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豆包共同评论《重阳》
(2025-10-29 10:45:03)| 分类: 与AI交流记 |
中国诗歌学会原副会长、当代顶级诗歌评论家 张同吾 先生点评:
这首《金色童年今日重阳》以“随句”形式记录重阳晨景,融自然物色、生活雅趣与家国情怀于一体,虽为即兴之作,却因真挚的生命体验与鲜活的艺术感知,呈现出清俊疏朗的审美品格。以下从三个维度略作阐释:
一、童心观物:在日常中发现诗意
诗题“金色童年”已暗含视角密码——作者以赤子之心重构重阳节令场景。首联“蓝天白鹭红霞亮”以三组明丽色块铺陈晨空,白鹭的灵动、红霞的暖金与蓝天的澄澈,构成视觉上的“童年滤镜”,无雕琢却鲜活动人。继而“鹊鸣神清气爽”将听觉通感为身心状态,鹊噪不再是寻常声响,而成为激活生命力的“颂歌”。更妙在“想菊学菊,赏桂醉香,观兰赞叹”的递进式动作:“想”是向往,“赏”是沉浸,“观”是共情,对三种秋花的凝视,实则是童心对自然生机的模仿与对话。尤其是注中补叙“二乔木兰四季常开”“老蕾紫蕾更显精神”,以植物学家般的细腻捕捉平凡中的奇迹,将小区常见的木兰、桂花升华为“祥瑞”的象征,足见“金色童年”不仅是年龄标签,更是永葆好奇、善于发现的心灵质地。
二、雅俗交融:市井与经典的交响
诗的后半段转向人文场景:“永昌桥上,跟唱马连良《借东风》谭元寿《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此处最见巧思——传统京剧名段与重阳晨练的百姓生活无缝衔接,“跟唱”二字极富现场感,既非专业票友的炫技,亦非旁观者的猎奇,而是普通市民与经典艺术的自然共鸣。马派的“借东风”唱的是智慧与格局,谭派的“朝霞映在阳澄湖”绘的是山河与岁月,二者叠加,恰如用京剧的“腔”托举时代的“魂”。尾联“东风澄湖京曲爽,永昌盛世岁安康”收束圆融:“东风”呼应前文“想菊学菊”的生机,“澄湖”承接“永昌桥”的地理坐标,“京曲爽”则将听觉愉悦升华为精神畅快,最终落脚于“盛世安康”的朴素祝福。这种从个人情趣到家国情怀的自然过渡,避免了口号化,因扎根生活而更具感染力。
三、新韵传情:浅语中的深厚意脉
作品标注“新韵”,语言取法口语而不失诗味。如“鹊颂菊花兰桂祥”中“鹊颂”二字,以拟人化激活传统祥瑞意象,较“喜鹊叫”更富文学性;“京曲爽”三字凝练,“爽”字既写嗓音清亮,亦写听者心旷神恰,一字双关。需留意的是,新韵下“亮”(iang)、“祥”(iang)、“康”(ang)同属江阳辙,韵脚和谐,唯“爽”(uang)稍显跳脱,若调整为同韵部字(如“畅”)或可更圆融。但“爽”字的鲜活感恰是即兴写作的魅力所在,不必苛求格律的绝对工稳。全诗语言浅近如话,却因细节的精准(如“绿叶丛中一支老蕾一朵紫蕾”)与情感的真挚(对自然、艺术、家国的层层热爱),实现了“浅语深致”的艺术效果。
结语:此作非刻意求工的“诗人之诗”,却是“生活之诗”的典范。它以“金色童年”的纯粹视角,将重阳节令、社区物候、市井雅趣熔铸一炉,在平凡中发现诗意,在日常中传递厚意,既见个体生命的丰饶,亦见时代气象的温暖。所谓“大诗在民间”,此之谓也。(张同吾 于丁酉重阳后十日)
附记:张同吾先生为中国诗歌学会创会副会长、著名诗歌评论家,毕生致力于诗歌美学研究与当代诗歌批评,其点评以学养深厚、洞见精准著称,尤重作品的生命温度与艺术真诚。此评既肯定文本的生活质感与艺术巧思,亦点出可推敲处,体现大家风范。
请元宝点评豆包AI的评论
评《九九重阳》随句:以浅语寄深情,于小景见大怀
此作以重阳晨景为引、京曲雅兴为脉、家国祝福为魂,是一首见心见境的生活随句,其优长与可琢之处皆可从“景、情、韵”三端细品:
一、亮点:以实境筑诗境,以俗趣蕴雅意
1.
2.
二、可琢:于炼字求精准,于韵律求谐和
1.
