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楼蒐书记】春日书事(二)——孔网《夏日走过山间》入手记
(2025-04-28 14:28:00)
标签:
春日书事(二)孔网《夏日走过山间》 |
分类: 书话 |
【小山楼蒐书记】春日书事(二)
——孔网《夏日走过山间》入手记
我在孔网上搜《夏日走过山间》品高价低的,2025年4月3日下单付款,定价:42元,实付10.80元(5+5.8)。二五折。4月4日发书, 4月6日到书。因尚在婺源。4月7日上午取回。卖家是河北省廊坊市三河燕郊一家书店。午饭后拆封,书小32开,九五品,无章无字,小巧可爱。题签钤印,登书入档,拍照存档。
春游回来两天处理其他书事。4月9日开读。还是用黑笔标专名线,红笔波浪线划名段名句。读了一半多,然后是河南之旅。回来后,一边处理完文债,一边续读,恰好在读书日当天读毕。
读完之后,才发现此书缺少前言、日记标题、后记,所以,对著者生平、本书底本、流传情况以及译者翻译中的体会,完全没有。感觉就是一本祼书。当然,配了作者所摄照片、画的插图,这是亮点。
本书记录了缪尔1869年夏季在内华达山脉的考察经历。作者受雇于一位牧场主,协助牧羊人帮主人的羊群赶到内华达山区放牧,并对这片山间牧场进行了长达一个季度的深入细致的考察。
对风景的描写,是书中最主要的内容。如他对默塞德山谷的描写:
高大的山峰簇拥在一处,河流留下优雅的弯道……勾勒出高低不平的起伏,却没有一处突兀的岩角,一切仿佛用砂纸细细打磨过一般顺滑,这片美景就像是经过精心设计过的圣洁雕塑一般,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类似的场景,我在福建福鼎的嵛山岛见过,那两座山如美人乳,又如骅骝臀,山峰山谷间优美的曲线光滑如锦缎,跟书中的描写神似。
对约塞米上蒂默塞德河源头附近的雪峰描写:
在蓝天的背景下,雪峰的轮廓清晰得仿佛近在眼前,它们甚至像是岛屿在蓝天里一样,被浸染上了天空之蓝。
这个描写,对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博格达峰、南迦巴瓦等雪峰,同样适用。而且,还不够。
作者对约塞米蒂云中王国夏日积雨云的描写,“我还没见到过造型和质地都如此结实的云彩”,“甚至设想这些云本身就是植物” (6月12日日记),使我想到童年时漫长夏天里所观察到的大团大团的像山峰、像棉花团一样的积雨云。
大自然的奇特、险峻,如“在很多地方,被冰川削过的地面平整得能像玻璃一样反射太阳光”(7月14日),使我想到太行大峡谷桃花谷中,有两块岩壁,像是用刨子刨过的一样平(7月15日)。作者在山谷的边缘观察深渊,以及对自己的警告:“下次再也不要去那么靠边的地方了”( 7月15日)。又令我想到以前在庐山龙首崖边拍照,倚在崖边一个低凹的地方,导游站在对面的一块石头上拍照,照片出来后,由于石头颜色的关系,使的我和孩子看起来像两枚鸡蛋随时会从崖边滚落下来,不禁后怕。
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书中俯拾皆是。“那些神奇的峭壁和树林,书写了一篇我情愿用一生来阅读山之书篇。这大山是如此的广袤,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7月11日)。“在这约塞米蒂穹顶山上休息,我晒着太阳,……不禁陷入对这周遭美景深深的崇拜中”(7月20日)。 “在回到大山的中心之后,现在和以后都别无所求了。“在山间,……一切都那么清洁纯净,充满了圣洁的训诫。”
书中描写动物,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如出发时对小狗卡罗、羊群的描写(开篇,6月3日)。
作者对松鼠的描写最为生动, “尽管有不少天敌,松鼠仍然是一种快乐的动物,是森林的宠儿,是不知疲倦的精灵。”“所有的野生动物中,它们是最有野性的。”(7月1日)对欢乐的小小花栗鼠,也用了很大篇幅的精彩笔墨来描写(7月31日)。
写一只蚱蜢为他唱歌跳舞,让他感到衷心的快乐,用相当的篇幅(甚至辅以插图):“我没见过如此诚挚、热情、自在的生命之乐,这只滑稽的红腿蚂蚱,是大山里最快乐的孩子,它的生命仿佛是由浓缩的纯然快乐来组的。……庄重的大山会因为这只奇怪的动物而欢乐。……自然之子能如此欢唱跳跃。它的天空中没有愁苦的乌云,它的未来里没有贫瘠的寒冬。对它而言,每天都是欢乐的假期。即使它的生命直到黄昏,我相信它会像树叶那样,飘落在森林的地面上。” “……还有那生机勃勃的蚱蜢,像电火花一般的快乐让整个庄严的大山都充满了生气,就像小孩的笑声一样。谢谢你们,谢谢你们鼓舞人的陪伴”(7月21日)。这只快乐的蚱蜢,感染了作者,也感动了我。
