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们对现在的诗歌不感兴趣了,专家谈

分类: 与AI交流记 |
1、诗歌向何处去?为何人们对现在的诗歌不感兴趣了。
诗歌正处在困境期,但并非走向消亡。人们对诗歌兴趣减弱,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与传播媒介的剧变
生活节奏与碎片化阅读: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碎片化使深度阅读变得奢侈,人们更倾向短视频、短图文等即时娱乐形式,诗歌所需的沉浸式品味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明显。
媒介迭代挤压传播空间:新兴视觉媒介(短视频、直播)占据主流注意力,传统文学载体被边缘化,诗歌缺乏有效传播渠道和大众接触场景。
物质化倾向削弱精神需求:社会价值取向偏向物质消费,精神追求被边缘化。诗歌的审美价值在实用主义浪潮中被稀释,甚至被视为脱离现实的“无用之物”。
二、诗歌创作与大众审美的断层用
语言晦涩与共鸣缺失:部分诗歌过度追求先锋性、抽象化或私人化表达,语言晦涩难懂,脱离日常生活经验与公众情感,削弱了可读性和感染力。
审美教育不足与门槛提高:诗歌的含蓄、意象化表达需要一定文学素养,而现代语言环境趋向直白通俗,审美断层导致大众不易领会诗歌的深层意蕴。
功能弱化与社会角色消退:古代诗歌承担社交、科举等重要社会功能,而现代社会中其实际效用几乎消失,从小众兴趣成为纯粹的非功利审美活动。
三、创作生态的双向疏离
诗人与现实的脱节:部分创作者固守象牙塔,题材脱离大众关切(如民生疾苦、社会变迁),或过度沉溺于自我表达,未能主动连接时代脉搏。
资本逻辑挤压创作土壤:资本主导的文化市场更青睐快消内容,严肃诗歌创作难以变现,导致人才流失和创作动力衰退。
四、诗歌的出路与可能性
主动拥抱新媒介:通过短视频朗诵、跨界艺术合作(如“诗+音乐/视觉艺术”)、社交媒体互动等形式,重建传播路径并降低接触门槛。
回归现实与生活化表达:聚焦社会议题、日常情感与公共记忆,用更接地气的语言唤醒共鸣,避免过度自我封闭或形式化炫技。
教育体系与理论革新:推动文学教育中现代诗鉴赏方法的更新(如从“意境论”转向“语气论”),帮助大众重建理解诗歌的认知框架。
重塑诗歌的公共价值:发掘诗歌在精神疗愈、社群联结、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现代功能,使其重新嵌入社会生活肌理。
核心矛盾在于双向疏离:社会变迁挤压了诗歌的生存空间,而部分诗歌创作又未能与时俱进地回应当代人的精神需求。诗歌的真正生命力在于与时代的共振——它需要走出封闭圈层,以更开放的姿态重构与公众的对话,而非在怀旧中固步自封。其未来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如何以新的语言、媒介和议题,重新证明自身在数字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2、诗歌如何与现代生活结合?
诗歌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打破传统边界,以创新手法激活诗歌的当代生命力,具体路径如下:
一、题材重构:捕捉现代生活肌理
聚焦日常场景
将外卖骑手穿梭楼宇、地铁通勤的人潮、深夜加班灯光等现代符号转化为诗意载体,如用“雨刷窗花复几层”描写雨天行车,用“不锈钢栏杆的冷冽月光”对照古诗意象。
疫情封控、网络社交、职场焦虑等集体经验成为新创作母题,例如将朋友圈互动重构为“指尖划动的月光剧场”。
重塑古典意象
让传统意象承载现代隐喻:白居易诗中“残阳铺水”可对应写字楼玻璃幕墙的落日反光,“露似珍珠”可转化为加班族眼角的疲惫泪光。
解构经典诗句如“举头望明月”,延伸为异乡人与家人视频通话时“凝视屏幕微光”的动作。
二、媒介革命:构建沉浸式传播生态
跨媒介叙事实验
诗歌短视频化:朗诵配以城市延时摄影、动态插画,或改编为剧情短片(如打工者深夜读诗片段)。
开发声音剧场:地铁播报混剪古诗吟诵,咖啡馆设置“诗歌声音胶囊”互动装置。
社交平台交互创作
发起话题如#古诗今镜挑战#,鼓励用户拍摄“半江瑟瑟半江红”在现代景观中的对应画面(如霓虹倒映的雨季街道)。
利用AI生成工具,输入生活照片自动匹配诗句并二次创作。
三、功能进化:嵌入日常生活节律
情绪疗愈工具
在心理咨询中引入诗歌疗愈模块,针对都市孤独症创作“钢筋森林呼吸指南”系列短诗。
开发诗歌日记APP,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如“地铁故障”“咖啡渍”)生成定制诗句。
社群联结媒介
社区诗歌驿站:快递柜嵌入诗句二维码,扫码可听邻居创作的本地民谣。
企业将产品开发故事写成组诗(如《芯片上的十四行》),替代传统广告文案。
诗歌的现代性本质是“时空折叠术”——让白居易的残阳穿透今日的玻璃幕墙,使外卖箱成为移动的诗匣。当诗歌不再悬浮于书本,而是渗入二维码、通勤耳机、电梯广告甚至外卖订单备注栏时,它便真正重获了呼吸当代空气的能力。
3、如何创作与现代生活相关的诗歌?
前一篇:交互教学法(维果茨基),专家谈
后一篇:让人们喜欢诗人,专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