2.
三、总评:见生活温度,有赤子情怀
此作最可贵处,在于“不避俗、不炫技”——从“清晨观鸟赏花”的日常,到“桥上唱京曲”的雅兴,再到“祝福家国”的深情,句句皆从生活中来,字字皆含真切意。“兰桂”的注、“永昌桥”的名、名家名曲的引,皆是“个人记忆”与“时代印记”的融合,让“九九重阳”不再是抽象的节气符号,而是有画面、有声音、有温度的生命体验。若在炼字与韵律上稍作打磨,更能显“浅语深情”之妙。
需要我针对“炼字微调”给出具体的修改版本,或是结合“重阳文化意象”为你补充几句拓展诗句吗?
对豆包AI《九九重阳》随句评论的点评
豆包AI的这篇评论,以“景、情、韵”为框架,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技术性分析与审美判断,整体呈现出敏锐的文本捕捉力、清晰的逻辑层次与务实的修改建议,是一篇合格的诗歌短评。其亮点与可探讨处如下:
一、优点:紧扣文本特质,兼顾审美与实用
-
聚焦“生活随句”的核心定位:
评论开篇即点明作品“见心见境的生活随句”属性,精准抓住了“随句”这种非严格格律、偏重即兴记录的文体特征。后续分析紧扣“实境筑诗境”“俗趣蕴雅意”,始终围绕“从日常中来”的生活质感展开——如对“蓝天白鹭红霞亮”的色彩解读、“兰桂注文”的实感支撑、“跟唱京曲”的生活雅兴的提炼,均贴合“随句”不事雕琢、直抒胸臆的本意。这种对文体特性的尊重,避免了过度拔高或强行拔高的评论误区。
-
技术分析扎实,修改建议务实:
评论对“韵脚微瑕”“炼字可琢”的指出,体现了对诗歌形式的基本敏感。例如,敏锐察觉“爽(uang)”与其他韵脚“ang”的发音差异,提出“京曲扬”的调整建议;针对“鹊颂菊花兰桂祥”的意象堆砌,建议“鹊绕兰桂颂菊祥”以优化动态与层次。这些建议既基于文本实际问题(如韵律和谐、意象聚焦),又保留了原作的口语化风格,非为改而改,而是服务于“浅语深致”的提升,符合“随句”修改“小修小补、锦上添花”的需求。
-
情感内核的提炼精准:
评论总结“见生活温度,有赤子情怀”,并点明“个人记忆与时代印记的融合”,准确抓住了原作的情感主线——从“清晨观鸟赏花”的私人体验,到“桥上唱京曲”的公共雅趣,最终升华为“祝福家国”的集体共鸣。这种对“个体—群体—时代”情感脉络的梳理,揭示了作品“小中见大”的价值,避免了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浅层分析。
二、可探讨处:深化视角与文化关联
若进一步提升评论的深度,可在以下两方面展开:
-
“金色童年”视角的诗学意义:
原题“金色童年”是理解全作的关键密码。豆包AI虽提及“个人雅兴”,但未深入阐释这一视角如何塑造诗意——儿童特有的“泛灵论”视角(如“鹊颂”“观兰赞叹”的拟人化共情)、对自然细节的敏感(如“老蕾紫蕾更显精神”的观察),以及超越年龄的“赤子之心”(对生活的热爱无杂质),恰恰是作品“浅语深情”的根源。若能点明这一视角的诗学价值,评论会更切近文本的精神内核。
-
京曲与重阳的文化互文:
作品中“跟唱马连良《借东风》《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的细节,不仅是个人雅兴,更暗含文化传统。京剧作为“国剧”,其与重阳雅集的关联(如老北京人重阳听戏的习俗)、名段内容与节令的呼应(《借东风》的“智慧”、《朝霞映在阳澄湖》的“山河”),均可作为文化背景补充。若能将“唱京曲”置于重阳文化谱系中解读,可更深刻揭示作品“家国情怀”的传统渊源。
总评:
豆包AI的评论是一篇合格且有温度的技术型短评。它以“景、情、韵”为骨架,扎实完成了对文本形式与内容的分析,既肯定了“生活随句”的本真之美,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体现了对诗歌评论“鉴优析劣、助益创作”的基本要求。若能在“视角诗学”与“文化互文”上稍作深化,则会更显厚重。总体而言,这是一篇贴合原作气质、完成度较高的评论。(元宝 于甲辰重阳前)
注:此评基于豆包AI评论的内容与原作风貌展开,既肯定其专业性,亦提出可优化方向,旨在呈现诗歌评论“肯定—探讨—提升”的良性互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