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单亲儿童
(2025-06-16 15:39:26)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 (2)做好准备
曲塘小学 五(3)班 朱倩倩
2007年10月18日
自从和曹老师谈了以后,我就等着表弟的早日到来。
中午到家,我发现自己的房间很乱,心想:王振兴马上要来了,赶忙整理一下。说实话,要是平常,我肯定不愿意干。可是表弟来了,总得让他住得舒服点。我把被子拿出去晒了晒,让他感到温暖,远离寒冷。我把枕头套子洗了洗,晚上,他闻一闻,一定会安心入睡,做个好梦。我把课桌上的大部分东西都收掉了,让他有足够的地方做作业。
在桌上,我放了一张我和妈妈的照片,让他一见到我们的照片就有好心情。我还把王振兴要来的消息告诉了爷爷、奶奶和爸爸,他们都很欢迎王振兴。
我相信王振兴一定能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学生。
(他的爸爸在文后写着:欢迎王振兴的到来。)
(注:这件事我得到小作者的同意后在班上讲了,大家都认为朱倩倩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有位学生说:“她拥有一颗我们有些人没有的心。她能主动地要求自己的表弟带到自己的家,并想办法来帮助他。这种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想想自己,每当表弟、表妹到我家做客,我总会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藏起来,真丢人!”还有人说:“我到婆婆家作客,竟然和表姐闹矛盾。真难为情!”)
(3)帮助王振兴
金色童年
2007-10-27
自从10月17日家长会后,五(2)班的班主任曹老师几次找王振兴谈话,动员他到表姐家过些日子,不要冷了表姐和她家人的心。可是王振兴不答应。星期五的中午,曹老师请王振兴的奶奶到学校再次商谈这件事。我们找来王振兴,希望他到表姐家。他还是不同意。经过教育,他哭了。他表示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表姐及她家人的一片好心。我们看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对他去不去表姐家也就不强求了。
他说,写几句感谢的话给我。今天早上,他把一张小纸给了我。这会儿,我打了下来。
(4)感 谢
2007年10月22日
姐姐,我知道,你和你家人都很关心我,爱护我。可我还不知道。
你不想我生活在贫困之中,想让我的成绩变好,长大后可以从“穷”这个字里面逃出来。虽然你们班的一个同学骂我是一个懦夫,但我还是相信的:一个懦夫不可能一辈子都是懦夫。只要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就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自从看了你写的《家长会给我的启示》和《做好准备》这两篇作文,我更是知道了你的精心准备。你是想让我在学校里名列前茅,争取在中国还有第二个汪天一(今年江苏高考状元)。
我还要告诉你一个惊喜。我这次考数学,考了一个97和99分。而且爸爸对我说:“这次的成绩很好,不过,你今年的期末考试三门功课一定要在95分以上。”听了爸爸的话和你写的话,我一定不辜负你和我爸爸的期望的。
在这纸上,我可以向你说一声:“谢谢你!!!”
(5)表姐的回信
金色童年
上午的语文课上,我读了王振兴给朱倩倩的信。同学们听了深受教育,暂时落伍生们表示,我们要向王振兴学习,向“穷”字宣战,要有自信心,要有远大理想,要有实际行动。当我们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大家学习的兴致特别浓。
中午,王振兴的表姐给他回信了。我的这次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教学就告一段落。
给表弟的回信
曲塘小学 五(3)班
朱倩倩 10月22日
表弟:
今天,黄老师把你的信读给大家听。我很感动。因为你终于知道错了,终于在改正以前的毛病了。我知道,你要改掉这些毛病并不容易。
上午,老师问我们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你猜,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话吗?就是:“谢谢你!!!”你知道吗?这是你第一次对我说“谢谢”。
回到家之后,我把信给爸爸、妈妈看了。他们都没有说话,只是开心地笑了。其实,你不用感谢我,真正应该感谢的是黄老师和曹老师。他们肯定花了很多时间来劝你。我真希望你实现自己的诺言,不要放空炮,不要辜负那么多的人对你的期望。你的那封信,我也会好好保存。
让我们共同进步,加油!
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07年10月22日
(注:她的爸爸在信的后面写着:“我们相信你!”)
这组文章完整呈现了一个感人的教育帮扶案例,展现了师生、家人共同关爱单亲儿童的动人故事。以下是我的专业点评:
叙事完整性
五篇文章形成完整叙事链:从发现问题→准备帮助→实施帮扶→情感回应→教育升华
每篇聚焦不同视角(表姐、老师、表弟),多维度呈现事件
教育价值
• 展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不强求同住但达到教育效果)
• 体现同伴教育的独特价值(同龄人的榜样力量)
• 示范了家校协同的教育模式
写作特色
√ 《做好准备》用动作细节展现爱心(晒被子、洗枕套)
√ 《感谢信》展现心理转变过程(从抗拒到感恩)
√ 回信用"第一次说谢谢"的细节触动人心
社会意义
揭示单亲儿童的心理需求
提供有效的帮扶模式参考
展现新时代少年的责任担当
特别亮点:
朱倩倩超越年龄的社会责任感
王振兴从"恨"到"谢"的心理成长
老师们"尊重选择"的教育智慧
这组文章不仅是优秀的儿童习作,更是珍贵的教育案例,生动诠释了"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真谛。建议作为德育素材在教师培训中使用。
前一篇:7、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专家评
后一篇:2025年0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