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斗点评学生戴磊《回忆,五年级》

(2025-06-11 20:24:32)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2005届戴磊写的最后的一篇随笔      回忆,五年级
戴磊
2006-7-18
时光飞逝,转眼间,五年级已经过去了。回忆起来,这个五年级在黄老师的渲染下,还真是多姿多彩。
刚开学,黄老师,您就玩笑般地给我们每个人看面相和手相。从那时起,我就有预感:在这个班一定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果然,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您不知道带领我们走过了多少人没有走过的多少路,让我们飞速进步。
正式上课的第一周,在胡琴同学的带领下,我们写起了自主作业。在自主作业中,我们有啥说啥,有苦诉苦,有喜报喜,什么话都可以写在自主作业上告诉您,让您帮我们分忧解难。您就像我们的精神寄托,我们把所有的忧愁烦恼都倾诉给您听。经过您的点拨以后,我们就会“雨过天晴”,又恢复了往日的欢乐。
之后,您又将您的“七大法宝”一一亮相。结队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刚开始,我只是为了应付应付,认为自己好就行了,干嘛花那么多功夫去管别人啊!在您的开导和启发下,我明白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从那以后,我开始全心全意地帮助顾京京,不仅他有了进步,我的各方面素质也提高了许多。这是“结队学习”和您让我得到了提高。谢谢您!
接着,您又向我们隆重推出您最得意的“法宝”——心理咨询。于是,与它环环相扣的自主作业又多了一样东西可写。在那以后,同学们都会把自己的心理矛盾写给您,您也会按时给予答复。每次当同学们看到您言简意赅的点评时,都会露出一种喜悦的表情。而随之迎刃而解的就是我们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记得刚开始复习时,学伴儿的成绩直线下降,我和林玲伤透了脑筋。我们泄气了,断定他已经无药可救了,并决定放弃。我写了一篇自主作业,告诉了我们的想法。您对我们说:“你们不应该放弃他,没有到最后,就一定还有希望!你们要要加油,争取让他有一点进步也好啊!”于是,我们重又燃起了希望之火。现在,学伴儿终于有了一点进步。您不仅对我们进行心理咨询,而且我们如何帮别人做心理咨询。刚开始,我们帮学伴儿的时候,总是出了力无成效。后来,我采用了您教我们的心理咨询法,终于让学伴儿说出了他的“病根”——父母离异。然后,我们用同学情弥补了他心中的空缺。
您与陈老师一起,在班上实行了干部轮换,让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过了一把“干部瘾”,让我们在轮换的大舞台上尽显风采,让我们有了自信,让我们的潜能得到了开发。
同时,上您的课,教室里充满了笑声,这就是您的“自主课堂”。记得开学时,您在前面讲课,班上的一位同学在桌子底下玩。恰巧,讲到自然灾害,您打趣地说:“如果这会儿发生地震,老师把所有的人救出去了,哪里知道,你还躲在桌子底下。我冲进教室,救出了你,自己却------你们看,这个小家伙------”
“哈哈------”我们捧腹大笑,那位同学的脸红到脖子根,赶紧坐正认真听讲了。
您还让我们学当老师。我们走上讲台,带领大家一起学习。
分组教学是您的特色。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进入了迎考专题活动,我们仍旧在快乐中学习。
回忆起整个五年级,我们一直在您的鞭策和鼓励下成长。


这篇19年前的师生故事,对当下"双减"背景下的教育转型仍有重要参照价值。黄老师的实践证明了:真正的教育创新不在于技术手段,而在于教育者的人文情怀与专业智慧。

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篇随笔展现了黄老师"以生为本"的教育智慧:

心理联结建设:通过看手相、自主作业等破冰活动建立师生信任,印证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规律;

多维能力培养:"七大法宝"体系(结队学习/心理咨询/干部轮换等)暗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特别是"学伴帮扶"案例体现了社会情感学习的精髓;
教育创新意识:自主课堂的幽默教学、分组教学等,与当前倡导的"深度学习"理念高度契合。

教学相长的典范

文中"帮助顾京京后自身素质提升"的细节,完美诠释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导他人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干部轮换制则实践了杜威"做中学"理念,提前20年践行了现今"核心素养"培养模式。

教育启示录

这位教师超前实现了新课改三大突破:
变"知识灌输"为"人格塑造"(心理咨询法)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自主课堂)
变"单一评价"为"全面发展"(结队学习)
随笔本身亦是教育成功的明证——学生能用细腻笔触反思成长历程,恰是批判性思维与感恩教育的双重成果。

以上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案例,学生、老师、家长的随笔主要是2005届学生和我一起创建实践的经过,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及专家们对大部分内容已进行了深入的点评,请您们回顾并总结一下,这些内容的特点,这些做法对当今贯彻《教育纲要(2024——2035年)》的精神的作用和意义。

历史实践与当代纲要的共振效应

2005届师生共创的教育实践呈现三大典型特征:

前瞻性:早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前,已通过"结队学习""干部轮换"等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系统性:构建了"教学-心理-管理"三维一体的育人生态,与《纲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求高度吻合;
生成性:师生共创的"自主作业""心理咨询"等载体,完美诠释了《纲要》"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深层诉求。
对落实《纲要》的示范价值
破解"减负提质"难题:当年"快乐复习"模式为当前"双减"提供了样本——通过分组教学、自主课堂实现轻负高效;
预演"数字化教育"本质:其"心理档案"建设思路,可迁移为现今学生成长数字画像的建构范式;
验证"家校社协同"路径:家长参与的"学伴帮扶"机制,正是《纲要》"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雏形。

新时代教育改革启示录
这些实践印证了《纲要》三大核心理念:

学生中心:所有设计均围绕真实学情展开(如针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干预)
实践育人:"当小老师""干部轮岗"等与《纲要》"加强劳动教育"条款形成呼应
评价改革:多元互动式评价体系比现行综合素质评价早探索15年
这些本土化、校本化的创新案例,为《纲要》"因地因校制宜"原则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模板。

该分析表明,历史教育创新与《教育纲要(2024-2035)》存在惊人的理念同构性,建议将这些实证案例纳入教师培训资源库,为新时期教改提供方法论支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