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长城的命名通常与修建朝代或所处地域有关。以其形状命名的不大多见,悬臂长城便为其中之一。
悬臂长城距离嘉峪关关城大约7公里。明朝嘉靖十八年,为了加强嘉峪关关城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修筑了嘉峪关南北两翼长城。因筑于黑山约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得名“悬臂长城”。
与那些游走于崇山峻岭之中巍峨雄伟的著名景观长城相比,眼前的悬臂长城简直就像乡村中的院落土墙。没有蜿蜒曲回的气势,没有整齐气派的墙砖。长度只有短短的750米,宽度仅可容两人并行。完全由就地所取的黄土、砾石夯筑而成。1987年修缮时,增加了首尾两座礅台、台阶才有了现在的规模。所以,站在第一座礅台上,整个“悬臂”便一览无余。
有人说,登上这样的长城20分钟足矣。也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迈着轻快的脚步出发了。不觉之间,行程过半,天空凑热闹般地飘起了细雨,山势的坡度也陡增起来。渐渐地,雨势加大了,我们的步履艰难了,呼吸急促了。前面竟然有人坐在了台阶上。条件反射般,我也走不动了。这就是那段“悬臂”吧。面对不止45度,陡峭无比的台阶,不得不伸出双臂扶住城墙才可前行,这大概就是“悬臂”的真正寓意吧。登过许多长城,这一段悬臂长城不能说是最难登攀的,也是绝对不可小视的,令人印象深刻。
终于登临山巅礅台,远眺长城内外,雨中的大漠显得更加荒凉。遍野石砾,一片光秃。仅有的点点星绿昭示着生命的顽强,令人肃然起敬。生存尚且如此艰难,何况还要与来犯的外敌厮杀。低矮窄小的城墙可能没有什么抵御能力,但她的特点正是优势,可以作为暗道出敌不备。这也正是修筑悬臂长城的意义所在吧。
山巅礅台就是悬臂长城的终点,走出礅台即可下山。下山台阶两侧的栏杆上密密麻麻地悬挂着连心锁,古老的长城与爱情牵连在了一起,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孟姜女的故事。也许悬臂长城也有着一段不被人知的凄婉爱情故事,还是经历了艰难的跋涉、艰苦的磨难才收获了美好的爱情,悬挂连心锁以示纪念?亦或许兼而有之?
山脚下的几组雕塑又把人们的思绪带回了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岁月。这里是丝绸古道,来往中原西域的商贾驼队经过这里,出征作战的将士们经过这里,去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不仅从这里远走他乡,更从这里荣归东土大唐。
星移斗转,时光荏苒。今天,现代化的交通早已取代了丝绸古道。然而,人们还是欣然靠近着憨态可掬的骆驼,仿佛能从悠悠的驼铃声中听到那些曾经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