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承认,《立春》是我看到的电影中不多的经典之一。顾长卫导演的人文情怀还有演员蒋雯丽以及众多演员的炉火纯青的表演都给这部电影提供了质量上的保证,让看这部电影的人在文学史诗般的感受中也感受到了电影之外所要表达的感动。
电影《立春》中有一个小故事是讲同志的,当然其实这个故事并没有很直接的表现同志,胡老师的同志形象在现实中肯定代表不了大多数同志,因为,胡老师所代表的形象只是有些女性化甚至极端就是易性癖的同志,这样的一般被称之为“娘娘腔”的同志,就我所看到和所了解到的,是比例不高的,而且是被很多同志所鄙视和所不屑的,他们也对这样的同志是没有什么感觉,好感更谈不上了,因为,这样的“娘娘腔”同志往往是女性成分比较大的,而我认为,同志中的男性一般都是很正常的,甚至是很男人的,这些人和异性恋者站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同,说话言谈举止都没有什么不同。而电影里的胡老师这样的形象可能和职业有关系,本来跳舞的男性就比较阴柔,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这样的形象被导演表达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这和现实中的大多数的同志形象是并不吻合的,所以,希望人们不要对同志抱以偏见,以为,同志都是这样的很不正常的人,其实,同志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也许,你身边的一个同志虽然和女的结婚了,但他骨子里面是只对同性感兴趣,但表面上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
个人以为,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如果一部电影想要表达同志这样一个群体的话,选取这样的代表人物会远远比胡老师这样的人物代表性更强,也更具说服力。
同性恋者简单说就是只是对同性感兴趣的人,愿意发生性行为、发生感情,最终愿意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和异性恋者最大的不同,便是,他们喜欢的对象是同性,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此外,我觉得,在其他方面,和异性恋者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也会变得很成熟、很有魅力,很男人或者很女人(指相应的性别),他们也要扶老携幼,也能在各自的工作中取得好成绩,有的尽管在极端的意义上以性别的另一面表现出来,就像胡老师一样,但大多数都是很平常的,平常而又简单,简单地可以省略掉世俗所很看重的部分,比如生育后代。
这里无意去评价后代生育的对与错,其实,对于个人而言,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在社会的现有框架下,敬老爱幼是绝对正确的,不管你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
但问题是,没有什么法律规定了,人必须要有孩子。
有点扯远了,回到电影中去,胡老师的悲惨不是悲惨在自己是同志上,而是悲惨在自己所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上。那个地方是很偏僻的,是传统而又保守的,所以,出现胡老师这样的人的悲惨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尽管王彩铃也是很大了没有结婚(王彩铃不是女同志,只是从她没有结婚来考虑),但世俗舆论的压力却还是指向了胡老师,个人觉得,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男同志其实要比女同志的压力大,因为,传宗接代的说法其实也是以男性的角度来考虑的,女性往往是担任不了传宗接代的“重任”的,这也就是民间“重男轻女”的原因。而且,个人以为,传统观念的建立和学历高低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学历低的有时候反而更开明一些,而学历高的有时候却很糊涂。另外,在中国,社会舆论的打击面太大了,我就听说,有些父母为了顾及自己的家族还有自己的面子,就强迫自己的小孩谈婚论嫁,这在事业地位不错的家庭更是如此。所以,环境这样一个东西对不管是同性恋还是什么恋的作用很大,一般人是逃脱不了环境的强迫的,该结婚的结婚,该传宗接代的传宗接代,只是,背后的泪水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呢?
胡老师最后以试图强奸自己的学生来表明自己的正常这样的方式成为了牺牲品,尽管拔掉了众人喉咙里的那颗刺,但又有什么意义呢,众人还是众人,还是一样的结婚生子,还是一样的以异性恋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可是,胡老师却进了监狱。
电影没有交代后果,但可以肯定的是,胡老师要想在那个地方待下去是不太可能的了,除非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同志身份,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的人。
可是,正常又有什么用呢?
正常能代表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