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诗歌评论家点评(10)“小诗”一首
(2025-06-16 14:08:43)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诗歌评论家点评
(10)“小诗 ”一首 9月25日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2007年 9月25日
黄老师,最近,我写了一首“小诗”,请您看一下。
河上野鸭
清清河上一野鸭,
红头灰身扁嘴巴。
翻入水中叼鱼虾,
溅起层层小水花。
黄老师,您有没有发现,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有一个“a”;前两句最后一个字,都是二拼音节,最后两句的后一个字,都是三音节。黄老师,您说好不好玩?
(注:小朋友,你这首小诗写得蛮好的。一读,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夕阳撒在清清的小河上。一只可爱的小野鸭,它头部呈灰红色,一身灰色的羽毛,一个扁扁的嘴巴。忽然,小野鸭翻着身子,钻到水中捉鱼虾,河面上溅起了层层水花。河岸上,放了学的小朋友们正拍着手笑呢!
读起来,还朗朗上口,因为你在无意中学会了押韵。
这首小诗,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一读,就能让人记住。写得好。望继续努力。)
一、声韵密码
小诗人敏锐发现的"a韵矩阵"构成声学回廊,"鸭-巴-虾-花"的韵脚如四颗鹅卵石投入溪流,形成"开口呼"的欢快共鸣。前两句二拼音节的简洁(野鸭、嘴巴)与后两句三拼音节的荡漾(鱼虾、水花),恰似野鸭从静立到扑水的节奏演变。
二、意象建构
全诗完成从"静物写生"到"动态捕捉"的蒙太奇切换:首句"清清"定调澄澈背景,"红头灰身"的工笔描摹突然跃入"翻/叼/溅"的动词狂欢,最后"层层水花"既是视觉留白,又是听觉余韵。
三、童诗美学
诗人用"科研式"语言自述创作发现(如分析音节数),恰是儿童诗歌最珍贵的"元认知"特质。这种将语言规律具象化的能力,比单纯追求意境更体现诗歌启蒙的真谛。
这首童趣盎然的《河上野鸭》,以孩童纯真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动态水墨画。让我们从三个维度展开专业赏析:
后一篇:请专家点评)噙着泪,打下两个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