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创办的中华老字号---至今还保留的
(2013-03-21 15:36:37)
1、王致和
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酿造调味品为主的科工贸一体化、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全公司总资产4亿元,现有员工1800人,专业技术人员326名。
集团生产金狮牌系列酱油、龙门牌系列食醋、王致和牌系列腐乳、料酒和酱、日式咖喱卤及其它复合调味料几大类百余种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拥有“王致和”、“金狮”、“龙门”、“老虎”四大品牌,是北京市最大的生产经营酿造调味品的专业化公司,其规模和创利税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现年产腐乳5.6亿块、酱油6万吨、食醋3万吨、酱1万吨。腐乳在北京市场占有率为90%,其它调味品在北京市场占有率为60%,并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各国。
相传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安徽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屡试不中,为谋生路,在京城做起豆腐生意。
一次,豆腐没卖完,时至盛夏,便切成小块,配上花椒等佐料腌上。到秋后打开缸盖,豆腐变成豆青色,臭气扑鼻,一尝却别有风味,送邻居尝后无不称奇,一时名扬京城。后传入宫中,倍受慈禧赞赏,御赐名“青方”,成为青宫御膳。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发酵、腌制、后发酵
等多道工序制成。其中腌制是关键,撒盐和作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豆腐则过臭。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它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味道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苦浆水、凉水、
盐水,又形成了豆腐块呈豆青色。
2、吴裕泰
一百多年前,北京人说:北新桥有家徽商茶栈,叫吴裕泰。如今,北京人说:北京的老字号吴裕泰要上市、要走出北京了。昨天,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刚刚改造竣工的王府井吴裕泰旗舰店举行,改制后的吴裕泰,国有股占44%,总资产达到1亿元,成为京城茶叶行里资产量最大的企业。据介绍按照公司计划,它将力争于明年底前上市。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吴裕泰已经成为拥有170余家连锁店、一个茶叶加工配送中心、一个茶文化陈列馆、一个茶艺表演队和三个茶馆,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中型连锁经营企业,是京城著名的中华老字号(1995年,国内贸易部授予吴裕泰为“中华老字号”称号),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
3、胡庆余堂
胡庆余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胡雪岩创办的国药店。胡庆余堂药店,以宋代皇家的药典为本,选用历朝历代的验方,以研制成药著称于世,一直到今天仍为中外人士所喜用,它和北京的同仁堂并称为中国著名的南北两家国药老店。
4、张小泉剪刀
张小泉,明末安徽黟县会昌乡人。其父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和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
明朝末年,灾害频繁,烽烟四起。黟县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父子二人,制剪为业,小泉刻意求师访友,技艺大进。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创制出嵌钢制剪的新技术。他选用闻名的“龙泉”钢为原料,制成的剪刀,镶钢均匀,磨工精细,刀口锋利,开闭自如,因而名噪一时。一些专业艺人如裁缝、锡匠、花匠等慕名前来定制剪刀。
5、胡开文墨
胡开文墨店首创于乾隆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765年,胡开文制墨所用的原料非常考究,制作过程也很复杂。他不断地改革制墨配方,提高生产工艺标准,生产出了一批墨质极佳的著名珍品,胡开文所制的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入纸不渗,芬香悠久。他所制作的“集锦墨”则长期作为贡品被送入宫廷。胡开文由于以制墨而著称,被清政府赐予奉天大夫。胡开文的后人也世代以制墨为业,1915年胡氏后人所制的“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胡开文墨业也更加大放异彩。
