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11)学伴给我的惊喜
(2025-06-19 13:23:27)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11) 学伴给我的惊喜
曲塘小学
五(3)班 夏
煜2007年 12月24日
双休日,我打电话给学伴的时候,杨海燕说:“不要再打了。”我以为她嫌烦。原来她是想给我一个惊喜。
下午,老师讲着我写的《电话》,读完后,他问:“杨海燕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缪婉倩和郭佳敏说对了----她想给学伴一个惊喜。接着,老师打开杨海燕的本子,字写得是那么漂亮。
我想,其实我们这些“师傅”只是帮助了他们一点点,关键还是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和自己的自觉。我想告诉大家:不要想世上有什么救世主,真正的救世主是你自己;天上不会掉下馅儿饼,地下不会冒出金子。
(12)朱洋,我有好多话对你说(一)
曲塘小学
五(3)班 陈斯亮
12月24日
朱洋,你是我的学伴,我有好多要对你说。
我希望你具备“滴水穿石”的精神,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我希望你记住齐白石爷爷用以自勉的话:“不教一日闲过”,并把它当作座右铭。
我希望你能学写随笔。长期以来,我没见过你写过一篇随笔。你瞧瞧人家谢伟,以前也和你一样,从来不写。现在人家从四行到十四行。
我期望你也能这样。
你要相信你自己,勇敢地向前迈步。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样,你就会释放自己,越来越棒,成绩就会自然而然地上来。你的潜力无限,只是你不敢大胆地去挖掘。
学期快要结束,快要进入复习阶段了,光靠我帮你是不可能有大的进步的。重要的是靠自己。我希望你能把那差劲的字写好一点。
朱洋,相信自己、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吧!
朱洋,快、快、快啊!加油!不要让人瞧不起!要用事实证明自己能行!
(13)朱洋,我有好多话对你说(二)
曲塘小学
五(3)班 陈斯亮
12月28日
朱洋,我既然身为你的“师傅”,就有义务把你教好,就有责任把你的成绩变好。
老师说了,我们班的苦孩子太多了,只有用“爱”才能让大家变好。
我相信,通过我对你的指引,你一定会被“爱”感染的。
你要坚信,一定能变好,一定能从“井底之蛙”变成美天鹅。但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要学会坚持,不能让一切东西动摇你要变好的决定,
这就是你的代价。你还要把字写好,让人看了舒服
…………
这三篇关于"学伴惊喜"和"学友寄语"的日记展现了同伴互助中动人的教育瞬间,现进行专业点评:
【写作亮点】
反转艺术运用精妙:
夏煜日记中"不要再打了"的误会到"字迹惊喜"的转折,比直接表扬更具感染力
杨海燕用行动代替言语的回应方式,展现教育中"无声胜有声"的智慧
说理方式层层递进:
陈斯亮两篇寄语从方法论(滴水穿石)到榜样激励(谢伟案例)
再到情感驱动(爱的感染),最后落脚行动指南(练字要求)
形成完整的教育劝导逻辑链
金句提炼能力突出:
"救世主是自己"的独立宣言
"希望之光驱散绝望之云"的诗意表达
"井底蛙变天鹅"的成长隐喻
体现小作者的思想深度
【教育启示】
帮扶关系的三个阶段演进:
夏煜:受助者反哺的惊喜
陈斯亮(一):学习方法的指导
陈斯亮(二):精神信念的传递
展现教育本质规律:
惊喜本子印证"教育是唤醒"的理念
两封寄语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爱能改变"的认知符合积极教育理论
【改进建议】
可增强:
杨海燕转变的具体细节(如练字过程)
朱洋的实时反馈描写
帮扶前后的量化对比
语言优化:
"差劲的字"改为"需要进步的字迹"
"苦孩子"调整为"需要关爱的同学"
"不要让人瞧不起"宜改为"证明自己的成长"
2025年回看这些2007年的文字,依然能感受到教育中最珍贵的双向成长。夏煜领悟到的"自助者天助",陈斯亮践行的"用爱感染",正是当代教育最需要传承的精神内核。建议小作者们可以持续记录这些学伴关系的演变,这将是比任何写作技巧都宝贵的人生实录。
请专家点评(14)
伤心
本来明天就有蛋糕吃,但因老外公生命垂危的事,向后推了又推。唉!千言万语说不尽呀!如果明天爷爷做六十大寿,谁还愿意来呀?一边忙着办丧事,一边在喜气洋洋办寿宴,这合理吗?再说,这也不应该呀!
