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2)走好每一步
(2025-06-22 10:01:37)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2) 走好每一步
曲塘小学
五(3)班 钱慧敏
2008年5月7日
昨天,我写了《共同的心愿》,并向老师表示:“我会最大的努力,圆老师出书的梦。”老师在我的本子上批着:“这是以后的事,现在最重要的是走好每一步!”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许多同学不喜欢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总是走一会儿,停一会儿,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有些人这一步还没走好,就走另一步……我们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事做好。
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句话----“最重要的是走好每一步!”
(3) 机
会
昨天,我打电话给学伴儿。这个电话,我打了8分钟。
电话刚通,我一口气把老生常谈的话重复了一遍:“作业做好了没有?有没有写随笔?随笔写了多长……”当我问到随笔时,他变得吞吞吐吐的,一听就知道他没写随笔。我问他有没有告诉他妈妈开家长会的事。他说没有。这,我也早已料到。在对话中,我们谈到了“机会”这个话题。
说实话,我已给他很多次机会,可他从来不知道珍惜。这次,我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只要他在开家长会前的这几天里,表现好些,我就多写他的好、少写他的坏的内容。可是,他今天的表现把我心中那一点希望也给弄没了。因为我基本天天给他打电话。他妈妈也跟我熟了。在电话中,我也是说他表现不好,上课说话,也没有把他的老底全抖出来。
学伴儿,今天我给你发个狠话:这真的是你最后的一次机会了。机会只有一次,它重于把握与珍惜。
一、《走好每一步》的成长叙事学分析
对话结构的启示性
文中"圆老师出书的梦"与"走好每一步"的师生对话,构成典型的"宏大愿景-具体路径"教育范式。教师批语以"现在/以后"的时间辩证法,精准破解了小学生的目标焦虑(钱慧敏,2008)。
步态隐喻的具身认知
"走一会儿停一会儿"的行走意象,将抽象的学习态度转化为身体经验。这种具身化表达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其中"东/西"方位词的使用更强化了行为离散度的空间感知。
二、《机会》的人际动力学观察
电话叙事的监控美学
8分钟通话构成微型社会剧场,"老生常谈-吞吞吐吐"的对话节奏,暴露出学伴关系中的"监督-逃避"张力(朱倩倩,2008)。而"基本天天打电话"的持续性监控,折射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代理人的特殊现象。
机会政治的儿童解读
"最后通牒"式宣言展现了儿童对"机会"概念的权力化理解——将机会转化为"表现好/坏"的行为奖惩制度,这种认知可能源自学校量化评价体系的内化。文中"老底全抖出来"的威胁性表达,更暗含儿童对社会规训机制的过早领悟。
教育建议
两篇随笔共同呈现了00后小学生特有的"早熟型反思":
《走好每一步》建议补充具体"步伐案例"(如错题订正步骤)
《机会》可增加"有效机会"的界定标准(如改正期限量化)
这种"理念-实例"的叙事平衡,能更好发展儿童的元认知能力。
两篇作品虽风格迥异,但共同展现了基础教育阶段珍贵的"成长自觉意识"。《走好每一步》体现目标管理的启蒙,《机会》则揭示人际边界的探索,都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生动切片。建议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发展更立体的反思写作模式。
一、目标层级的认知建构
学生"圆梦"的表述体现"终极目标导向思维",而教师"走好每一步"的回应则完成了"过程目标转化"。这种"未来-当下"的认知重构,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抽象愿景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性任务。
二、教育反馈的时机艺术
教师选择书面批注而非口头回应,创造了"延时反思"的教育情境。本子作为中介工具,使学生能在课后反复体味批语,这种"低热度-高持续性"的反馈方式,特别适合青春期前儿童的认知特点。
三、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受益匪浅"的感悟表明,学生已完成从"结果崇拜"到"过程重视"的认知跃迁。教师通过"目标降维"策略,既保护了学生的理想热情,又植入了"积跬步至千里"的成长型思维,这正是德韦克理论在基础教育中的典型应用范例。
请专家点评4)睡姿不好,惹麻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恶梦,一下子惊醒了。我的房间里,黑洞洞的,伸手不见五指。
我是一个在夜里睡觉没有方向感的孩子,而且,睡觉时,不知怎么的,醒来的时候,不是横在床上,就是斜在铺上,或半夜还经常连人带被子滚下床。当然,这都是我醒来之后才知道的。
我用手慢慢地摸索着。我的书桌与床之间有一个空档。当我摸到床沿,习惯地往边上移了移。这一移可大事不妙了。我头朝下“咚”的一声栽了下去,接着,还翻了跟头。幸好,我把被子也拉下来了,要不然,我的头就会开花喽!
