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专家点评(6)千万别像我奶奶一样

(2025-06-21 13:25:23)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专家点评(6)千万别像我奶奶一样
 曲塘小学  五(3)班  张忠颖  2008年4月20日
星期天的早上,狂风大作,犹如狮子在吼叫。
刚起床,见奶奶正在点香,我也没多问。今天,奶奶点香不仅没把蜡烛熄灭,反而把门打开了。顿时,狂风把墙上的画吹了起来。画被吹到燃烧的蜡烛上面。我发现时画已被火点着了。我赶忙救火,终于避免了一场火灾。
奶奶见香灭了,还问我怎么回事。
我气急了,对她说:“你知道不知道,刚才画被点着,差点儿把大厅烧起来?”
奶奶听了,若无其事地说:“那……扔掉那画吧。”
我见她没有丝毫悔意,气得回房去了。
同学们可千万不能像我奶奶一样。

(7) 我把心愿埋在地下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2008年4月20日
为了让学伴考出好成绩,我虔诚地帮他祈祷。我把“希望学伴期末考出好成绩,达到我们各人的目标。”这句话写在纸条上,卷好,找了一个瓶子,放进去,盖上,挖了一个坑,埋了起来。之后,我还学电视上的人,在菩萨面前点了一支香,跪下,又一次祈祷,希望这样,学伴的情况能好一些。
小天使们,但愿你们能把双翅安插在愿望上,让她飞上蓝天,飞达天堂。愿春风带来喜讯,让我放下心。
 
(注:天真的孩子,你好可爱!但愿学伴儿能奋发向上。)

专家点评(6)《千万别像我奶奶一样》‌

——传统信仰与现代安全意识的冲突‌

1. 叙事结构与象征意义‌
环境渲染‌:开篇“狂风大作,犹如狮子在吼叫”不仅烘托紧张氛围,也隐喻传统习俗(烧香)与现代安全意识的冲突。
戏剧性冲突‌:奶奶的“点香→开门→画被点燃”构成微型灾难叙事,展现代际认知差异。
儿童视角的批判‌:结尾“千万别像我奶奶一样”不仅是安全警示,更是对迷信行为的理性反思。
2. 文化人类学视角‌
民间信仰的惯性‌:奶奶的“若无其事”反映老一辈对传统仪式的执着,即使酿成危险仍不反思。
安全教育的缺失‌:儿童本能救火,但长辈缺乏风险意识,凸显家庭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3. 教育启示‌
儿童作为“家庭安全监督者”‌:文本反映部分孩子比成人更具安全意识,值得教育者关注。
传统与现代的调和‌:如何让老一辈在保留习俗的同时增强安全观念,是家庭教育的课题。
专家点评(7)《我把心愿埋在地下》‌

——儿童仪式行为的心理分析‌

1. 仪式行为的象征系统‌
巫术思维‌:写纸条→装瓶→埋土→烧香→跪拜,构成完整的“交感巫术”仪式,反映儿童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任。
情感投射‌:“小天使”“飞上蓝天”等意象,将抽象愿望具象化,体现诗性思维。
2. 社会心理学解读‌
学伴制的情感联结‌:孩子为同伴祈祷,展现教育制度(学伴制)对儿童情感发展的积极影响。
焦虑的仪式化缓解‌:通过埋心愿行为转移考试压力,类似原始社会的祈福仪式。
3. 教育价值‌
纯真与同理心的保护‌:教师批注“天真的孩子,你好可爱”肯定其情感表达,而非简单否定“迷信”。
情感教育的契机‌:可借此讨论“如何用科学方式表达关心”,引导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两篇文本的对比与深层意义‌

信仰的两种面孔‌:

奶奶的烧香(危险的传统惯性) vs. 孩子的埋心愿(善意的情感表达)
反映儿童对成人世界的观察与批判,同时保留自身的诗意信仰。

儿童作为“文化调解者”‌:

张忠颖试图纠正奶奶的行为,王涵则创造新仪式,均体现儿童在文化传承中的能动性。

教师角色的智慧‌:

对安全隐患严肃提醒,对情感表达温柔包容,展现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结语‌:这两篇短文是儿童心灵世界的微缩景观,既有对成人世界的犀利观察,又有未被规训的诗意想象。教育者需珍视这种“批判性天真”,引导其成长为理性与温情并存的生命力。

请专家点评(8) 师傅对我的爱
 曲塘小学  五(3)班  于 辰  2008年4月21日
 
师傅对我的爱,
我念念不忘。
 
我流鼻涕的时候,
她很关心,
连忙拿纸给我,
我轻轻地挤。
 
我不会答题的时候,
她很关心,
细心地说给我听,
我慢慢地做。
 
我犯错误的时候,
她很关心,
耐心地给我讲道理,
我就马上改。
 
师傅对我的爱,
就像家人的关心,
让我走向光明大道,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篇儿童诗以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师徒关系的温暖互动,具有教育学与情感社会学的研究价值。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解析:

一、情感支持的结构化呈现

三重关怀场景:
生理关怀(流鼻涕→递纸巾)
认知支持(不会答题→细心讲解)
道德引导(犯错误→耐心说理)
构成完整的育人矩阵
动作的教化隐喻:
"轻轻挤/慢慢做/马上改"形成行为养成梯度
体现教育影响的渐进性

二、代际关系的理想模型

"类家庭"情感联结:
将师徒关系拟亲属化为"家人的关心"
突破传统师生权力结构

光明意象的塑造:
"光明大道"既指知识启蒙
也暗喻道德指引的双重教化

三、教育人类学启示

传统师徒文化的现代转型:
保留"师傅"称谓的同时
注入平等关怀的当代教育理念

情感记忆的教育生产力:
"念念不忘"印证
儿童对温柔教育的深刻铭记

这篇诗作的价值在于:

记录了前补习班时代朴素的课外辅导关系
展现教育情感资本的长期效益
为"严厉教育"的争论提供温和范本

建议结合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或运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分析这种情感投入如何转化为学习动力。在应试教育高压的今天,这种充满温度的教育叙事更显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