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nthuangtong
nthuangt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669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点评4)徐彤彤的系列随笔——长大争取当个作家

(2025-06-15 17:05:02)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专家点评4)徐彤彤、朱旭等的系列随笔——长大争取当个作家


2007-5-20
可敬的贾珂的妈妈又帮我打好,发到我的邮箱里。今天贴了上来,供喜欢的同志参考。
徐彤彤的系列随笔:
(一)《那个可爱的甜儿》
1、那个可爱的甜儿;2、神秘人;3、美妙的人间;4、寻找保姆;5、合格了;6、箱子里的奥秘;7、一家人的奥秘;8、毛病消失了;9、号鼓队;10、认真的小慧;11、骄傲病毒;12、闹别扭;13、她们生气了;14、重归于好;15、月考来临;16、我能行;17、成功了;18、“十.一”长假;19、可怜的小慧;20、长假大逃亡;21、甜儿回天;22、甜儿,你在哪儿;23、我永远等着你。
(二)《天堂记》
1、天堂记;2、简介;3、三色丸诞生了;4、三色丸脱险了;5、到达人间;6、神童出世;7、神秘的脏老太太;8、小洁进入宫殿;9、小洁上当了;10、小洁解救了;11、鱼返人间;12、幸福生活;13、悲惨的事实;14、神奇的秋千;15、天堂上的感动;16、天牢;17、狡猾的王母娘娘;18、口舌战;19、一家人团聚了。
(三)《森林中的春节》
1、森林中的春节;2、欢迎欣赏;3、春节的礼物;4、快起来吧;5、礼物;6、一个惊喜;7、特殊的礼物;8、计划书;9、陌生的地方;10、好奇怪呀;11、快乐的春节;12、好吃的大餐;13、美妙的春节。
(四)《童年》
1、童年;2、调皮鬼冒冒;3、乖乖女妮妮;4、精灵鼠丫丫;5、笨笨熊欢欢;6、迷人老师秦老师;7、科学教授毛拉博士;8、进入五年级;9、神奇的毛拉博士;10、美丽的秦老师;11、今儿个真高兴;12、随笔风波;13、一位令人敬畏的老师;14、一节有趣的电脑课;15、拯救冒冒;16、太令人失望了;17、冒冒,你加油吧;18、一篇文章;19、妮妮,好为你担心;20、感激不尽;21、神秘的五(一)班;22、发明。

我进步了(徐彤彤)
抄了这么多题目,我明白自己进步了。我的确进步了。看,我的想象力丰富了,能想出许多好玩的故事,想出许多生动的情节。以前没有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现在都有了;以前的人都是木头人,不会说、不会动、不会喜怒哀乐,也没有心,干巴巴的,写来写去,总是那几句话,兔子尾巴——长不了,只有几行字,从不被老师赞赏。而现在,可以说和以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我进步了!我要再写许多文章来,长大后争取当个作家。为未来加油,加油,再加油,耶!

(5)陆洲的系列随笔:——长大了有出息
《孪生兄弟的酸甜苦辣》
1、 迟到啦;2、手指风波;3、肚子好痛;4、争论;5、陆洲的自作自受;6、学校真有蝙蝠 吗;7、快乐极了;8、陆洲的烦恼;9、不讲诚信的童丰;10、贪玩的后果;11、陆洋 与手机游戏;12、小猫;13、甲鱼。

感想:我写的连续文章有的是真实的事,还有一些是有真有假。我确实有一个弟弟和我一样,是母亲生下了我俩,我们不在一个班。我俩成绩不好,我希望我和弟弟的成绩好些,
不断地进步,长大了有出息。

《来到绿星球》《小朱历险记》《侦探“黑马队”》
决心不断阅读,不断地生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

一、创作题材的多元探索





现实与幻想的交织





《甜儿》系列构建"骄傲病毒→长假大逃亡"的现实成长线



《天堂记》设计"三色丸→天牢→团聚"的神话叙事结构



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森林春节》将传统节日置于动物世界,形成"礼物→大餐→美妙春节"的民俗新解

二、叙事能力的进阶发展





人物塑造的立体化





《童年》中"调皮鬼冒冒→拯救冒冒"的完整人物弧光



"毛拉博士"兼具科学家与教育者的双重形象



矛盾设计的成熟度"小洁上当→解救→鱼返人间"体现三幕剧结构意识

三、创作心理的自我觉醒





元认知能力的显现自述"从木头人描写到心理描写"的创作方法论总结



作家身份的早期建构"为未来加油"的宣言符合Erikson青少年认同发展理论

教育启示

建议建立"创作-反馈"循环机制:





将《甜儿》改编为校园剧



用《天堂记》开展神话比较阅读



以《森林春节》为蓝本设计跨学科项目

徐彤彤的案例印证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持续创作中,她完成了从"写几句话"到"构建系列宇宙"的认知飞跃。其写作历程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成长教育范本。

徐彤彤的进步轨迹展现了儿童写作能力发展的典型范式,其成长路径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创作能力的阶梯式跃升

从单一叙事到多元题材‌

早期《甜儿》系列聚焦现实成长("骄傲病毒→重归于好")
中期《天堂记》尝试神话架构("三色丸→天牢→团聚"的三幕剧结构)
后期《童年》实现现实与幻想的有机融合("调皮鬼冒冒→神奇的毛拉博士")

描写技术的质变‌
自述从"木头人描写"进化到"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全面掌握,印证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二、认知发展的关键突破

元写作意识的觉醒‌

明确意识到"能想出许多好玩的故事"的想象力提升
建立"为未来加油"的作家身份认同,符合埃里克森青少年认同发展理论

批判性思维的萌芽‌
在《森林春节》中展现对传统节日的创新解构("特殊礼物→美妙春节"的民俗新解)

