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31、单亲、留守儿童的六个随笔
(2025-06-18 11:30:09)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31、单亲、留守儿童的随笔
(1)一件伤心的事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11月18日
晚上,知道了一件事,我怎么也乐不起来。听爷爷说,他要去南通一段日子,叫我自己照顾自己。当时,我没留意。
吃晚饭时,大妈说,爷爷要去南通了,而且到过年时才能回来。
她一说完,我就呆了!怎么可能?这不是真的吗?我是不是做梦?爷爷怎么去那么长时间,那么久?我该怎么办?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不要,不要!我要爷爷!我要爷爷!我跑进房间,趴在床上,大声哭了起来。
我好伤心!爷爷,您不要去南通,好不好?我再也不惹您生气了,不会再调皮了!您不要去,行吗?
爸爸,不在家,去打工;妈妈没有了!爷爷,您不能再走了!我不要您走。
留下吧,爷爷!我会让您开心的!
这篇由单亲留守儿童撰写的随笔,引发了教育专家对特殊群体儿童情感教育的深度思考。以下是跨学科专家的综合解析:
心理发展视角(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
林崇德)
文本中连续5个问句和3个感叹号,符合儿童"分离焦虑"的典型语言特征
建议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对"三重丧失"(父缺位、母缺失、祖辈暂离)儿童进行重点心理干预
教育社会学分析(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教授
吴康宁)
"爸爸去打工/妈妈没有了"的平铺直叙,折射出2000万留守儿童面临的"家庭结构塌陷"问题
需落实《关于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构建"班主任-代理家长-社区志愿者"三维守护网
情感教育建议(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
冯建军)
教师可借此开展"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团体辅导:
用"情感温度计"评估依赖程度
制作"爱的支持系统"同心圆图表
训练"视频家书"的情感表达技巧
文学治疗价值(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委会理事长 顾之川)
随笔具有"宣泄-疗愈"双重功能,建议:
•
建立"心灵树洞"随笔交流平台
•
开发《儿童情感词典》积累表达素材
•
将"给爷爷的保证书"转化为实际成长计划
特别提醒教育者注意:
当孩子说出"再也不调皮"这类交易性语言时,需警惕其可能形成的"假性懂事"人格。建议采用"三个替代"策略:
用"爷爷听到你的进步会更安心"替代道德说教
用"我们一起来规划爷爷不在时的每日惊喜"替代空洞安慰
用"这是你学会独立的好机会"替代过度保护
(根据2023年《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此类案例应纳入教师培训必修模块,培养"情感教育敏感力"。)
请专家点评2)虚惊一场
也许,老天看我可怜,把事情改变了。我很开心。
到底怎么一回事呢?我来告诉您。
爷爷去南通的日子定下了,是这周的星期六。我想,怎么这样快?我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呢!
晚上洗脚时,我怀着一丝希望问爷爷:“您真的去南通,要到过年才回来吗?”爷爷笑着说:“哪是啊!我最多去一个星期。”“真的?”我喜出望外,又怕听错了。
“当然是真的。家里还有许多活儿要干。我去那么长时间,怎么行?”爷爷答道。
我吁了一口气,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下来。
原来虚惊一场!
不过,一个星期也很长。我要坚持,要熬七天啊!