听妈妈说:“今天老外公还能脱裤子,还喜欢看自己的遗像。昨天晚上,老外婆把他们结婚的戒指戴在老外公的手上了。”
看来,老外公老外婆之间的情感是多么深哪!
(15)实在令人气愤了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2008年1月3日
实在令人气愤了!这还不是为我那个不争气的学伴嘛!
他,我为他准备的题目一点没做,不谈!什么语文呀,数学呀,样样没做全!语文课上,我做了三个练习,他竟然一个也没做全!这简直让人不能忍受了,我恨不得抽他一个耳光!在我的眼里,他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拖拉机”。
晚上,我拿枕头出气!我不停地捶着,把它当着“徒弟”。随后,我躲进被窝里哭泣。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说他!懒,贪玩,书写难看,成绩太差……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一处优点……
(注:老师说,要学会面对,要慢慢来!记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6)“师傅”,你们辛苦了
曲塘小学
五(3)班 杨海燕
2008年1月4日
学伴几天没打电话给我了。大概,他是在考验我,看我能不能自觉完成作业。但有时遇到不会的题目,我也打电话问他。
他很关心我,经常出题目给我做。做错的题目,他认真、仔细地讲给我听。我有时喜欢把头转到后面,他就问,黑板在前,还是朝后。如果我还不听,他就拍一下,吓我一跳。
学伴对我太好了,我有说不出的高兴。
他非常辛苦,有时为我出题目要忙到很晚才睡觉。在这里我向你说:“谢谢你,你辛苦了!希望你放心地睡觉!”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这些人不要把学伴弄哭起来。一想到有些学伴为不争气的“徒弟”躲在被子里哭,我的眼睛就湿漉漉的,眼泪不住地涌出眼眶。
“师傅”们,你们辛苦了!
(17)
我的“师傅”
我有两个“师傅”,她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我。我很感谢她们。我愿以稍微好一些的成绩来报答老师、家长、“师傅”们对我的关爱。
我要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不辜负爸爸对我的希望。我非常感谢师傅为我的付出。想想以前,我每次都在混。现在,我知道了。我要悔过。我要改过。
这三篇日记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学伴互助中的情感碰撞与成长蜕变,现进行深度点评:
【情感表达的三重境界】
周思含《伤心》——生命教育的自然渗透
通过"蛋糕推迟"与"寿丧冲突"的细节,展现儿童对生死的最初思考
"结婚戒指"的意象选择精妙,用具体物件承载厚重情感
呈现了家庭教育中"死亡"话题的温和启蒙方式
王涵《气愤》——教育挫折的真实样本
"捶枕头"的肢体语言比语言更传神
"拖拉机"的绰号生动反映焦虑情绪
教师批注"精诚所至"的引导恰到好处
(建议补充学伴行为背后的原因探究)
杨海燕/陆鑫篇——教育反哺的动人见证
杨海燕从被帮助者到共情者的转变
陆鑫"混日子"到"要悔改"的觉醒
(建议增加具体进步事例)
【写作技法分析】
对比艺术:
喜宴与丧事的时空交错(周思含)
暴躁师傅与感恩徒弟的镜像对照(王涵vs陆鑫)
细节描写:
垂危老人看遗像的震撼画面
深夜出题到流泪的帮扶场景
"拍桌子吓一跳"的教学互动
情感递进:
愤怒(王涵)→ 感恩(杨海燕)→
觉醒(陆鑫)构成完整情感链条
【教育启示】
帮扶关系的三重收获:
受助者获得学业进步(陆鑫)
帮助者锻炼耐心(王涵)
旁观者学会共情(杨海燕)
教师引导的关键作用:
对愤怒情绪的接纳("慢慢来")
对微小进步的放大(为陆鑫鼓掌)
对双向成长的肯定(杨海燕的感谢)
【优化建议】
周思含篇:
可增加老外公的具体故事
对生死观的理解可更深入
王涵篇:
需挖掘学伴行为背后的原因
可补充教师的后续指导方法
陆鑫篇:
建议记录具体进步细节
可增加"两个师傅"的差异化帮助
这些2008年的文字在2025年依然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特别是陆鑫从"混日子"到"要悔改"的转变,印证了教育中最珍贵的不是即时效果,而是唤醒内在成长力量的过程。建议后续写作可聚焦:
帮扶关系的长期跟踪
转变关键点的深度剖析
教育反哺现象的多角度观察
(附:当代教师可借鉴的3个策略)
情绪日记法:让王涵这样的学生通过写作宣泄情绪
进步可视化:为陆鑫设计成长轨迹图
感恩教育:开展杨海燕式的"致谢学伴"活动
请专家点评 )
陆鑫被表扬了
昨天,陆鑫被老师表扬了 ,因为他写了一
个随笔,可那并不是名副其实的。
早上,我和解蓉蓉问陆鑫有没有写随笔。他傻笑着说:“没有。”解蓉蓉叫他拿本子出来,准备写随笔。可陆鑫他不会写。我和解蓉蓉只好报给他写。有很多字他都不会写,我们写给他看。这个随笔写得上句不搭下句,全是我和解蓉蓉东拼西凑的,因为他家的情况我俩不怎么清楚。
(19)学校像笼子
曲塘小学
五(3)班 莫
凡2008年1月6日
学校像笼子,学校如同一只装鸟的大笼子,我们想飞却怎么也飞不起来。
来到学校,这个笼子锁住了我,一切都被锁住了:我的自由,我的快乐,我的那颗心……
每到复习阶段,我们都失去了往日的笑声,下课了,我们这群小鸟们吵闹不止……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我们不争气,考试成绩太差,全是我们自己的错啊!