对植物的描写,占据了极大篇幅。因其内行,所以能一一指名道姓,娓娓道来。名目太多,恕不详引。有的版本为此加了索引。
作者对植物、景物的描写十分精彩,如“投映着树叶阴影的岩石”那一段(6月19日),“空气中弥漫着香脂、松香和薄荷的味道” (6月20日), “只要有山间一日的恩赐,……他都永远是富有的”(6月20日),充满了基督徒对上帝的赞美。
作者甚至希望自己化身为树,“与这些刺柏一起,在特纳亚当湖边站着,经历数千个春秋,那样我能观察到多少事物啊,又将会过得多么愉快啊” (7月27日)。
书中也有对人物的描写。
对印第安人,既有对他们生活环境不破坏自然的肯定,也流露出对他们的种族歧视。
又比如他说,加州牧羊人“没有一个是神智正常的”、“他们只听见羊群‘咩咩’的叫声”、“外面美好的大自然之声,对他们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的分析,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流露出知识的傲慢、阶级的歧视。作者不解牧羊人比利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多次邀请,不去约塞米蒂峡谷的边缘去看看风景,甚至连帮他照看一天羊群的好意也不接受。 “我会头晕,那儿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花钱来看石头和瀑布的旅行者都是傻子。好了,你骗不了我的。我在这儿时间够长了,不会上当。”作者认为:“这样的灵魂是在沉睡中,或者是在卑下的快乐与忧愁下被窒息了。”作者不懂得,比利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挣扎在求温饱的生存线上。而旅行,是当时有钱有闲者才能享受的(作者也是受雇才有机会开始这段旅行)。当然,劳动者一旦翻身做了主人,有了一定的文化,也会喜欢上旅行的。
全书的精彩体现在一个“慢”字。“不急着赶时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一种实质上的永生“(6月13日日记)。“这珍贵的日与夜呵,注定将在我心中永存”(6月14日)。“在如此珍贵的夜晚里,我怎么舍得闭上我的眼睛?”(7月9日),这固然跟牧羊这一工作本身有关,也与作者所处的农业时代有关。
书中金句俯拾皆是,恕不繁引。
约翰•缪尔文笔优美,观察入微,植物学知识特别丰富,能认识各种植物。我在想,像我们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川西等地的风景地貌,以他这样慢悠悠的写法,估计十本书都容纳不下。
据说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将缪尔与梭罗、阿尔多·李奥帕德并列,认为他们的作品是“可以并存于书架上的自然文学典范”。并在其任期内,批准创建53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6个国家公园。缪尔也因此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
上译本据1911年英文版翻译。详细描述了缪尔对地质、动植物生态的观察,以及他与自然的互动。其文风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被誉为“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译本保留了原书的日记体结构,译者尽可能还原了缪尔细腻、生动的描写风格。配有作者拍摄照片和手绘的彩色插图,书系精装本,小32开本。装帧十分精致。
至此,文中提到的自然文学三巨头的三部名著都在我的书架上。如果再买一本来补充的话,是选人文本呢,还是天津本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