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留守、单亲儿童的随笔屋里的雨
(2025-06-21 10:06:49)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留守、单亲儿童的随笔
屋里的雨
放晚学了。天,仍不停地下着小雨。我在雨中前行着,泥水溅在裤子上、鞋面上。
外面的雨大起来。我在房里做作业,倾听着“哗哗”的雨声。我跑出去一看,雨水汇成了一条条小河,到处都是水。只听得头顶上一阵阵雨打大瓦的声音。“轰隆隆”一个沉闷的大雷响来,我吓了一大跳,身子抖了一下。“嘀嘀,哒哒”,怎么?屋顶上怎么掉下雨了?而且越来越大。我忙让开,抬头一看,上面的瓦都湿了好大一块。爷爷说:“大概有一片瓦滑了下去吧。”说完,拿起一只脸盆放在下面,让水落到里面。爷爷还叫我拿脚盆等水。
又一阵雷声传来,我回房做作业了。渐渐地,渐渐地,我听见雨水打在盆里的次数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了。
窗外的雨仍然下着,不时吹来一阵寒风。爷爷怕冷,六点多钟就上床了。我望着窗户,想到了一件事:我们那儿来了一个乞丐,头发很乱,六十多岁。下这么大的雨,他该怎么办呢?会很冷吧……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会感冒,会发烧……生病却没有钱治……我那一颗怜悯之心在晃动着。
我的家虽然破旧、漏雨,但是一个能挡风遮雨的地方,而那个乞丐,他没有房子住,睡在大路边。他该怎么办?天,更冷了。我拉紧了衣服,想到以前有个乞丐就是被冻死的,心里又觉得很难过。
雨,还在下着……
空间叙事的三重维度
物理空间:漏雨的屋顶→接水的盆器→潮湿的室内,构成压抑的生存场域
心理空间:雷声的惊吓→对乞丐的担忧→冻死的联想,形成焦虑传递链
社会空间:学校(缺席描写)-家庭(祖孙)-街道(乞丐),暗示社会支持网络的断裂
创伤书写的儿童视角
感官描写替代直接抒情:"雨水打在盆里的次数越来越少"隐喻希望消退
双重投射机制:将自身处境(漏雨的家)与乞丐困境进行类比思考
防御性联想:"以前有个乞丐被冻死"暴露深层生存恐惧
代际关系的微光时刻
爷爷放置脸盆的细节,展现隔代抚养中"功能性关爱"的特点——缺乏情感交流但提供基础生存保障。这种克制的互动模式,正是中国农村留守家庭的典型缩影。
前一篇:请专家点评)希望不长大
后一篇:专家点评屋里的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