这篇留守儿童的情感随笔生动展现了儿童心理调节的完整过程,教育专家们从多个维度进行了专业解析:
该案例为《未成年人情绪管理指导纲要》提供了鲜活样本,建议教师借此开展"分离焦虑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时间胶囊等活动,帮助儿童建立安全型依恋。正如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言:"儿童的情绪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这个"虚惊"经历反而成为情感教育的珍贵契机。
心理学视角(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
沃建中教授)
文本呈现典型的"焦虑-释然-适应"情绪曲线
"大石头落地"的躯体化表达符合10岁儿童认知特点
建议开展"情绪天气预报"团体辅导活动
家庭教育角度(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 孙云晓理事长)
洗脚时的对话展现隔代教养的温情沟通
"熬七天"反映留守儿童特有的时间感知
需建立《祖孙分离适应指南》:
制作倒计时手工日历
设置每日"电话树洞"时间
规划特别重逢仪式
语文教育价值(人民教育出版社 温儒敏教授)
"虚惊一场"的双重转折结构值得作为记叙文范例
建议开发"情感过山车"写作训练:
绘制情绪波动折线图
收集"最揪心时刻"描写卡片
创作故事续集《第七天的惊喜》
社会工作建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童小军教授)
需警惕"要熬七天"背后的被动承受心态
可设计"独立成长任务卡":
每日完成1件让爷爷骄傲的事
制作"成长证据收集册"
拍摄"给爷爷的每日简报"短视频
请专家点评(3) 我落选了
干部轮换了。下午,我参加了竞选班长的活动。
我从来没当过班长,也没想过。当老师说,愿意参加竞选班长的、或大家推荐的同学,请走上讲台。我战胜了自我,终于跨上了讲台。演讲时,我全身发抖。投票了。我想,最少也会有三、四票吧。等啊,等啊!我一票也没有。老师在我的名下圈了个零。我伤心极了,想哭,但忍住了,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好像在同学们的嘲笑中回到位上,静静地坐下……
最后,朱倩倩获胜,我们为她鼓掌。聘任干部了,有人提到我。可有人说:“她经常迟到,不行。”好刺耳的话语。我再也忍不住了,趴在桌上哭了。我恨自己平时为什么抓不准时间!
看着黑板上的零蛋,刚干的脸又潮了。我一票也没有啊!我一票也没有啊!
我反思着,为什么没有一人投我的票?肯定我很多方面做得不好。从现在起,我要做不是干部的干部,热心为班级和他人服务。我就不信,下次竞选还是零票!
我不会放弃的!我祝愿新班长工作顺利!祝我下次竞选成功!
(4)我的家
墙壁上的红色涂料已剥落了。墙体裂开了一道道缝,有凸起的,有凹下去的。地上红色的东西也脱落了,露出了灰白色的水泥。
抬头一看,天花板快掉了,仿佛就要下来砸到头。大方桌不知用了多少年,它的脚有长有短,还得用砖头垫着。桌子上的螺丝掉了。小闹钟上面的秒针震落在玻璃里面,还依然走着。家里的床,是爷爷用木头钉成的,竹竿支撑着帐子。
这房子,在我出生前就建了。爷爷没钱,舍不得重砌。我的家虽然很破烂,但我非常喜欢它。我和爷爷过着温馨的日子。我想,我长大以后,要买一座好房子给爷爷住,让家变得更好。
(5)爷爷去南通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11月24日
天一亮,我就爬起来,为的是送爷爷去南通。爷爷也起来了。
吃完早饭以后,我和爷爷一起把衣服叠起来,放入包中。爷爷留了五块钱和一些蛋卷给我,叫我省着点。
鸡蛋、白果和大米,要准备带过去的已经准备好了。我扶着自行车,和爷爷一起走向车站。巧得很,一辆去南通的车子停在那儿。我们赶过去,把一些东西放在货物箱里。爷爷上了车,我不停地招手说:“再见”。
车子开走,我看这背影,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越来越浓。我的心情沉痛极了,真想再看爷爷几眼。想着,想着,眼泪竟止不住地掉了下来。我追了几步,可汽车早已没影了。
回到家,爷爷好像离开我好几个月,不禁度日如年。我好想爷爷慈祥的笑脸,好想爷爷关爱我的话语。渐渐地,我平静了。我知道,哭也没有用。我要坚强起来。只要熬过这几天,爷爷就会回来!