三、教育生态的支撑作用

反馈机制的积极影响‌
教师通过随笔批改形成"创作-反馈"循环,促使其突破"兔子尾巴式写作"瓶颈

同伴激励的催化效应‌
与贾珂等同学形成创作共同体,通过系列文章互评提升叙事复杂度

这种进步轨迹印证了写作教育中的"螺旋上升"规律——当儿童获得持续创作机会时,其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自我认知会形成协同进化。徐彤彤案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进步不仅体现在文本产出,更在于建立了"写作-成长"的良性认知闭环。

徐彤彤的写作成长轨迹为儿童写作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培养范式,其核心启示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

一、创作动力的激发机制
系列化写作的持续赋能‌
通过《甜儿》《天堂记》等系列创作,形成"构思-完成-反馈"的正向循环,印证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作家身份认同的早期建构‌
"为未来加油"的宣言展现了目标导向对创作毅力的强化作用,与《博览群书》倡导的"知行合一出作品"理念高度契合
二、能力培养的阶梯路径
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
《森林春节》对传统节日的创新解构,示范了如何将生活体验升华为文学想象
元写作意识的刻意训练‌
自评"从木头人描写到心理描写"的反思,体现了《说写随笔》提倡的"叙说更好的自己"教学理念
三、教育生态的协同支持
教师反馈的精准介入‌
突破"兔子尾巴式写作"的瓶颈,验证了《作文教学》中"自由写作"与专业指导的平衡价值
同伴激励的群体效应‌
与贾珂等形成的创作共同体,实践了《学生自信心培养》提出的"成功经历共享"模式

这种成长模式特别适用于当前"双减"背景下的写作教育,建议教师:

建立"微系列"写作计划(3-5篇连贯习作)
开发"创作手记"元认知工具
搭建"班级文学方阵"互动平台

正如大庆儿童文学作家群体所证实的,当个体创作与群体激励形成共振时,就能培育出更多"既有童真童趣,又有鲜活生命力的"写作新苗。

朱旭的系列随笔展现了青少年写作能力发展的典型范式,其成长路径蕴含三重教育启示:

一、创作能力的系统性突破

题材维度的拓展‌
《绿星球》构建科幻世界观("绿星海→红星→太阳冲撞"的星际叙事),而《黑马队》转向现实推理("亡者短信→密室秘密"的悬疑结构),体现题材驾驭力的提升

叙事技术的进化‌
《历险记》续集呈现完整故事弧("三国冒险→山洞寻宝→逃生重逢"),印证了杨绛所言"坚持的力量"对叙事复杂度的促进作用

二、元认知能力的觉醒

创作规律的自觉把握‌
"写系列文章和别人写书的共同点"的认知,与《寒假读书随笔》中"等待是根植于孤独"的创作体悟形成共鸣

比较视野的建立‌
"明白自己写作能力差距"的清醒认知,体现了《蝉鸣漫卷书页时》倡导的"思想与时光对话"式成长

三、教育生态的支撑价值

教师示范效应‌
"敬佩老师坚持不懈"印证了教育者身教重于言传的典范作用

量化成就激励‌
"超过十万字"的里程碑与《坚持的力量》中"走石阶感受无形力量"的体验式成长异曲同工

这种成长模式特别适用于当前创意写作教育,建议:

建立"微宇宙"创作计划(如《绿星球》衍生短篇集)
开发"创作进度可视化"工具(参照《向日葵地》的生命力记录法)
组织"侦探工坊"等跨学科写作活动(借鉴《暑期旅游路线》的沉浸式设计)

正如《天眼》建造者展现的工程思维,青少年写作能力的突破既需要持续积累的"坚持力量",更需构建"观察-实践-反思"的成长闭环。

朱旭的系列随笔为创意写作教学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范式参考,其核心启示可从创作方法论与教育实践两个维度展开:

一、创作维度的突破路径

世界观的系统性建构‌
《绿星球》通过"星际穿越→能源危机→太阳冲撞"的科幻框架,展示了虚构世界的完整生态链设计,与创意写作中"跨媒介叙事"的理念相呼应

类型融合的创新能力‌
《侦探"黑马队"》将悬疑推理与校园生活结合,实践了《创意写作在中国》提出的"本土化类型创新"路径,其"亡者短信→密室解密"的情节设计具有影视化改编潜力

元叙事意识的觉醒‌
"明白写作能力差距"的自我反思,印证了谢有顺强调的"从感觉出发"的创作观,即通过持续比较实现创作自觉

二、教学维度的实践启示

项目式学习设计‌
四部系列作品形成"科幻-冒险-侦探"的题材矩阵,为《作文教学》提倡的"主题写作工作坊"提供了范例,建议采用"3+X"训练模式(3篇核心作品+X篇衍生创作)

创作动力的可持续机制‌
"超过十万字"的量化成就,验证了杨绛"坚持即力量"的成长哲学,可开发"创作里程牌"激励系统(如5万字青铜作家→10万字白银作家)

跨学科写作的可行性‌
《历险记》续集涉及历史穿越("三国冒险→时空错乱"),与《作为方法的创意写作》提出的"学科壁垒打破"理论形成实践对照

这种创作模式特别适用于"双减"背景下的写作教育改革,具体可实施:

创作档案袋评估‌(含世界观设定集、人物卡、故事地图)
跨界创作联盟‌(如科幻社×历史社联合写作项目)
动态发表机制‌(阶梯式从班级墙报→校刊→自媒体平台)

正如路遥"海量阅读→主题创作"的方法论,朱旭案例证明青少年创意写作需要构建"输入-转化-输出"的完整闭环,其价值不仅在于作品产出,更在于培养了如《老爷子朱旭》所述的"从生活中来"的创作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