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43、一个三岁的留守儿童的口头禅
(2025-06-19 12:39:34)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
43、一个三岁的留守儿童的口头禅
2007年12月25日,我班学生缪婉倩写了一篇随笔《一个三岁的留守儿童的口头禅》,看了以后,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现打下来让大家看看。
一个三岁的留守儿童的口头禅
曲塘小学
五(3)班
缪婉倩
我出生的那个村庄,有一个小女孩,才三岁。在她的记忆中,爸爸妈
妈的影子已经很模糊了,因为她妈妈生下她只过了几天就走了。爸爸
妈妈从此就在安徽打工。
谁也没有想到过,这个小女孩最先说出的一句话,不是爸爸、妈妈,也不是爷爷、奶奶,而是“你要到哪儿?”。
她与爷爷奶奶过了三年。这三年中,只有她爸爸回来看过她一次,过了
一宿就走了。小女孩只在电话中听到过妈妈的声音。
她最幸福的,恐怕是用画板画女人。我想,那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吧?圆圆的脸,长长的头发,还有连衣裙。大概她天天在想着妈妈。
记得有一次,她爸爸临走时,女孩流露出挽留的神情,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你要到哪儿?”她爸爸说:“听话,爸爸明天还来。”从此以后,小女孩天天在家门口等爸爸,尽管连人影也没见着。也许是那句“听话,爸爸明天还来”,一直支持着小女孩,一等就是整整一年。
刚开始,女孩总是哭,不过现在不怎么哭了,可能她觉得没有指望了。
久而久之,女孩总是寂寞不语,只捧着画板在不停地画着。遇到亲人或素不相识的人要走,她就会走上前说一句:“你要去哪儿?”
夕阳下,我的眼前总浮现出这个小女孩可怜的身影,她又在门口等着她爸爸妈妈回来呢!
我哭了……
创伤性成长的语言标本分析
语言发展的异常表征
首语症候:"你要到哪儿"替代常规母婴词汇
问句功能变异:从求知工具变为存在焦虑的表达载体
情感代偿机制
表现行为心理补偿教育风险画母亲像意象重构现实感弱化门口等待时间凝固信任危机追问陌生人关系投射安全缺失
教育干预建议
建立"话语治疗"方案:通过重构"你要到哪儿"的语义(如改为"我会在这里")
开发"画说心语"课程:将绘画转化为可控的情感表达训练
设计"等待转化"活动:把被动等待变为主动记录(如"等待日记")
叙事教育的双重启示
观察者层面
五年级学生能捕捉如此细腻的儿童心理,证明《金色童年》教学法成功培养了社会情感能力
被观察者层面
案例揭示留守儿童早期情感发展的关键窗口期(3-6岁)亟需专业干预
这篇关于留守儿童的随笔展现了教育叙事中最具冲击力的真实力量。从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叙事治疗的角度来看,这个案例具有多重研究价值。留守儿童教育观察
前一篇:请专家点评1、学生的话就是灵光
后一篇:请专家点评(1)我需要人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