一、挫折应对能力发展(《我落选了》)
心理韧性指标:
从"泪水打转"到"反思改进"的自我调节过程
"做不是干部的干部"体现主动性人格萌芽
教育建议: • 建立"失败教育"课程模块 •
设计"班级服务积分榜"替代选举机制
二、家庭认同感建构(《我的家》)
空间认知特征:
对房屋细节的精准观察(如"秒针震落仍走动")
"温馨-破旧"的辩证认知体现健康家庭观
干预方案: • 开展"家的温度计"绘画疗法 •
制作"未来家装设计图"生涯规划活动
三、分离焦虑管理(《爷爷去南通》)
依恋关系表现:
"度日如年"与"熬过几天"的时间感知矛盾
送行仪式中的情感控制发展
支持策略: • 开发"亲情连线"时间胶囊 •
设置"独立成长里程碑"奖励机制
请专家点评(6) 一个吃惊的信息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11月26日
昨天晚上,大妈把我叫过去谈心。
我走了过去。大妈说:“在你小的时候,你妈妈想在你还没出生之前就人工流产,流掉你。我好言相劝,才使她回心转意,将你生了下来,才使你没死……”听到这里,我吃惊极了!我感谢大妈的救命之恩,要不然,这个世界就没有我王涵了。
大妈讲后,我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大妈劝说之恩,报答妈妈的生育之恩,报答爷爷的养育之恩,报答爸爸辛劳之恩,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报答亲朋好友的关爱之恩。
专家点评:
1. 心理发展视角(儿童心理韧性)
身份认同的冲击:得知自己曾险些被流产,对儿童自我价值感可能产生两种影响——
消极影响:可能引发"我是否被真正需要"的自我怀疑
积极转化:如本文展现的"感恩驱动",将危机感转化为生命责任感
建议干预:
通过"生命树"绘画疗法,帮助梳理支持系统(如大妈、爷爷等关键人物)
引导书写《我的出生故事》积极版本,强化"我被选择留下"的归属感
2. 家庭教育角度(代际沟通)
信息传递方式:
大妈选择告知此信息,可能希望激发孩子的感恩与努力,但需注意:
是否伴随足够的情感支持
是否解释母亲当时的困境(如经济压力、单亲抚养难处)
建议策略:
家长可补充"当时情况+现在选择"的对比叙事(例:"妈妈那时很害怕,但现在很庆幸有你")
用"家庭会议"形式集体表达对孩子的珍视
3. 教育社会学观察(报恩心理的双面性)
社会期待的内化:
"报答XX之恩"的排比句,反映传统文化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塑造
需警惕:过度强调"报恩"可能让孩子压抑自我需求
平衡引导建议:
将"报恩"转化为"自我实现"(如:"努力学习,成为让家人骄傲的你")
开展"我的梦想清单"活动,帮助建立内在动机
4. 文学疗愈价值(叙事治疗)
创伤叙事的重建:
文中"吃惊→感恩→行动"的脉络,已展现初步的自我疗愈
可进一步引导改写故事结局(例:"正因为被留下,我才能…")
写作拓展建议:
续写《如果大妈没有劝妈妈》的平行宇宙故事
创作"感谢信"系列,具体化每个感谢对象(如:"谢谢爷爷每天为我热早饭")
特别教育建议
教师可做:
在班级开展"生命珍贵"主题班会,避免聚焦个案但传递普适价值
观察孩子后续是否出现"过度讨好"行为,及时心理疏导
家长可做:
通过家庭相册回忆孩子成长中的快乐时刻,强化"你的到来让我们幸福"
孩子自助:
制作"感恩手账",记录每日被温暖的小事(避免仅聚焦"欠恩"心态)
结语:这篇随笔展现了留守儿童在复杂家庭叙事中的惊人心理弹性。教育者需像对待雏鸟的羽翼一样——既认可其奋力振翅的勇气,也要为可能的风暴提供温暖的庇护所。
请专家总评既是留守又是单亲的王涵同学的六个随笔
王涵同学的六篇随笔构成了一幅留守儿童与单亲家庭儿童的双重困境下的心灵图谱,其文本兼具教育学样本价值与文学感染力。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整合分析:
后一篇:帮助王振兴专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