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在赣州写的《菩萨蛮·书江西皂口壁》吗?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皂口壁》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皂口壁》是在赣州写的吗?
关于辛弃疾这首《菩萨蛮·书江西皂口壁》的写作地即原创地,目前常能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说法,如网络上就有两种直接对立的说法:
(座落在郁孤台上的辛弃疾铜像。阴天里,空气显得分外凝重)
一种是说在赣州写的。如: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登郁孤台而写下这首词。
另一种说法是说在万安写的。如: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以上都是各说各话,类似以上这样直接矛盾的说法的还有不少,仅举这两例,也可管窥全豹了。
质疑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皂口壁》的原创地,这个问题似乎让人觉得突然,又让人觉得太荒唐。这不明摆着吗?这首词的词牌是“菩萨蛮”,题目就是“书江西皂口壁”,这已经把写作地点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按理说,“书”在皂口,也就是“写”(创作)也应该“写在皂口”。
尽管这首词最标准的范本就是作为在江西皂口壁写的而记入史册的(我认为词题中“书江西皂口壁”就是唯一证据!),但是,我从很多谈及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皂口壁》的文章里,看到的几乎都是说,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任提点刑狱时登郁孤台写的。我曾经读过一位大学老师的文章,在分析这首词作前,也谈到这首《菩萨蛮·书江西皂口壁》是辛弃疾在赣州写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辛弃疾词文选注》(1977年版)在对造口(即皂口)一词解释后,写道:“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他途经造口,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回顾四十年前金兵入侵时的悲惨情景,在墙上写了这首词”。——说得很确切,写作地点就是万安的皂口!
中华书局出版的《辛弃疾词选》(1979年版)在这首词的“说明”中写的是:“这是作者在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及监,兼管农桑)时写的。”——说得很笼统。
就连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词三百首笺注》(1979年版)关于辛弃疾这首《菩萨蛮·书江西皂口壁》的原创地也同样说得很笼统。《宋词三百首笺注》中有关这首词的注解中写道:“《菩萨蛮》此词是辛弃疾三十六岁任江西提点刑狱时作。”
万安和赣州都属江西,因此这样简短的一句话,仍然没有说明写作(创作)的具体地点究竟是万安的皂口,还是赣州的郁孤台。
(郁孤台正门)
此外,在不少解释这首辛词的文章里,还有其他一些解说得不当的地方,如,说“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南”;又有说“‘郁孤台下清江水’的‘清江’即指‘袁江’,同赣江汇合后流入鄱阳湖,这里指流经郁孤台下的赣江。”这就有些让人觉得越扯越远了。
辛弃疾所说的“清江水”一看也知道是指郁孤台下“清冽的江水”,怎么也不应该同远在几百里之外的赣北的那条清江拉扯到一起,如我等常住赣州的人还不至于因此犯浑,但对很多没到过赣州的人来说就会越看越糊涂!
此外,郁孤台也不在赣州城西南,而在赣州城西北。郁孤台是在赣州城西北的贺兰山上,严格地说还在章江江畔,章江还不能说是赣江,章江(又叫西江、西河、章水)向下游流出三、五里左右,才到达了赣江的起点,即章江和贡江(又叫东江、东河、贡水)的汇合处龟角尾。章、贡合而为赣,赣江由此得名,赣州也由此得名。八境台就建在龟角尾上,八境台同郁孤台一样,都是赣州有名的景点。苏东坡在八境台,还留有诗作。两座台连同连接他们的宋代古城墙都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贡江倚古城东而北去,图中的城楼即是涌金门城楼,远处是章、贡两江汇合的龟角尾。)
但辛弃疾在万安的皂口镇,为什么就独独记起了郁孤台呢?郁孤台同八境台比,还稍稍在水的上游,万安皂口在赣州北面,即使从万安往南逆流而上到达赣州,也是先到八境台,再逆水进入章江才能到郁孤台的,可为什么辛弃疾就只想到郁孤台而不会写成“八境台下清江水”呢?
到底什么原因现在当然无从查考,也许是他登过郁孤台印象更深,也许是“郁”与“孤”是南宋时期主张抵抗的“主战派”们永远挥之不去的痛彻入髓的感触,因为南宋朝廷对北方的金国总体上是取守势的基本国策,主张北伐的朝臣将领是很容易因主战、北伐而获罪的。“郁”者,郁闷,一生郁郁不得志也;“孤”者,孤独,在朝廷中势单力孤也,很容易触动辛弃疾思想深处的痛楚。
因此,我想,郁孤台就很自然地被辛弃疾写进词作。而苏东坡生活在北宋时期,没有亡国之痛,虽然他在赣州也曾写有关于郁孤台的诗,但就没有这首写郁孤台的辛词名声大。
就因为词里写到了郁孤台,于是就推断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是在郁孤台写的,这样推断就显得非常勉强。
我觉得,古人不是今人,尤其象辛弃疾这样的大家,用典入词,以词写事,写史,写感慨,几乎就是信手拈来,毫无斧凿之痕。加上他日日不忘北伐,事事慨谈恢复,说到慷慨时,豪气激越,气冲牛斗;写到悲愤时,对英雄报国无路,则潸然垂泪,痛不欲生。在辛词里,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很难想象,辛弃疾要在赣州打完腹稿或者写出草稿后,再到万安才能完成创作并书写到皂口墙壁上。
我是认可该词是在万安皂口镇所创作并直接书写在皂口的墙壁上这种说法的!
我也希望有更明确的关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皂口壁》原创地点的相关文献记载被发掘出来,我们也就可以免去老是说得自相矛盾,各说各话了。
(本文图片均系乐游原用手机拍摄)
欢迎浏览我的其他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