课堂讲解时间再少点,多给学生读的时间 |
评 课 人 |
厉 波 |
精彩之处 |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很好
2.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积极主动学习,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先进
理念
3.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以读为主,应当如此,甚好
4.板书设计很好
5.学生讨论,合作探究效果很好
|
商榷之点
|
|
建
议 |
让学生多读多背文言文名篇 |
评 课 人 |
蔡承林 |
精彩之处 |
1.学生的提问和解答很好
2.学生读的精彩!评议得也精彩!
3.板书设计好,内容挖掘新
|
商榷之点
|
1.放不开,范读缺少情感
2.男女生干嘛分得那么清楚
3.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
建
议 |
1.质疑的过程中就可以把文意及字义弄清楚,不必再分裂开,单独
进行。
2.语言精简些
|
评 课 人 |
姬冬云 |
精彩之处 |
1.学生互问互答,解决疑难问题,效果很好!
2.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理解全文。
|
商榷之点
|
1.在译文时,可否边解释重要词语,边译文,既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
方法,又理解了文章内容。
2.陈太丘“舍去”是否是因为“怒”?
|
建
议 |
1.在文中主题探讨时,可多让学生发言,加深理解
2.可多让学生探究文中问题
|
评 课 人 |
钟艳洲 |
精彩之处 |
一、课初出示“学习目标”,读后带评,太会“学以致用”了!
二、让学生自己读中发现疑难并提出,太会发挥“主体”的“主动
性”了!
三、对文本的处理比……进步多了,既重读又顾及到句意的分析,你太
有才了,越来越。
|
商榷之点
|
一、师范读的语速吧,可否放慢些许呢?
二、师讲读的语速吧,也应该再慢一点吧?
三、师说依然依然多?!
|
建
议 |
一、“学习目标”既已出示,何碍寻生读一下?
二、选择周三第二节课讲语文公开课,你太会折磨人了!!!
|
评 课 人 |
张滕微 |
精彩之处 |
1.教学目标明确,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2.突出学科特点,重视“读”的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学
4.发动学生互评
5.教学语言规范、简洁。
6.学生参与度高,学的有兴趣。
7.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中,抓住了“怒”字,分析研读文本,
分
析人物心理,效果极好。
8.课堂活动设计好(假若是你,你会怎么做?),自然渗透德育,关
注“三维”目标的达成。
|
商榷之点
|
生字生词的落实及课文的背诵怎么解决?
|
建
议 |
|
评 课 人 |
陈 强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