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舌尖上的四季 |
日前,看到了媒体上的一则消息“邀请《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在天津街打造一条美食街……”,未及细看内容,“天津街”三个字映入眼帘,不知为什么,一下就触动了心旌,勾起了曾经……
大连天津街,一百多年前,先是有了个俄名,叫作“娜乌奥罗斯伊斯卡亚街”。1909年,又有了个日本名,“浪速町”,浪速,参与甲午战争一艘军舰的名字。1946年,改称合作街。1949年,改名天津街,并沿用至今。关于天津街名,并没有相关资料显示其由来。大概是取与同为港城的近邻天津同为重要港口共同繁华兴盛之意,亦或是因与上海路相交顺势而取名天津街也有可能。
从此以后,拥有了堂堂正正名字的天津街上,老字号的名字个个响响当当,群英楼、杨家吊炉饼、王麻子锅贴铺、苏扬菜馆、狗不理、糯米香、马家饺子馆、人民浴池、大连陶瓷商店、虹霓电影院、新华书店、旅大文物店、老天百、妇女儿童百货等等,行业齐全,店铺鳞次栉比。
最初的记忆中,每到礼拜天,爸爸妈妈都会带着我和弟弟从西岗坐着电车去逛“街里”——天津街。和妈妈去陶瓷商店看碗盘,老天百里选百货,妇儿百货,妈妈叫妇女门市,里面总有那么多好看的衣服,但并不是想买就能买。想买就能买,逢去必买的是小人书,新华书店,现建设银行原址斜对面的儿童书店,是我儿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每次都能买上两本,宝贝似的翻看、珍藏,留存至今。
采购完毕,一定会下馆子。锅贴铺、狗不理、苏扬菜馆是常去的馆子。但不管吃什么,总要等上好长一段时间,不知道人家又饿又馋吗?
八十年代,天津街改成了步行街。小人书不买了,入读大学的我,在逼仄的外文书店里,用爸妈的书报费总能淘到限量的原版书。正值青春年华,当然也爱臭美。爱穿敢穿的大连人,都会到天津街去买衣服,这里的大小店铺满是采自上海、广州、深圳甚至港台的流行时装。逛天津街,哪肯错过一家店铺,再小也要进去,万一找到那件与众不同的呢?仅1公里长的天津街,从东进去看南侧店,再从西返回看北侧店,饿了吃点东西,再到虹霓电影院看场电影,常常要逛上一天,直到筋疲力尽。但买到可心的衣服,一点都不会觉得累。
九十年代,我就职于天津街附近CBD。午餐去群英楼,一张烩饼,一碗酸辣汤,怎么吃也吃不够;马家饺子馆,六块钱15个饺子,再喝碗饺子汤,原汤化原食,真的很舒服;山水楼的太子包雪白喧腾,一咬一包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口爆浆,一块钱一个,吃完之后再买上几个带回家;春节前夕,到天百为家人买年货,挑选、交款,越过层层人墙,终于买到手了,如英雄般骄傲。陆陆续续,天津街上,由西而东,天百、天植、天伦,一个个天字号商厦依次铺排,我拥有了那个年代小女人的顶配——皮草。
至此,大连天津街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并称为中国十大著名商业街。
进入新世纪,天津街拆迁改造工程开始启动。重新开街,天津街成为国际都市标准的繁华商业街。一座座高楼商厦拔地而起,金碧辉煌;街道两侧设有电动扶梯,供行人轻松上下、过街;就连地面也变成了华丽的大理石,天津街大气,也更洋气了。上班下班,季节转换,渐渐地,天津街上的行人稀稀落落,熟悉的店铺越来越少了,买东西得去别处了,终于,徒剩外表繁华的天津街沦为上下班的过道。
已经很久没来天津街了。走进“舌尖上的”天津街,应该是特色美食一条街,大连特有的各类海鲜占据着半壁江山,海参鲍鱼,名贵的紫海胆、大扇贝、海蛎子、大鱿鱼、章鱼爪,刺刺啦啦的烧烤声,四溢的鲜香,无不吸引着行人驻足品尝。
除了本地特产,还能品尝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美食,蒙古烤肉、武汉热干面、陕西肉夹馍,甚至还有日式韩式料理。
逛逛吃吃,不觉已走到老街尽头。老天津街的照片墙、老字号的牌匾墙,一幅幅、一块块早已深藏记忆,无法忘却。助力、腾飞,真的令人期许。期待着那些牌匾高悬门楣,我还像以前那样,好好逛逛天津街,重圆几代老大连人的老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