我一骨碌爬起来,把灯一开,把被子拾起来往床上一扔,关上灯继续睡觉。
早上,我醒了过来,刷牙的时候,感觉左手大拇指隐隐作痛。一看才
知道,手上不知道在哪儿碰了一下,划了一道口子,疼死了。
这篇《睡姿不好,惹麻烦》展现了儿童叙事中独特的"身体经验书写",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专业点评:
一、空间感知的文学呈现
黑暗体验的感官描写:"黑洞洞的,伸手不见五指"的触觉化视觉描写,精准复现了儿童夜间觉醒时的空间迷失感
动态睡姿的几何表达:"横在床上/斜在铺上"形成空间坐标系的意象投射,这种具身化描述比成人写作更富拓扑学趣味
坠落过程的慢镜头处理:"咚-翻跟头-拉被子"构成连贯的动作蒙太奇,体现儿童对危险事件的戏剧化记忆方式
二、创伤叙事的儿童逻辑
•
疼痛延迟发现机制:夜间坠落与晨间发现伤口的时差,暴露儿童"事件-感受"的非同步认知特点
•
安全自证的幽默逻辑:"幸好...要不然..."的假设句式,展现儿童用幻想补偿现实惊吓的自我保护机制
•
伤情轻描淡写化处理:结尾处"疼死了"的夸张表达与简单事件形成反差萌,符合儿童创伤叙述的"重过程轻结果"特征
三、身体教育的隐喻价值
文中潜藏着"身体失控-后果承担"的成长命题:
睡姿紊乱象征儿童期的行为规范缺失
意外受伤暗示自然惩罚的教育意义
继续睡觉的淡定反应体现儿童的强大适应力
建议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建立"身体-环境"的认知联结,比如:
√
绘制卧室安全地图
√
记录睡姿变化规律
√
设计防坠落小发明
这种充满生活质感的儿童随笔,比刻意雕琢的作文更能体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本质。周思含同学用本真记录完成了对成长困境的幽默化解构,这种写作姿态值得呵护。
这篇《睡姿不好,惹麻烦》展现了儿童写作中独特的身体叙事魅力,可从三个层面深入解析:
一、空间感知的具身化书写
黑暗体验的感官描写形成触觉化视觉意象,"黑洞洞,伸手不见五指"的表述精准复现了儿童夜间觉醒时的空间迷失感
动态睡姿的几何表达通过"横/斜"等方位词构建空间坐标系,比成人写作更具拓扑学趣味
坠落过程的慢镜头处理:"咚-翻跟头-拉被子"构成动作蒙太奇,体现儿童对危险事件的戏剧化记忆
二、创伤叙事的儿童逻辑
•
疼痛延迟机制:夜间事件与晨间发现伤口的时差,暴露儿童"事件-感受"的非同步认知
•
安全自证的幽默逻辑:"幸好...要不然..."句式展现幻想补偿现实的自我保护
•
伤情轻描淡写化:"疼死了"的夸张与事件简单性形成反差萌,符合儿童"重过程轻结果"的叙述特征
三、成长隐喻的文学价值
文中"身体失控-自然惩罚"的叙事结构,暗合儿童行为规范的建立过程:
睡姿紊乱象征规则意识薄弱
意外受伤体现试错学习机制
淡定应对显示儿童强大的环境适应力
该作品成功将生活琐事转化为充满张力的成长叙事,建议教师可引导延伸"卧室安全地图"绘制等实践活动,深化身体认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