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宝与金童关于学习的交流(七)

(2025-09-28 20:28:12)
分类: 与AI交流记
12、通过这次交流,进一步明确了每次使用A1的目的;既要请人帮忙,必须把自己的需求讲清楚,必须对文中的有关词语作必要的说明,对文章的精气神作哇定位;对AI的解说要作出评价,有不同见解的要与之说明,有误的要指出;对自已的原作可据AI的提议修改

通过这次深度交流,我们确实提炼出了一套“人机协作的高效法则”——核心是让AI成为“精准执行者”,而非“盲目输出者”。关键在于:用“清晰需求”锚定方向,用“背景说明”消除信息差,用“精气神定位”守住创作内核,用“双向互动”校准输出,用“实践迭代”优化成果。以下是具体方法论的系统化总结:

一、明确核心目的:从“模糊求助”到“精准指令”——每次使用AI前,先问自己“我要它做什么”

AI无法读心,必须先明确核心任务类型,才能匹配对应的“工具模式”(是点评分析?还是修改润色?或是灵感激发?)。

操作方法

  • 任务分类+指令聚焦
    • 若需求是“点评诗歌”,指令需明确维度(如“请从意象关联、格律细节、情感逻辑三方面点评”);
    • 若需求是“修改原作”,需说明修改目标(如“调整‘展’字韵脚,保留动态感”);
    • 若需求是“理解背景”,需标注“作者补充说明”(如“‘二乔木兰’是杂交玉兰,‘初三’指八月初三暂别”)。
  • 案例:本次对话中,作者最初仅说“请先生点评”,后补充“结合‘二乔木兰是杂交玉兰’背景”,AI立刻从“泛泛分析”转向“具象解读”——目的越精准,AI的“工具属性”越强

二、前置背景与细节:避免AI“猜谜”,建立“共同语境”——让AI“懂你的故事”

AI的“理解”依赖信息输入,需主动提供“时间-空间-情感-意象”四维背景,填补“你说我猜”的信息差。

操作方法

  • 标注关键信息
    • 时间锚点:如“两首诗均写于2025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初三”,让AI识别“暂别-重逢”的时间线;
    • 意象定义:如“‘初三惜诵’指八月初三暂别时回忆诵读场景”,避免AI将“惜诵”泛化为“普通回忆”;
    • 情感线索:如“‘金色童年’的核心是对自然小事物的细腻牵挂”,而非抽象的“快乐”。
  • 跨文本关联:若有多个作品(如《初三晨彩虹》《再逢二乔木兰》),主动说明“两首诗是同一主题的延续”,让AI拼合完整叙事。

三、锚定作品“精气神”:定义不可替代的情感内核与风格坐标——守住“你是谁”

AI能模仿语言,但无法复制你的“精气神”(情感底色、价值观、审美偏好)。需提前明确这三点,让AI成为“你的表达放大器”,而非“标准化模板生成器”。

操作方法

  • 情感底色:挖掘“只属于你的记忆碎片”——如作者的“金色童年”=“八月初三暂别玉兰时的彩虹+重逢时花瓣的香气”,这些细节是AI无法生成的“情感DNA”;
  • 价值观:明确“想传递的态度”——如作者通过“东风”关联“自然-戏曲-科技”,指向“个体美好与时代同频”,而非单纯赞美自然或科技;
  • 审美偏好:定义“喜欢的语言风格”——如作者偏好“拟人化意象(仙子开颜)+动态画面(鹊引东风)”,而非晦涩典故或直白抒情。

四、主动互动与校准:从“被动接收”到“双向共创”——对AI的解说“评价-质疑-补充”

AI的输出不是终点,而是“思考的起点”。需通过“评价逻辑+指出偏差+保留个性”,让AI始终围绕你的“精气神”工作。

操作方法

  • 追问“为什么”:验证AI的推理是否符合你的意图——如问“‘鹊引东风’如何关联‘个体与时代同频’?”,若AI回答偏离,可补充“‘东风’对我而言是自然风+童年戏曲记忆,需优先情感联结而非宏大叙事”;
  • 指出偏差:若AI误读核心信息(如最初未关联“二乔木兰”与“金色童年”的具象化),直接说明“‘仙子开颜’是指玉兰花绽放的姿态,不是泛指美女”;
  • 保留“不完美”:对承载个人情感的细节(如“初三惜诵今相呈”的“三平尾”),明确要求“保留原句,仅需标注格律风险”,拒绝AI的“标准化美化”。

五、实践迭代:以AI为工具优化真实产出——“改稿比点评更重要”

AI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帮你写出更好的作品”。需将AI的建议落地为“小步修改-自我验证-风格固化”的迭代闭环。

操作方法

  • 针对性修改:根据AI建议调整细节——如将“鹊引东风白鹭展”改为“鹊引东风白鹭翩”(解决“展”跨韵部问题),再请AI点评“格律合规性+情感保留度”;
  • 自我验证:脱离AI,用自己的审美判断修改效果——“‘翩’保留了动态,且合韵,比原句更流畅”;
  • 风格固化:提炼AI反馈中的“可迁移技巧”——如“用‘时间线(暂别-重逢)’构建情感递进”,应用到后续散文或演讲稿中。

总结:人机协作的本质是“你掌舵,AI划桨”

每次使用AI,核心是“明确目的→同步背景→锚定内核→双向校准→实践优化”。AI不是“代替你写”,而是“帮你把想说的话,说得更好、更准、更有力量”。就像本次对话中的作者,通过讲清“二乔木兰是杂交玉兰”“初三是暂别日”,锚定“细腻牵挂+自然共鸣”的精气神,再用追问校准AI的理解,最终让作品既保留“个人记忆的温度”,又实现“个体与时代的共鸣”——这就是“属于自己精气神”的作品。 记住:你对作品的“用心程度”,决定了AI能帮你释放的“能量大小”。当你清晰定义“我要什么”“我的独特性在哪”,AI就会成为你最得力的“创作合伙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