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 庄子》(选修 第五单元)教学建议
(2012-11-18 10:43:37)
标签:
春风效果关联事例不太杂谈 |
分类: 备课拾零 |
思考一:面对《庄子》,我们教什么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
(1)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2)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
二、《教材概述》要求
1、庄子的思想非常奇特,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顺应造化。以道为师的根本在于化解一切偏执,是本心解除所有世俗负担。顺应造化的宗旨,在于使人们超脱人生的种种困境(包括病痛与死亡)。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在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时,应如此这般的实现精神的突围,而不至于压得喘不过气来。其根本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
2、庄子感叹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人间世),认为生命被按照世俗的价值标准来“使用”只是人生的歧途。一方面人应当谨慎自处,超越生命被赋予的工具性价值,来保全涵养和发展生命,另一方面,人又不能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工具,对他人不应该单方面占有、利用和榨取,相互间应该达成亲密无间、双向往来、彼此信赖、开放自在的和谐。庄子这种思想凸现了生命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3、庄子安时处顺的思想,蕴含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挣扎;其以无用为大用的思想,则回应着把生命当作工具的价值观对生命尊严价值的戕害。
三、《庄子》选读单元教学总目标
1、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必然涉及《庄子》的思想及其在文章写作方面的问题等等;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三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庄子的思想、了解庄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得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2、具体篇目教学目标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选文。
2.引导学生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
1.讲授选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2.引导学生把握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
怒而飞
1.主要是讲授选文第1则。
2.用选文的思想启发学生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把握《庄子》尊生的思想。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
1.主要是讲授第1则选文。
2.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颐隐于齐,肩高于顶
3、《庄子》教师用书建议精讲篇目
《无端崖之辞》主要讲授选文第1则、第3则、第4则。
《鹏之徙于南冥》主要讲授选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东海之大乐》主要讲授选文第1则。
《尊生》主要讲授选文1、选文2。
《恶乎往而不可》主要讲授选文第1则。
4、《庄子》选文出处介绍
5、所选文段归属
无端崖之辞
东海之大乐
尊生
恶乎往而不可
《庄子·内篇》有文章七篇,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徳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6、《庄子》篇目解读
(1)选文共14则,精讲8则;
(2)选文中《内篇》5则,《外篇》4则,《杂篇》5篇。
(3)选文承载的教学目标:
(4)其中《尊生》(第2则)重在“无用为大用”的观点;
(2)在《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四单元学习了《庖丁解牛》,其中“探究讨论”第四题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养生之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8、必修、选修选文内容之间的关联
必修:《逍遥游》学习重点放在艺术特点方面,如想像、对比手法的运用,寓言的特点,浪漫主义色彩及汪洋恣肆的风格。对庄子的思想,使学生对庄子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即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形式后内容,其主旨争议颇多。
选修:先由表现形式入手,选《无端崖之辞》,再继续《逍遥游》,学生对选文有感性认识,同时了解庄子的思想也必须从《逍遥游》开始,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写到“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逍遥游》的主旨就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要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就要无为谓大为,安时处顺;要达到保全自我的目的就要尊重生命,以无用为大用。
9、《内篇》三则选文内容阐释
《鹏之徙于南冥》为庄子《内篇
道家发展的三个阶段
思考二:面对《庄子》,我们怎么教?
一、《课标》教学建议
7、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阅读文化论著,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相互探究,必要时老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结果应该切合实际,不要盲目拔高目标。
二、《庄子》选读教学建议
1.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授本单元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概说部分,以了解庄子其人以及《庄子》其书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情况。
3.建议任课教师在教授本单元内容以前,阅读教材概说部分的相关内容,并且阅读教参有关材料。这些材料,提供了古今一些重要学者对《庄子》及其艺术的整体性认识,有很高的参考、指导价值。
三、必修课和选修课编排体例的比较
必修课
单元介绍
课文
研讨与练习
四、教学方法举隅
专题式教学法
1、专题式教学法是针对选修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的教学方式。
2、专题式教学法是建立在对文本的通读基础上而进行的,可以说没有立足于文本,就不可能有适合学生需要、符合选修课特点的专题。
3、专题式教学法的专题是学生对文本研读后根据课程的目标和自己的兴趣而提出的。
4、一个专题必须有四点:专业点、切入点、集结点和提升点。
(1)所谓专业点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时,必须选择文本内的内容,可能是语言魅力的,也可能是思想内容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研读时的“泛语文”现象。诸如我们指导学生研读《无端崖之辞》中的“引导学生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就要紧紧围绕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不能脱离文本选专题,也不能脱离内容去探究。套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文本可供选择的话题很多,但符合学生实际的并不多,需要老师的指导。在具体操作中对一个话题,学习小组一起去做,效果更好。
4、一个专题必须有四点:专业点、切入点、集结点和提升点。
(1)所谓专业点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时,必须选择文本内的内容,可能是语言魅力的,也可能是思想内容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研读时的“泛语文”现象。诸如我们指导学生研读《无端崖之辞》中的“引导学生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就要紧紧围绕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不能脱离文本选专题,也不能脱离内容去探究。套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文本可供选择的话题很多,但符合学生实际的并不多,需要老师的指导。在具体操作中对一个话题,学习小组一起去做,效果更好。
(3)所谓集结点,就是指在一定话题下对文本材料的重组,只有重组才能有选择的深入学习,在现阶段片面追求让学生把庄子读懂读透,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将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浅显化、简单化,甚至庸俗化。而利用专题教学集中力量解决一两个问题,是目前情况下破解选修课量大时紧的办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如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时,可以突破章节的限制,在所有的章节里寻找支持材料,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写作艺术。
(4)所谓提升点,就是通过前面的三个步骤,在所学的文本中找到了能承载语文素质的主题,在选择一个自己可以驾驭的角度,然后在文本中寻找相关的材料,进行文本资料的重组,最后得出结论,使探究的问题得到总结提升,自然学生学习能力也就得到提升。虽然学生得出的结论还略显幼稚,但毕竟是自己探究的结果,同时在小组或全班展示共享中,得到学生的质疑和补充,最后得到真正的提升。
专题式学习举例
学生在老师讲授《无端崖之辞》第三则后,通读其它六则,会对其中所创造的形象进行归纳,对比和分析,形成专题学习的集结点,所有的资料为“形象”这一专题集结服务。如《徐无鬼》中的匠石和郢人,《田子方》中的伯昏无人,《应帝王》中的儵、忽和浑沌,《外篇》中的任公子等等,都是一些超绝人寰的形象。当然也可以以后面的选文形象为补充,诸如《东海之大乐》中河伯、北海若、坎井之蛙、东海之鳖作为寓言的主体形象;《恶乎往而不可》中的子舆、子来、哀骀它等形体残缺、畸形、丑陋的人物形象。
经过集结整理教材的资料,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归纳,得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专题学习的提升点,学生的观点可能不太深刻,这需要老师展示自己的观点时引导、质疑、纠正。学生通过专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是所学内容在必修的基础上得到拓展和提高,即使他进行专题的问题很小,也是有收获的。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庄子(选读)》的一些内容重点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对博大精深的庄子思想而言只是皮毛,对选修课的教学方法也是一家之言,希望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的汇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