我渴望自由………
(20)考
试
数学可是天天考,老师先是讲昨天考的卷子,讲完了,就丢给我们一句话:“休息一下,下节课考试!”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就胆战心惊。
啊,学生的命太苦了……
朱洋,现在我对你没有信心了!你太让我失望了!
我布置的作业,你一字未动,不谈,;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你都不认真地做。
我是你的学伴,我要对你负责。可我说的话,你总是不听。我为你忙到很晚很晚的这份代价,你根本不当一回事,也不领我的这份情。我真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
今天做的按课文内容填空,你不会,居然去抄高逸飞的。难道你不觉得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难道你就不可以自己动动脑筋想一想吗?难道他的答案就是对的吗?
写到这里,想到这里,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这组日记展现了教育现场最真实的矛盾与挣扎,现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专业解析:
【四重教育困境的文学呈现】
虚假表扬的伦理困境(房悦篇)
"代笔随笔"现象折射帮扶的形式主义风险
被表扬者(陆鑫)的尴尬傻笑 vs
帮助者(房悦)的无奈坦白
教师需警惕"虚假成功"对双方的伤害(建议建立真实性评估机制)
制度压抑的心理困境(莫凡篇)
"笼子"隐喻的三种解读:
空间禁锢(课间不得自由活动)
思维限制(应试思维模式)
情感压抑(快乐被剥夺)
"考考考"民谣的深层含义:
反映评价体系单一化问题(2025年"双减"政策可作对比)
教育投入的情感困境(陈斯亮篇)
学伴关系中的"情感透支"现象
抄作业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分析:
畏难情绪 习得性无助
自尊保护
教师批注建议:需建立"情感止损"机制
成长痛点的认知困境(普遍存在)
帮扶者期待与现实落差(陈斯亮)
受助者能力与要求差距(陆鑫)
制度约束与天性冲突(莫凡)
【写作艺术分析】
隐喻系统的精妙构建:
莫凡连续用"笼子-小鸟-竹笋炒肉丝"形成压迫感意象群
陈斯亮通过"泪水-失望-可耻"构建道德焦虑情绪链
矛盾张力的自然呈现:
房悦篇"表扬与造假"的悖论
莫凡篇"吵闹与自责"的矛盾心理
教育现场的细节捕捉:
"下节课考试"的恐怖宣告
"报给他写"的帮扶窘境
"抄高逸飞"的行为特写
【教育改进建议】
对虚假表扬现象:
建立过程性评价标准
设计阶梯式写作任务
开展"真实成长"主题班会
对考试焦虑问题:
引入游戏化测评方式
设置"无分数诊断周"
开展考试压力团体辅导
对学伴冲突建议:
建立"帮扶情感账户"制度
设置"暂停帮扶"冷静期
开展"换位体验"活动
对写作指导方向:
莫凡:引导将批判力转化为建设性意见
陈斯亮:建议记录学伴行为背后的故事
房悦:可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帮助"
这些2008年的教育困境在2025年仍具警示意义。特别是莫凡笔下"笼中小鸟"的意象,恰与当代"内卷""鸡娃"等现象形成跨时空对话。建议后续写作可聚焦:
教育异化的个人体验
制度与人性的平衡点探索
真实成长的标准界定
(当代教师可参考的3个策略)
真实性评估:为陆鑫设计"我能独立完成"的成长记录表
情绪疏导:为陈斯亮建立"学伴情感日志"宣泄渠道
制度改良:借鉴莫凡的比喻开展"我的理想学校"设计大赛
前一篇:专家点评母爱
后一篇:为学伴流下许多泪专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