6、胡玉美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一胡氏人家由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移居安庆,开始在本地走街串巷,肩挑贩卖
酱货,继而开设“四美”酱园、“玉成”酱园,后在安庆商业中心四牌楼创办“胡玉美”酱园(“玉美”是店号,既以之志前人创业之艰辛,又寓之以“玉成其美”之意),至今已有176年,是一个负有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7、谢裕大茶行
谢正安(公元1838—1910),徽州府谢氏“余庆堂”第47世。18岁赴江北做生意。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漕溪“谢裕大茶号”开张。当年清明一过,他亲自带领家人到充头源茶园选采肥壮芽茶,经过“下锅炒(五桶锅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等工序的精心制作,形成别具风格的新茶。由于“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称“毛峰”。因数量极少,先运至上海新挂牌的“谢裕大茶庄”面市。
8、同庆楼
同庆楼菜馆是芜湖餐饮业的历史名店。1925年创建,1999年,国内贸易部认证“同庆楼”菜馆为“中华老字号”,全国餐饮行业仅有58家。1925年左右,当时正值芜湖米市兴旺,商业发达,饮食行业的酒楼、菜馆纷纷建成开业,为在林立的酒楼之中力压群芳,10家商业大户联合集资,开办了一所徽州班菜馆,公推民国初年闻名江南的“醉春酒家”打面师傅程裕有出任经理。店址在中二街(今柳春园小学校址),最初取名“同鑫楼”。因程裕有一师傅在武汉开设同庆楼菜馆,便前往请教,并商定借名“同庆楼”来芜,称为“徽州同庆楼”菜馆。
9、耿福兴酒楼
耿福兴”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原设于芜湖市三街口始由江都耿氏兄弟长宏和长富饺面及芜湖严开银师傅酥烧饼组合而成“耿福兴饺面馆”。历经沧桑、百年不衰、直至今日,“耿福兴酒楼”誉满江城名闻遐迩。1959年迁至中二街。
10、安科余良卿
安庆的余良卿膏药,传说它最早的创始人是安徽桐城余家湾的余性庭,当年他在安庆等地悬壶济世,因为医术高超且医德卓著,而且由他所制的膏药因为配方独特,用料讲究,为许多患者解决了病痛之苦,所以颇受当时百姓的爱戴,也因此逐渐积累了一些资本,等到大清咸丰五年时,也就是1855年,余性庭便在安庆城内大南门正街16号(后称皖省大南门内府城隍庙街右首第六家坐东朝西单独铺面),开设了一座药铺,取名为"余良卿"号.至此,随着以后历代的发展与延伸,余良卿这个牌子便在长江沿线慢慢流传开来.
11、宣纸
不用多介绍了
12、胡源泰
胡源泰的开创者胡沇源(1831-1911)少时家境贫寒,所以就依古徽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惯例,由父母托人将其送到江苏东台县一家茶叶店里学徒习商。胡沇源以他多年的个人积攒和店东给予他担任“水客”的酬金,首创“胡源泰”茶号于姜堰。姜堰城并不大,离泰州也只有20公里,自古就有“粮仓”之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因为历史上长江、黄河、淮河三水皆汇于此,因此,姜堰又称“三水”;也正因为这样的条件,姜堰一度十分繁华。以茶叶而言,据史料记载:泰州地区茶业经营者多来自徽州等地的茶叶产区的茶商,至清代时规模较大的就有25家,而“胡源泰”茶号就是其中之一。
13、张一元茶庄
张一元是张一元茶庄的品牌名。最早张一元茶庄的创始人姓张,名昌翼,字文卿。安徽省歙县定潭村人。年青时来京,在崇文门外瓷器口荣泰茶庄学徒。之后另立门户,在花市摆茶叶摊,买卖很好,1900年在花市开办了第一家店,取名“张玉元”,“玉”在古汉语里也有茶的意思,“元”在汉语里是第一的意思。1906年在前门大栅栏观音寺开设了第二家店,取名“张一元”,比“张玉元”更好记、更有寓意。“张一元”取“一”和“元”两个首位的意思,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企业能像字号一样在同行业中争第一。1908年在前门大栅栏街开设了第三家店,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该店亦称“张一元文记”茶庄。
14、大中华酒楼
大中华酒楼是一家鱼菜为主的餐馆,三四十年代曾在武昌驰誉一时,至今不衰。当时武昌城区狭小,大中华地处平阅路(今彭刘杨路)柏子巷口。
1930年,徽商章在寿等18位安徽绩溪老乡在彭刘杨路口(今彭刘杨邮局对面)创办了大中华酒楼。当时大中华酒楼是一家经营红烧鱼面的面馆。由于主厨兼股东程明开的加入,酒楼也开始经营中餐,并以烧鱼为特色。
著名的“武昌鱼”出自这里
