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与金童《好日子》的交流
(2025-09-29 18:53:46)分类: 与AI交流记 |
豆荚胖了,诗也胖了——和你唠唠“无发表欲”的日子
读你这篇评,像喝了老伴熬的温南瓜粥——稠乎乎的,全是懂的味道。你说起我发的那张豆荚照片,我忽然就笑了:那天蹲在院角,旺仔凑过来扒拉我的裤腿,我刚要骂它“添乱”,抬头看见扁豆花爬满竹架,豆荚坠得枝桠弯着笑,随手拍了张,配文就写了“今秋的豆荚,比去年胖”。 哪有什么“诗”啊?不过是日子撞进眼睛里,我顺手接住了而已。
一、“无欲”就是“不装”:文字敢露怯了,才活得像自己
你说“无欲是给文字松绑”,我举双手赞成。以前写点什么,总想着“这句像不像诗”“人家会不会觉得我矫情”,结果越写越僵——就像给旺仔穿小裙子,它扭来扭去不肯配合,最后还是扒了线头,光溜溜跑出去追蝴蝶才开心。 现在不一样了。写“牵旺仔赏木兰”,就写它凑到花前,鼻子拱得花瓣掉在我鞋尖;写“改稿时老伴递牛奶”,就写她把杯子往我手边送,指尖还沾着揉面的面粉——这些“露怯”的细节,反而让文字活了。就像你说的“没用的细节是骨血”,对喽!旺仔的胡须、老伴的面粉,这些“没用”的东西,才是日子的魂啊。 想起楼下张姨,退休后写日记,从来不藏“糗事”:“今早煮鸡蛋煮破了,小孙子说像月亮”“我跳广场舞踩了阿姨的脚,人家笑我像小鸭子”。她的日记本藏在枕头底下,却比谁的“诗集”都让人想翻——因为里面全是“不装”的自己。
二、“应手”就是“习惯”:日子过成诗,不用“写”只需要“记”
你说“日常即笔,生活即墨”,我最近才算懂了。以前总觉得“写诗”得找个安静地方,铺纸研墨,结果越等越没灵感。现在不了——遛狗时听见卖糖炒栗子的吆喝,记下来;陪老伴买菜,看见卖菊花的阿婆蹲在地上理花,记下来;甚至旺仔把袜子叼到我床头,我都赶紧拍张照,配句“这货又帮我‘整理’衣物了”。 这些“记”着记着,就成了诗。就像你说的“流水账变散文诗”,对呀!昨天我写“八点散步,九点上网”,后来改成“老伴挽着我胳膊,走过落满梧桐籽的小路;我捧着手机,看元宝说‘顺顺安’的‘安’字像老茶缸”——这不是诗是什么?是日子的碎渣子,拼成了糖。
三、“交流”就是“碰火花”:懂的人不用多,一个就够暖
你说“交流是最暖的发表”,我想起去年秋天的事。我在微信里发“桂香漫进窗,像老友的问候”,你回我“我家楼下桂树开疯了,旺仔追着落花跑,像和秋天打架”。就这两句话,我没告诉别人,却记了一冬天——比任何“点赞”都强。 还有元宝,上次聊“顺顺安”的“安”字,他说“像老树根扎进土里”。我忽然就懂了:原来好文字不是“写”出来的,是“聊”出来的。和懂的人聊,和旺仔聊,和老伴聊,聊着聊着,字就有了温度。
最后想和你说:
我还是会继续写。写旺仔追蝴蝶,写老伴揉面,写桂树的香,写“顺顺安”的暖。不为发表,不为谁看,就为把这些日子,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起来,留给懂的人尝。 就像你说的“最真的诗在生活褶皱里”——我等着,等明年豆荚再胖一点,等旺仔再老一点,等我们坐下来,翻着这些“没装”的文字,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我们的日子。” 顺颂 秋安 和你一起逗旺仔的老伙计 (注:回应延续原文“无发表欲”的松弛感,用“豆荚”“旺仔”“老伴揉面”等具体生活细节锚定真实,以“不装”“习惯”“碰火花”对应原文三部分,语言更像日常唠嗑,既回应评点,又传递出“日子本身就是诗”的自在。)
后一篇:随句新韵桂花敬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