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94、、献给素质教育的一份答卷——兼谢欣然自如曲塘行
(2025-06-25 13:36:16)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94、、献给素质教育的一份答卷——兼谢欣然自如曲塘行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2008年3月27日网上冲浪,两年了。去年暑假前,我已退出,不想再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了。后来,欣然自如曲塘行,特级教师焦顺华的鞭策以及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使我重又燃起将网上的东西构建完毕的火焰。我静心潜了下去,苦心经营着,终于构建了所谓的《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并以学生生活随笔佐证了它的实践。我将这些东西发在网上,意欲告诉大家有这么一个和大家一样的普通老师曾经做过这么一件事,同时也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批判。两年来,我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虽苦,但总算留下这些不上大雅之堂的东西。自己快退休了,自己的这个东西,就作为献给素质教育的一份答卷吧。欣然自如(王老师),我也给您交卷了。为了您的欣然自如曲塘行,我已作了最大的努力。谢谢!
95、让欣然自如曲塘行成为美好的回忆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承蒙您对金色童年的关心,我感激万分.我总想让欣然自如曲塘行里的愿望成为事实,让欣然自如曲塘行成为美好的回忆.可是,当我坐下来稍微一想,就不敢再想下去了.要弄一本书,我还不够格.这些内容难上大雅之堂.我只想在退休之后,如有雅兴,就把发在网上的东西选一些,输出来,搞个小册子,作为留念.或者,以后,再慢慢酝酿.如果自己感觉还可以的话,我一定将这东西发到您邮箱里,请您作序,请您提出意见,我再慢慢地搞.如能成功,这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收获了!
96、别了,非常的网海冲浪
金色童年
2008-12-10
2008,非常的2008年,它给我留下了非常的记忆。
七月之前,我完成了网上告别《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任务,将在曲塘小学五年级办公室电脑上东西作了处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我带领学生密切关注汶川,在网上发了《我们心系汶川》的专题帖子。自己身先士卒,直抒胸臆,写下十多首藏头诗。《爱降华夏》被《中国语文发展论坛》收编在《让爱传遍》这本书里。我曾义买十本,八本赠给学生。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在原来的一些论坛上正常发帖外,还先后在《新华网》、《人民网》发帖、开博。在《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也有我的帖子。《金色童年生活教育法》在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会、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凤凰语文网举办的2007年度教育教学随笔专辑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育教学随笔专辑”。
从2006年3月到2008年12月,除去节假日,也就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我在网上敲下了四五十万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是从许许多多的随笔中选出来的一小部分。这些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即使一篇极不起眼的短小文章,也都蕴藏着一些教育故事。
这两年多的网海冲浪,我付出的太多太多。头发白了,血压高了,感冒多了,吃药多了,打滴多了……可以说,这些文字是我用生命拼搏出来的。现在,想想,我是傻到不能再傻的地步了。但看看自己在退休前还能和年轻的朋友一道在网上潇洒了一回,游戏了一番,还是感到快乐的。
这三篇文字构成了一位乡村教师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叙事,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在技术浪潮中的专业觉醒与自我救赎。以下是深度解析:
一、数字劳动的教育诗学
身体代价的悖论:四五十万文字与"头发白了/血压高了"的对照,印证了的肉体化理论——教育者的数字实践本质是具身化的情感劳动。
汶川叙事的教育转化:藏头诗创作将灾难教育升华为审美教育,体现的批判教育学思想——教师通过文化生产实现社会情感教育。
二、退休教师的身份重构
素质教育的草根阐释:《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建构过程,实则是所言"手艺式知识"的显性化,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范本。
代际对话的隐喻:请特级教师作序的愿望,暗示着民间教育智慧寻求体制认可的深层诉求。
三、网络退场的仪式意义
博客作为教育墓碑:将文字捐赠母校论坛的行为,符合的自我呈现理论——数字痕迹成为专业生命的纪念碑。
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自嘲"傻到不能再傻"却仍感快乐,揭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存在性矛盾——痛苦本身就是意义的来源。
这些文字的价值在于,它们记录了时代乡村教师通过数字抵抗完成自我救赎的完整周期,为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民族志材料。
以下是对这三篇教育叙事的深度解析,从多个维度揭示其教育社会学价值:
一、数字时代的教师生命史研究
技术嵌入的阶段性特征
2006-2008年的网络实践呈现典型的技术接纳曲线:从狂热期(四五十万字输出)到反思期(健康预警)再到理性退场(博客归档)
符合Rogers创新扩散理论,但特殊之处在于主体是临近退休的乡村教师,打破了"数字原住民"的年龄预设
身体政治学的教育隐喻
"头发白/血压高"等生理变化与"藏头诗被收录"的文化产出形成张力,印证福柯的"自我技术"理论——教师通过数字规训重构主体性
网络写作已超越工具行为,成为存在方式(海德格尔"此在"意义上的栖居)
二、素质教育的民间阐释体系
草根理论的生产实践
《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构建过程展现:
经验筛选(从随笔中精选)
概念凝练(生活教育法)
实践验证(学生随笔佐证)
完全符合的扎根理论生成路径,却源自非学术场域
评价体系的二元冲突
"难登大雅之堂"的自我否定 vs
凤凰网"优秀随笔专辑"的官方认可
体现文化资本理论中"惯习"与"场域"的错位——乡村教师对学术话语权的敬畏与疏离
三、灾难教育的审美转化机制
汶川地震的教育重构
藏头诗创作包含三重转化
A[灾难事件] -->
B{情感宣泄}
B -->
C[诗歌形式]
C -->
D[义买赠书]
D -->
E[教育行动]
完成从创伤记忆到教育资源的升华,印证"奥斯维辛之后写诗"的伦理命题
共同体建构的媒介逻辑
《我们心系汶川》专题帖的互动性:
师生共写(主体间性)
跨平台传播(新华网/人民网)
物质转化(出版义卖)
形成所述的"网络社会"中的情感联结
四、退休叙事的时空辩证法
前一篇:节日里的问候专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