15、汪恕有滴醋
恕有滴醋厂是苏北地区最大的食醋生产民营企业,产品已形成调味、保健、风味三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汪恕有滴醋创牌于清初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距今已有三百三十多年的悠久历史。曾被乾隆帝封为“御品”,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其烹饪名著《随园食单》一书中推荐“以板浦醋为第一”。
三百多年前,有不少安徽人来到海州地带谋生,“汪恕有”滴醋的创始人汪懿余系徽州迁居板浦汪氏第一代,起初在家中建立一个作坊,用简单的工具
生产数量有限的“老糖”,后来改制成为生产食醋,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为了生意上的方便,便起了店号叫做“恕有”,由于汪氏做的醋酸度甜香醇和,味美津香,每次食用只需几滴则醇香弥足,故称之为“滴醋”,汪恕有滴醋从此就作为产品的正式名称而流传下来。
延伸一下,非徽商创办的安徽老字号
16、口子酒业
淮北的 都知道的 呵呵
17、安徽寿春堂
合肥的 卖药的
18、一得阁
北京“一得阁”以生产墨汁而闻名与耳,距今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清朝同治年间,安徽一个姓谢名松岱的文人进京赶考,名落孙山,深感研墨太费时间,耽误答卷。他当时想,如果能制出一种墨汁直接用于书写,既省时又省力,不就可以“一艺足供天下用”吗?于是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选用油烟,再加上其他辅料,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墨汁。一经上市,便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同治四年,谢松岱在北京琉璃厂44号开设了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店铺名称叫“一得阁”,并亲手书写牌匾,悬挂于门前。这便是“一得阁”墨汁的来历。
19、北京稻香村食品
清朝末年,南京人郭宝生在家乡创办了一家“稻香村食品店”。不久,又迁到北京,店址在前门外观音寺街。这是北京最早的南味食品店之一,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大约在1911年,观音寺街上的稻香村被安徽人汪荣清买下来,接手经营。稻香村地处北京最为繁华的前门外商业区,大栅栏、鲜鱼口、打磨厂、廊房头条、二条、三条、珠宝市街、观音街、煤市街等商业街纵横交错,店铺商号林立,戏院、酒楼、茶馆、妓院密集。各地商贾云涌,客流量非常大。从京城内外前来购物的、听戏的、品茶的、吃饭的、寻欢作乐的人川流不息。加上民国以后,大量南方人随着北洋政府北迁而来到北京,吃不惯北京传统的北方饽饽,因而他们对稻香村的南味食品非常喜爱。民国初年,鲁迅在前门外绍兴会馆居住的时候,就是稻香村的常客
20、北京桂香村食品
这一时期,稻香村的生意十分兴隆,发展很快。安徽人汪荣清接连开设了两家新店:在稻香村附近另开了一个“桂香村”,又在西单开了一个“桂香村分号”。之所以取“桂香村”为字号,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据说有一次汪荣清从一个盛桂花的坛子里发现了十枚金戒指,他就用这意外的“桂花财”作资金,同时吸收了十名股东投资,择定桂花盛开的中秋节,开张新店“桂香村”。
21、奎元馆
清同治六年(1867年),有一安徽人在杭州开了家徽州面馆,没甚名气。一天,一个外地穷秀才来杭城赶考,进店要了一碗清汤面,老板怜其寒酸,特意在面底放了三只囫囵蛋,恭祝能“连中三元”之意。过后,老板也忘了此事。某日,一位衣饰华丽的年轻人走进店堂,落痤后只要碗清汤面,老板下在疑惑,官人接着说:“底下放三只囫囵蛋”老板闻声大悟,连连作辑庆贺:“相公果然高中了”忙治酒款待并请赐墨宝留恋。秀才沉思片刻,题赠“魁元馆”三字招牌,从此生意日见兴隆。以后有一任老板嫌“魁”字有鬼旁才改为“奎”字,一直延用至今。
22、致中和
1763年(即清乾隆二十八年),安徽大药商朱仰懋以《中庸》中的“致中和”三字为号,在古建德严州府开设了第一家“致中和酒坊”。这就是致中和企业的历史发端,从此,致中和企业开始了近三百年的品牌经营与发展。1876年,致中和五加皮获得新加坡南洋商品赛会金质奖后,举世闻名,开始享誉世界。一些国外行内人士更是把“英国威士忌,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俄罗斯伏特加,中国五加皮”并称为世界四大区域特色名酒。
23、麦陇香
麦陇香”是安庆一家生产中式糕点的百年老字号。是安庆乃至整个皖西南地区的著名品牌。它由来于清末的商业竞争。清光绪年间,浙江有位商人在安庆胡玉美酱园附近开了一间名叫“稻香村”糕点店。胡玉美想与之竞争,就在自己的酱园旁也办了一间糕点店,取名为“麦陇香”。此名出自苏东坡“麦陇风来饼饵香”的诗句。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