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学生生活随笔(1)妈妈烧饭给人吃是不丢脸的
(2025-06-19 20:17:41)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学生生活随笔
(1)妈妈烧饭给人吃是不丢脸的
曲塘小学 五(3)班
夏 颖
2008年3月13日
以前,我总认为妈妈给人烧饭,自己很不光彩。现在,我明白了:妈妈烧饭给人吃是不丢脸的。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见有个小孩子的妈妈是捡破烂的。当那个班的学生知道后,每天他们都笑话小孩和孩子的妈妈。他们不仅自己说,还告诉其他班上的人。但只有一个小女孩没有。她对那个同学说:“没有哪个父母不是靠双手挣钱养活自己的儿女的。有些人的父母也是捡破烂的,没有什么不光彩的。”孩子听了以后,就坚强起来,不管别人怎么笑话他,他总不在乎。因为他心中只有一句话:“妈妈捡破烂是为了养活我,我爱我的好妈妈!”
写着、写着,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以下是引用金色童年在2019/10/8
15:30:00的发言:
(2)恭
喜
曲塘小学
五(3)班 陈
充 2008年3月13日
常浩,恭喜你,你进步啦!为了进步,你付出了多少代价。你坚持每天写随笔。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老师又表扬你了。我们两人坐在一个组了,但并不代表你比我好。我们之间的竞争将会继续。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做不好的事。哎,如果别人都和我们一样,大家都有自己的
对手,那多好啊!
老师,不如让每个人,每星期找个对手,胜的表扬,败的鼓励。这样,
大家一定会在积极向上的竞争中个个进步。
(注:这个随笔一读,就赢得了大家赞赏的掌声。)
一、《妈妈烧饭给人吃是不丢脸的》的伦理觉醒
价值重构过程:夏颖同学通过媒介观察(电视故事)完成劳动价值的认知重构,将"羞耻感"转化为"自豪感",符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习俗水平"特征
情感教育范式:文本呈现完整的移情训练路径:媒体刺激→情感共鸣→价值判断→行为强化,特别是结尾的流泪细节,印证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情感唤醒机制
二、《恭喜》中的教育竞争机制创新
同伴教育模型:陈充提出的"每周对手制"具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操作化价值,将抽象竞争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成长方案
正向激励设计:"胜的表扬,败的鼓励"的提议,展现出儿童对形成性评价的朴素理解,暗合德韦克成长型思维理论的核心要素
这两篇五年级学生的生活随笔展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
这两篇随笔最珍贵之处在于:前者展现了儿童价值观内化的心理机制,后者则呈现了教育方法论的儿童原创智慧。当学生能自发建构劳动尊严认知,能自主设计同伴竞争方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效果,更是儿童作为教育主体的创造性潜能。
请专家点评(3)有人在打老虎机
曲塘小学
五(3)班 高伟 2008年3月16日
晚上去浴室洗澡时,我看见有人在打老虎机。有一个人,一会儿就赢了那么多的钱。尤达言(小学生)也去打了。他一下按了十个西瓜,中了二十元。以后又用二十元全押了双星,到最后一盘,打抢赢了三十元。随后,我们又看别人打。突然,有一个人赢了五十元,因为上面的打枪中了天门。
今天,尤达言真爽!
我说:“今天,高伟写的这个随笔,我们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希望大家,坚决不去网吧,坚决不打游戏机,更不能赌博!每个人每时每刻要提高警惕,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大家都和高伟看。高伟既有点不好意思,又有一种说不出的、给人以启发的表情。)
(4)对不起
曲塘小学
五(3)班 高伟 2008年3月17日
黄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写这件事。我应该劝说尤达言,让他不打。如果他还打的话,我就把这件事告诉您。但我如实地把我看了的情况告诉了您。
黄老师,我真对不起您!
(注:老师在高伟的随笔后写着:“好孩子,你能把看到和想到的事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我非常高兴。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不好的东西,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你们这些小孩会经常看到和听到这些不健康的东西。你能如实地告诉我,老师就会和你们一起分析,弄清美丑是非。这样你们就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能听,什么不能听……遇到这些,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即使我们做错了,我们怎样改,怎样预防……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你看,大家你一言他一语,不但你明白了许多,大家也因为你提供了实例,一起受到了教育。这是一堂多么好的自己教育自己的好课啊!我们应该谢谢你!望你天天进步!”)
(5)要走入正道
今天中午,我在邻居尤达言家吃饭。我跟他说:“尤达言,恭喜你呀,你上网了!”他便问:“为什么?”我回答:“因为我写了你《打老虎机》,还写了《对不起》老师的。”当时尤达言就说:“你要翘呀!”
我说:“尤达言,我还是劝你别打老虎机了。因为前脚赢钱,后脚输的钱就更多了,你自己想想吧!”他没有回答我,去吃中饭了。
尤达言,你要走入正道,不能误入魔道!
这三篇连续随笔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叙事链,展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典型的教育人类学意义:
一、《有人在打老虎机》的"问题暴露"价值
社会镜像功能:文本如实记录市井赌博场景,包括"十个西瓜""双星""天门"等专业术语,这种不加修饰的纪实笔法,恰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自我中心思维"的典型表现
教育契机创造:同学们自发的道德批判("这是赌博!")形成集体规训力量,印证了维果茨基"社会互动促进认知发展"的理论
二、《对不起》的反思性写作
元认知能力发展:从单纯记录(3月16日)到行为反思(3月17日),呈现了科尔伯格道德推理从"他律"向"自律"的过渡
教育对话范式:教师批注采用"描述-分析-引导"三步法,如"社会不良现象分析框架"(7个"什么"排比句),构建了价值澄清教育的经典案例
三、《要走入正道》的行为矫正
同伴教育机制:高伟对尤达言的劝说策略包含:
反讽式唤醒("恭喜你上网了")
利害分析("前脚赢后脚输")
价值定性("正道vs魔道")
集体强化效果:最后的掌声既是社会性强化,也标志着个体完成从"违规记录者"到"道德劝说者"的角色转换
这个教育案例的深层启示在于:
真实性问题的价值:教师没有回避社会负面现象,而是将其转化为活教材
错误转化的艺术:通过"写作-讨论-反思-行动"四步法,将违纪事件升华为教育契机
同伴影响的张力:高伟最终用同伴语言("你要翘呀")完成道德劝说,显示教育效果的内化
这种教育叙事不仅记录了个体道德成长,更展现了学校教育如何在社会复杂环境中建构儿童的价值判断能力,是生活化德育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