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三昧、三余”之意:
(2013-03-20 15:48:04)
标签:
趣闻博览文化 |
分类: 语言典故 |
鲁迅少年时期在绍兴所读书的私塾叫“三味书屋”,鲁迅在回忆他童年读书的一篇文章《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写的就是这个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在鲁迅故居东数百步,至今保存完好,为绍兴一人文景观点。
书屋以“三味”命名是有其出典的,是用以勉励读书。这从书屋的题联上即能看出,书屋为三开间的小花厅,原是书屋正中挂着“三味书屋”匾额,两旁屋柱上与一副抢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大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书屋的主人是把诗书当作美味的食物的。匾额和抱对都是清末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
“三味”的含义,据曾在“三味书屋”教过书的寿峰岚的曾孙寿洙邻回忆:“三味取义,幼时听夫兄传言‘读经味如稻梁,讳书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音xi)醢(音xai)。’但已忘其出于何书。”后来,有人考证“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大羹是肉汁汤,折俎指帝王时士大夫宴礼时,将牲体解节,折而盛于俎(俎,盛牺牲的礼器);醯是醋,是调味品,醢是鱼肉做的酱。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是很好的精神食粮。后来,因此把它引申为再三体会玩味诗书等含义为“三味”。
今常把“三味”和“三昧”想混淆,以为“三味”即“按昧”。“三昧”非汉语词汇,乃来自印度的佛家语,是梵文的音译,一作“三摩地”或“三摩提”,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智度论》卷七:“善心一处不动,是为三昧。”后称解脱束缚为“三昧”。此词后来汉化为对某事深有造诣或悟解其奥,谓之“深得个中三昧”。如唐李肇《国外补》卷中:“长少僧怀素好草书,自信得草圣按昧。”《宋史·李之仪传》:“之仪能文、尤工尺牍,(苏)轼谓之刀笔三昧。”遂成为深谙其中奥窍,悟其妙处的一个用语。
“三余”的读书典故要比“三味”更早。书屋主人,私塾寿怀鉴(字镜吾、晚字镜湖)在此坐馆执教六十年,书屋在早就叫“三余书屋”。取“为学者以三余”之义。“三余”典出三国董遇所说:“冬者岁之余。”者是他当时对学生讲的话,意在劝勉人们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读书,古时读书人都好用此典以自勉。诗人陶潜《感士不遇赋序》:“余常以三余之日,讲习其暇读其文。”宋代苏轼也甚赞赏“三余”之说,曾作诗抒写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谓:“此生有味在三余”。从此,“三余”作为勤学的典故在古代读书人中间广泛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