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2012-04-30 14:59:27)
标签:
趣闻博览文化 |
分类: 人生趣事 |
根据实验,人类所吸收的知识,83%是来自眼睛,11%是来自耳朵,其余为6%。因而,文字对于人们学习知识、训练思维的影响占着天然的优势。从汉字的特性来看,汉字是一种“视觉语言”,其记忆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口语这种“听觉语言”。
汉字是一种以形表意为其主要特征的文字,而象形文字的识别与儿童的思维相符。西文国家约有10%的儿童患有“阅读困难症”或“失读症”。大量研究发现,在使用汉字的中国日本儿童中,不存在“失读症”。
中国人在智力上的优势和汉语的语音思维方式是有密切关联的,汉字具有独特的认知方式以及独特的逻辑推理方式。汉字的逻辑性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数字的规律性和明确的进位概念;其二是以字组词的功能,汉字因单音孤立而具备了很强的以字组词的功能,这使汉字的字意存在着很大的逻辑推演性及丰富的联想性。汉语的语法与数学的语法非常相近,数学只有10个数码,能够表现一切数值,一是靠灵活的组合,二是靠变换符号的次序,汉语语法也是遵循了这两条原则。
汉字呈方块形,与长短不齐的拼音文字相比,每个字所占的空间均相等,故靠视觉分辩时眼睛无需对所接收的映象进行方位上的调整。因此,从视觉生理来看,汉字易于高速阅读。有研究证实,汉字的认读速度比英文快1.6倍。日本的研究表明,汉字的认知速度比假名快10倍,比罗马文快20倍。汉字培养了中国人的良好视觉语言能力,但同时又构成了中国人在听觉语言能力方面的薄弱。有趣的对比是,外国人学汉语时,常常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赛过一辈子都有口音的中国人,但却一个大字不识;而中国人学英语时,常常是能读大部头的专业书,甚至能译世界名著,但听、说能力较差。
由于形声字能同时表示词的声音和意义,故汉语学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从字的形旁和声旁猜出陌生字的发音与字意。无疑,汉字训练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即类推。识汉字是一个分析、综合过程,又是一个比较过程,促成了中国人使用的类比思维习惯。汉字的认知过程,是整体认知的过程,这就培养了中国人看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
汉字的直观形象性,容易引起直觉想象,又构成了中国人喜欢靠直觉来进行判断和思维的潜在影响因素。总之,语言文字是一个人在儿童期就必须学习、掌握的社会技能,我们中国人的一些思维习惯和思维特点是与汉字的特点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我们在遵循语言文字的规则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已经采用了该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思维逻辑,并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思维逻辑形式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